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地,擁有世界上已知野生大豆品種的90%,共超過6000多種。同時,大豆也是中國最早食用和種植的五谷之一,栽培歷史在4000年以上。直到現在,中國仍然是世界上大豆的生產大國之一。
但是,目前美國孟山都(Monsanto)公司正在對一項大豆的研究申請國際專利,專利一旦獲得批準,極有可能出現的情形是:中國農民或育種專家在并不知曉的情況下,就已經侵
犯了孟山都的專利;中國的有些大豆產品甚至因此無法出口,否則甚至會引起國際貿易制裁。雖然孟山都這項研究的關鍵材料來自中國的一個野生大豆品種。
如果沒有適當的對策,類似的危機也極有可能落到中國的小麥、水稻或玉米身上。有關專家稱:“處理不好,將會危及一國的經濟安全!
□本報駐京記者 龐瑞鋒
本月22日是聯合國于德國波恩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的開幕日。綠色和平組織揭發了跨國農業企業孟山都公司(總部在美國)試圖以壟斷性的專利權,控制源自中國的野生和栽培大豆,影響大豆的研究育種,威脅地球生物多樣性。
孟山都對中國野生大豆申請專利 美國孟山都公司目前是全球第二大農業化工公司和頭號生物工程公司。2000年4月6日,孟山都公司向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的101個國家申請一項有關高產大豆及其栽培、檢測的國際專利。目前,這項專利各國正在審查中。
這項專利源自對中國上海附近的一種野生大豆品種的檢測和分析,孟山都從中發現了與控制大豆高產性狀密切相關的基因“標記”(即Marker,生物學術語,指一段DNA序列,能夠控制特定的性狀)。
孟山都接著用這一野生大豆品種作為親本,與一栽培大豆品種雜交,培育出含有該“標記”的大豆。孟山都即據此申請專利,保護其發明的“高產大豆”,并一口氣提出了64項專利保護請求。
長達90多頁的英文專利申請書對專利保護范圍逐一說明,其中包括:與控制大豆高產性狀的基因有密切關系的“標記”;所有含有這些“標記”的大豆(無論是野生大豆還是栽培大豆)及其后代;生產具有高產性狀的栽培大豆的育種方法;以及凡被植入這些“標記”的轉基因植物,其中包括:大麥、燕麥、卷心菜、棉花、大蒜、油菜、亞麻、花生、高粱、甜菜、甘蔗、土豆,甚至還有諸如苜蓿、向日葵、棕桐、花椰菜……
“綠色和平”和復旦女生的發現
最早發現孟山都對中國野生大豆申請國際專利的,是它的老對頭綠色和平組織的一名德國成員,時間是去年年底。當他得知中國國內并不關注此事,相當驚訝,因為在國際上,對動植物品種方面的生命專利權討論非常熱烈。
綠色和平香港方面負責人盧思騁在了解此事后,希望在國內找到對此問題有興趣的人,最終,復旦大學法律系98級女學生林燕梅成了合適人選。
林也是上海一家民間環保組織的成員,當時她正在選修一門專利法課程。其間,著名的印度香米官司引起了她的強烈關注。
讓林燕梅沒想到的是,這種事情很快就發生在中國身上,而且事關中國野生大豆資源。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施鵬祥和林燕梅一起展開了研究。
