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揚
日前,記者在東城職介中心采訪時遇到從某國營大廠下崗的老張師傅。張師傅四十多歲,初中學歷,想通過“48小時上崗”找到工作。職介中心先為他聯系社區家政服務擦洗抽油煙機,每臺次20元,老張沒嫌薪水低,但干不了;職介中心又為他聯系一家餐飲企業,又因為不能按要求“練”出一桌像樣的中餐,沒有被錄用。48小時過去了,老張沒能上崗。
東城職介中心的同志說,2000年以后,像適合老張這樣的下崗人員從事的崗位越來越少了。實際上,從1998年起,東城區職介中心向社會承諾“不挑不揀,48小時上崗”,3年來,通過這條路找到工作的只有四十幾人。其它城區職介機構也有類似的承諾,據說最近情況都不太好。政府千方百計為解決下崗人員實現再就業推出這個辦法,為什么收效不大呢?
還是下崗人員的舊觀念在作怪嗎?東城職介中心副主任梁文芳回答記者說:“現在,下崗人員的觀念改變多了。前幾年,保潔員、洗碗工、客房服務員等是推薦給國企下崗職工的主要崗位。那時許多人嫌這些崗位又臟又累,有的不問工資多少就回絕了,有的面試時跟企業提出各種要求:接送孩子問題、不上夜班、要有班車等。而現在,這些都不是問題或者說不是主要問題了。”
問題在哪里?
記者在深入采訪了幾家職介所和一些職介人員后,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今,社會就業需求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于幾年來北京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大量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化,勞動力需求向知識型、高技能型、復合技能型轉變。很多人以前是鉗工、車工、銑工,現在這些工種在北京市區已難找對口單位,大量產業工人面臨的再就業實際上是再擇業。
記者在職介中心崗位需求排行榜的統計中看到,目前社會需求量最大的崗位是推銷員、營業員、餐飲服務人員、一般管理人員、計算機工程技術人員、秘書、財會人員、中西餐廚師、建筑工程技術人員、飯店服務人員……要么有年齡要求,要么要專業知識或技能,很少有傳統產業工人所擅長的。
“不挑不揀,48小時就業”。為著這一句鄭重承諾,政府職介中心的工作人員沒少下工夫。就東城職介來說,轄區內的企業,無論是國有的、集體的,還是股份制的、私營的,他們“磕”了個遍。但是,用工單位提出的條件越來越高:當司機要兼外聯,當電工要有駕照,不少還提出外語方面要求。不要說會外語,就是漢語表達通順,就難住了不少下崗工。一句話,那種只要氣力的簡單崗位越來越少,而需要專業技能甚至復合技能的勞動崗位成為當今就業市場的主流。
面對社會就業需求格局的這種變化,政府有關部門如何加強再擇業的技能培訓和指導,下崗人員如何盡力學習新技能,就成為新形勢下要解決的問題。
其實,只要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失業人員不在乎48小時上崗還是72小時上崗。快速上崗,已不是下崗人員、失業人員最迫切的要求,在全市產業結構調整中迅速掌握一技之長以應萬變,才是失業人員最真切的渴望,有關部門應在這方面多下工夫,幫助失業人員迅速走出擇業困境。
當好擇業高參
職介中心三年前推出“不挑不揀,48小時上崗”的承諾,初衷是幫助下崗人員迅速找到工作,如今卻快不起來了,不是職介部門的同志不努力,而是市場就業需求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
這幾年來,隨著大量的再就業者走上保潔、洗碗、客房服務等“簡單勞動”的崗位,就業門檻相對較低的工作越來越少,而新的崗位就業條件越來越高,需求已經開始向專業性、技能性和復合性轉變。這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遲早都要來。就業格局的變化,使得下崗人員的關注點不再是“快速找到新工作”,而是要提高技能、增長新本領,盡力去適應新產業的需求。因此,對有關部門來說,就需要把工作重點從“快速找工作”轉移到技能培訓和擇業指導上來。也就是說,職介部門要當好下崗人員的擇業新參謀。現在,政府為每名失業人員和下崗人員提供一次免費學習技能的機會。培訓課程的設置,除了那些美容、烹飪、打字之外,還應該針對下崗人員再就業的新需求,辦一些適合他們的年齡、文化特點的課程,如特種裝修、養殖、種植等。大批下崗人員亟需這樣的擇業培訓指導。職介部門如能在這些方面辦些實事,將為失業人員再就業搭起助力扶梯。
這項工作對有關部門和下崗人員來說困難肯定不少,但值得去探索,因為這是大勢所趨。劉揚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