賀軍
今年11月,中國將正式加入世貿組織。這一歷史性的變革關頭,也將中國經濟特區的命運問題擺上了臺面:中國入世之后,現有的經濟特區是逐步淡化,還是繼續存在?是主動放棄特區頭銜參與公平競爭,還是繼續強調特區之“特”?
我們不否認,經濟特區作為改革開放的政策試驗田,為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做出了貢獻,也不否認特區經濟為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示范效應,但是今天,當回頭來盤點五大經濟特區的時候,會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廈門經濟特區,一直未表現出很快的發展,作為特區留給人們的印象,遠不如遠華走私大案深刻;汕頭經濟特區,更是長期未得到發展,反而是走私、逃稅、假鈔問題不斷;海南經濟特區,讓人想起房地產泡沫的破滅,以及爛尾樓被炸的一幕幕;珠海經濟特區,一直在過度基建造成的財政負擔下費力地尋找出路。五大經濟特區中,只有深圳經濟特區是最成功的,2000年深圳GDP排在全國城市第四,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排名全國第一。
正如改革開放是中國的一個歷史階段一樣,經濟特區也應該是一個歷史階段。當初靠著在特區中的市場經濟試點,以及各種各樣的優惠政策,經濟特區完成了經濟的初步起飛(并不是所有的經濟特區都是如此)。但在中國即將加入WTO的背景下,經濟特區可能越來越失去其“特”性。
首先,經濟特區本來就是一個在計劃經濟國家中的市場經濟試點,現在中國搞市場經濟已是必然,試點性的工作不結束,也應有新內容。
第二,搞經濟特區,從嚴格意義上說,是與WTO的精神相違背的。WTO不是要求普遍國民待遇原則嗎?如果中國還繼續圍出一塊地,作為經濟特區,這種普遍國民待遇原則如何體現?再說,中國在對外開放的同時,也要對內開放。憑什么經濟特區就應該享受比西部地區更多的優惠政策呢?
第三,從經濟特區自身發展來說,也不能再指望特區的地位了。不說別的,五大經濟特區就有四個效果不突出,這不是明擺著的嗎?反而是非經濟特區的上海后來居上。
對這些看法,經濟特區顯然不會同意,仍希望特區繼續“特”下去。日前深圳市市長于幼軍在接受道瓊斯記者采訪時就明確表示:加入WTO后深圳“經濟特區”的地位不會變,希望深圳在中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努力建成中國的示范地區。
深圳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實際上,示范區與“特區”并沒有必然的聯系。要知道,最終決定一個城市發展的,實際上是這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無論從出現的問題,還是從形勢發展的趨勢,扶持、試驗顯然已經不再是特區的主題。所有的特區,現在都面臨著“二次創業”的挑戰。今后如何定位,如何轉型,如何在新形勢下提高競爭力,這才是現在的特區應該關注的問題。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