今年年初,林燕梅利用業余時間,就孟山都申請專利一事,先后訪問了國內一些著名的生物專家、法律專家。也就是說,雖然孟山都早在2000年4月就公布了其專利申請,但開始引起國內注意,已是今年之事。
接受林燕梅訪問的專家,大都對孟山都的做法提出質疑。在此基礎上,林、施二人合作寫出了專門的研究報告《新世紀的圈地運動:生命專利》,作為其中重要一節,孟山都申請大豆專利一事被專門討論。
中國農民可能侵犯國際專利
由于國際上已有不少類似的例子,林燕梅等人爭取到了來自一些國際專家對此事件的評估。
評估報告認為,鑒于世界各國對專利權在生物技術領域授予標準不一,此項專利將很有可能在如美國、歐盟獲得批準。專利通過將意味著孟山都公司對所有大豆的高產品種都擁有了壟斷權,并允許孟山都對中國這一野生大豆遺傳資源的控制。
國際專家進一步認為,如果不經孟山都首肯,由于專利的排他性,中國的科研和育種人員將不能使用高產“標記”進行研究或育種,雖然它直接來自中國。
我國出口到這些國家的大豆,如果在育種過程中使用了孟山都得到的這種野生大豆,或者僅含有這種所謂的高產“標記”,都會被視為侵權而遭索償,甚至受到貿易制裁。
記者又部分重復了林燕梅的工作,先后在上海、南京和北京三地采訪有關專家學者,專家們最先想到的是專利一旦獲準通過的后果。
英國紐卡素大學育種專家卡羅.雷夫特教授認為:“若此項專利申請不被駁回,其他研究人員如果未經孟山都同意,將不能使用上述大豆的遺傳資源作研究和育種,種植這些大豆的農民也將可能被迫交使用費,蒙受巨大的損失!
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中國不批準這項專利,至少在中國種植含有高產“標記”的大豆還不至于侵權。但孟山都遠東有限公司中國區政府關系及公共關系總監劉石在接受采訪時說,中國入世以后,根據WTO有關知識產權方面的協議,在本地生產也將遇到專利權約束問題。
顯然,專利的壁壘一旦確立,無論是中國的科學家,還是育種人員,或者中國農民,都將別無選擇。
野生大豆品種是非法取得的?
很顯然,在孟山都申請這份專利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使用了來自中國的野生大豆。
但是,在孟山都的專利說明書中,只提及這種野生大豆來自中國上海附近,美國大豆種質的編號是PI407305。至于孟山都所使用的這種野生大豆到底如何獲得,則只字未提。
記者曾就此采訪孟山都中國區的劉石,劉與美國總部進行了聯系,但仍不能準確說出其來源。劉石推測,依據其編號,這個野生品種應該是來自美國農業部的種質資源庫。
蓋鈞鎰教授是農業部國家大豆改良中心首席教授,也是南京農業大學大豆研究所所長,他在進行相關查詢后表示,美國農業部(USDA)沒有公開這個品種來源的詳細情況,兩國之間正常交換的品種,通常會予以注明。蓋鈞鎰估計,這個品種是美國方面通過非正常途徑獲得的。
中國農科院大豆種質資源庫野生種管理員王克晶也表示,野生大豆在我國是受保護的物種,禁止流向國外,所以肯定與美國沒有正式的交換。
國內專家學者強烈質疑的是:如果美國方面不是從合法途徑獲得這個品種,又怎么可以堂而皇之向世界要求申請專利,甚至將中國也包括進去?
