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郵“早產”,是近年郵市上久治不愈的痼疾,但將之歸咎于市場則錯矣。1992年以來,“早產”的郵資票品大量涌現,郵票的發行變得松懈,由此造成“早產”郵品在集郵界中不吃香了。特別是1997年7月以后,郵票和郵資封片的“早產”遍地開花,如果想收集一部“早產”的郵集,已不是件十分困難的事了。國家郵政局成立后,對郵品“早產”的查處力度加強,并采取了相應的制約措施,早產現象一度有所收斂。但今年4月份起,“早產”惡習又卷土重來,絕大多數新郵品均有提前1-5天出現在市場的現象。應該于10月4日發行的《世
界空間周》紀念郵資明信片,已于9月22日在京滬郵市上冠冕堂皇地出現,叫價2.2元,足足“早產”了12天,創出了早產時間最大的記錄。
那么,“早產”郵品為何屢禁不絕呢?筆者認為,提前出售郵資票品的無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個別郵政企業的工作人員自身業務水平不高,見到新郵品下發,不管發行日期即開始出售,結果造成了郵品的“早產”,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抓管理,這種現象已越來越少。而另一種則是故意的舉動,從1992年開始,郵票的發行量出現了大幅增加,導致新郵供過于求,郵市上跌價票比比皆是,集郵者對新郵望而生畏。購買量的減少,增加了新郵庫存,為了完成指標,一些郵政部門不得不跌價拋售新郵,但常常碰到銷售不暢和利潤不高的嚴酷事實。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只能通過提前在郵市上拋售郵品的方式,來達到提高銷售額度和增加利潤的目的,是有目的與企圖的故意違規,至少“早產”郵品因把握了先機,常常能夠賣出好價錢,因此在利益的驅動下,個別郵政企業的負責人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頂風作案,已至于近年來的“早產”郵品呈現琳瑯滿目之狀。
必須指出的是,郵品的“早產”往往會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最近幾年的最好例子,則是《貴州風光》錯印片。看來管理層除了在郵票上加印熒光油墨外,在所發行的其它郵資票品上都得加上便于稽查的熒光油墨,而且必須每枚郵票或郵資封片簡上都有,以利查處“早產兒”和跌價銷售新郵品。寶木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