“千金易得 一種難求”
也許有人問,為這個美國農業部編號為PI407305的中國野生大豆品種,值得如此費心勞神嗎?但是在生物技術公司和專家眼里,野生品種往往被視為寶貝一般。
“有時候,如果找到一個合適的野生品種,甚至有可能改變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薛達元博士說。薛是國家環保總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也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中國首席科學家。
薛達元舉了關于水稻的經典例子:世界水稻生產曾有兩次大的飛躍,都與中國發現的野生水稻品種有關。
第一次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利用原產于我國的矮桿野生水稻與栽培水稻進行雜交,培育出矮稈水稻,連同矮稈小麥的育成,帶動了全球糧食大面積增產,在世界農業領域引發了著名的“綠色革命”。
第二次突破是雜交水稻的育成,再次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產量。其關鍵在于袁隆平在海南島發現了一種極其難得的沒有花粉的野生水稻,通過接受栽培水稻的花粉,從而實現雜交優勢,得到雜交水稻。
而大豆方面的先例是,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14個州發生大豆孢囊線蟲病,使得大豆生產瀕于毀滅,“救星”又是來自中國的“北京小黑豆”。美國農業部將其抗病基因轉育到當地栽培大豆中,育成新的高產抗病品種,使大豆生產迅速復蘇。
講這個事例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董玉琛,國內種子研究的權威機構中國農科院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董說,從專利申請看,美國拿到的這個中國野生大豆品種估計也是相當珍貴的。中國大豆的經濟賬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史。直到六七十年代,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
1898年,美國農業部派人到中國調查和采集大豆后,才開始引種、培養,但從70年代起,美國就取代中國,成為世界上大豆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中國大豆的國際地位卻連續下滑,先后被巴西和阿根廷超過,位居第四。據說中國馬上又有可能被印度超過,跌至第五。
美國當上大豆霸主,與其對大豆研究的大力投入分不開。雖然引進大豆不過百來年歷史,但是目前美國收集保存的大豆種質資源數量僅次于中國。
此外,由于國內對大豆的需求猛增,中國還成了大豆及豆制品的進口大國。據了解,目前國內總需求40%以上的大豆依靠進口,這些進口大豆有70%以上又來自美國。內行人士估算,這實際相當于1億多畝地的年產量。
大豆的需求缺口反映出中國的人與地矛盾,中國大豆的增產只能靠科技。孟山都對來自中國的野生大豆物種的專利申請,則可能會阻斷這一夢想。
應該不應該授予專利?
對孟山都申請大豆專利行為本身,質疑的聲音也不在少數。
“我并不認為這是一項發明,這只是一項發現。標記是自然界存在的,檢測并沒有改變其原來的生存狀態。從專利申請說明書看,他們并未確知與高產有關的基因,亦未把基因克隆或分離出來!鄙w鈞鎰表示,孟山都這種申請不應該授予專利。
英國的卡羅.雷夫特教授也認為,孟山都公司只是使用了常規的檢測技術,此項專利申請并沒有什么創新技術可言。
其實,是否應該對動植物品種等生命物質授予專利,在國際上也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
專利權作為知識產權的一種,一直以來只涵蓋技術發明項目。但1980年,美國最高法院對一種能夠消化油脂的細菌有機體可以成為專利品的裁定,改寫了專利史。此后,生物工程公司開始了對微生物、基因、細胞、胚胎等基因資源和轉基因動植物品種的專利控制。這種專利被稱為“生命專利權”(Patent on Life)。
目前在國際上,即使有知識產權制度的國家,大多數都把生命物質排除在可授予專利權的范圍外。這些國家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其中也包括中國。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化學審查一部部長張清奎說,我國專利法明確規定,對“動物和植物品種”不可以授予專利。因此,不論是用傳統的生物學方法飼養或培育的動物和植物新品種,還是通過基因工程的DNA重組技術或現代雜交技術得到的轉基因試驗動物或中草藥新植物,目前在中國都不給予專利保護。
孟山都的劉石認為,只有以專利保護的形式,才能確保生物技術公司的權利,從而推動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反對者則認為,現存的生物及其基因是人類的共同遺產,不能成為私有財產。如果允許這樣做,將會威脅到物種的多樣性,甚至引發社會、道德等問題。
國際生物資源的跑馬圈地
即使在中國取得不了專利,孟山都公司看來也不會停止在其他國家申請的步伐。因為有專家認為,在申請國際專利的背后,發達國家的生物技術公司正在進行一場新圈地運動,對象是野生物種和遺傳基因資源。在這些跨國公司眼里,如果能夠控制野生物種及其他遺傳資源,就可以保證對全球種子、藥物和食物等龐大市場的壟斷。
圈地運動最有力、最直接的武器,就是生命專利權。
孟山都對中國野生大豆申請專利事件,至少提供了觀察這種問題的視角,雖只檢測到了高產“標記”,卻一次性林林總總提出了多達64項的權利要求。
“孟山都要求保護范圍太大了,到了一切理論可行的領域!鄙w鈞鎰說。
卡羅.雷夫特教授說:“我不得不說這是新的殖民主義,跨國公司正試圖控制基因資源。”
孟山都的劉石則辯稱,這是因為激烈的市場競爭。他舉例說,像美國先鋒國際種子公司,是孟山都的強勁對手。先鋒申請專利時,也都涵蓋了很廣的范圍,給孟山都使用有些種質資源造成很大限制。輪到孟山都申請時,當然也希望在某一領域盡可能排除競爭對手。
劉的解釋似乎可以成為“跑馬圈地”說的精當注解?鐕局g為爭奪種質、基因等資源展開競爭,客觀上形成了對這些資源的壟斷。統計數據也表明,現在已批準的關于生命方面的專利,大部分都控制在跨國公司手中。
對中國而言,這其中蘊含的潛在危險是不言而喻的。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之一,分布有高等植物3萬余種,脊椎動物6347種,分別占世界總數的10%和14%,僅水稻我國就有地方品種4萬余個。
《生物多樣性公約》中國首席科學家薛達元憂心忡忡地表示,如果任由跨國公司對來自中國的物種進行專利申請,那么發生在中國野生大豆身上的事,完全可能隨后落到中國的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等頭上。
中國保護的困境
“我們國家自己的野生資源,孟山都作了一下標記,就說是他們的了,而且以后我們不能用這些材料,這算是怎么回事?”蓋鈞鎰顯然讓孟山都搞傷心了。
蓋均鎰由此認為,我國的生物資源保護必須引起重視。但是大多數接受采訪的專家都承認,雖然野生動植物資源相當寶貴,而且像野生大豆、野生水稻等品種被嚴禁流向國外,但是現實的情況是,仍然有很多出了國門。
直到現在,這些專家們也不知道孟山都使用的這種野生大豆何以到了國外。
中國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國。薛達元說,根據公約,一國生物資源被視為國家主權范圍,遺傳資源的取得須經提供這種資源的締約國事先知情同意,而且提供遺傳資源的國家,有權“公平分享研究和開發此資源成果及商業和其它方面利用此種資源所獲得的利益”。
但這種約定其實并不能阻止資源的外流,僅與別人分享專利成果也是不夠的。問題是:中國一味奉行對動植物品種不授予專利,行嗎?
-背景跨國企業壟斷種子市場
今天,十家跨國企業控制了全球種子市場的32%,并完全擁有基因改造種子市場,市值共230億美元。同時,他們也控制了全球的化肥和農藥市場。
以孟山都公司(Monsanto)為例:1998年,全美國88%的基因改造農作物是源自孟山都的種子,旗下基因改造大豆占美國1999年總產量的一半,以后要提高至100%。
從1995年到1998年,孟山都為了壟斷全球種子市場,以確;蚋脑旆N子的銷路,總共花了80億美元左右,四出收購種子公司,至今已成功控制了北美,并逐步攻占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中國當然也是孟山都進軍的重要市場之一,它不單在中國投資了2個棉花方面的合資公司,更在中國栽種公司所擁有的轉基因作物。
此外,全球的谷物貿易,亦為五家跨國公司卡吉爾、大陸、邦奇、達孚、安德烈所壟斷,在1998年底,其中最大的企業卡吉爾收購了第二大的大陸谷物公司,成為獨占鰲頭的霸主,控制過半的國際谷物貿易。
由于這四家公司也同時擁有各地的主要谷物儲存和運輸設施,他們實際上控制了各種主要谷物在世界市場上的價格。而孟山都收購了卡吉爾在中南美、歐亞非的營運權。
由于專利權制度容許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生物盜竊,以及賦予它們在研究、開發、生產及出售的絕對優勢,糧食生產被少數超巨型企業完全控制的日子,恐怕離我們不遠。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