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京 孫浩林
中國古代有一個“合縱連橫”的典故:戰國后期,秦國實力日增,其他國家為保住江山,歃血為盟,聯合抗秦,這就是所謂“合縱”。秦國則采取“連橫”戰略,與遠方大國暫結友好條約,先進攻鄰近小國,待時機成熟再向大國下手。古今中外,類似“合縱連橫”的謀略很多。19世紀,法蘭西帝國兩位皇帝,為稱霸歐洲,采取了不同的軍事戰略,并輔之以
相應的貿易政策。后者雖沒有刀光劍影,血流成河,卻對法國乃至歐洲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1799年11月9日,拿破侖·波拿巴靠武力奪取法國政權,隨即四處出兵,試圖征服整個歐洲。拿破侖的軍隊攻城掠地,所向披靡,周邊國家紛紛臣服。可英國卻憑借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不甘示弱,對法蘭西帝國虎視眈眈。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降服不了英國,成了拿破侖大帝的心病。但他也明白,對付英國絕非易事。講經濟實力,人家工業革命領先70年,法蘭西難以望其項背;若要動武,英吉利海峽是一道屏障,易守難攻。法國步兵雖神勇,但海軍卻遠非英國對手。怎樣才能完成霸業,一統歐洲?拿破侖不愧為一代梟雄,很快有了一套不戰而勝的謀略。
拿破侖的戰略計劃,是建立大陸體系,對英國實行經濟封鎖。在軍事上,對俄國等尚未屈服的國家擇機出兵,把歐洲大陸納入法國控制之下。同時,向法國的附屬國、盟國施壓,強迫它們斷絕同英國的貿易往來。從1806年到1810年,法蘭西皇帝連下敕令,對不列顛諸島實行全面封鎖:法國及其盟國船只,不得運載英國及其殖民地商品;任何國家的商船,只要在英國港口停留過,便不準在歐洲大陸口岸拋錨;在法國的勢力范圍內,不許經營英國貨,否則不但商品全部沒收,還要嚴加懲罰。法國還組建了10多萬人的海關隊伍,晝夜盤查,嚴防英國貨物走私入境。拿破侖的貿易戰可謂一箭雙雕:英國工業發達,但糧食產量卻不高。法國把貿易這條路堵死,就像掐住敵人的脖子,時間一長,不怕對方不舉手投降。而法國則可趁機推銷自己的商品,縮小同英國工業的差距。貿易封鎖政策最初確實奏效,法國企業主歡天喜地,錢包塞得鼓鼓囊囊,而英國卻工業凋敝,失業人數增加。由于糧食緊缺,城市里哄搶面包的事時有發生。但英國很快以牙還牙,采取了針鋒相對的報復措施。英國宣布封鎖歐洲大陸,派出軍艦在海上巡邏,發現大陸國家的船只,一律捕獲充公。于是,法國的情況也漸漸不妙,工廠原料告急,物價飛速上漲。
其實在此之前,貿易壁壘就已風行歐洲。英國工業革命一馬當先,又有大量的殖民地提供原料,物美價廉的英國商品,很快占領了世界市場。其他國家工業化起步較晚,為了避免英國貨的沖擊,普遍提高關稅,扶植、保護本國工業。拿破侖的大陸封鎖政策,將貿易保護推上了頂峰。但這項政策卻好似強買強賣,霸道得很。各盟國只能進口既蹩腳、又昂貴的法國貨,而出口法國的商品,也賣不上好價錢。這還不算,由于英國的反封鎖,切斷了與海外的聯系,土貨不出,外貨不入,就連以前引進的英國機器,換個零件都成了問題。眼看耗下去不是辦法,許多國家便暗地里與英國做起了生意。法蘭西帝國的貿易政策,由于不得人心,只是靠武力支撐,才勉強維持了幾年。1812年冬,拿破侖兵敗莫斯科,眾盟國群起倒戈,對英國的封鎖令,也就成了廢紙一張。
拿破侖折戟俄羅斯之后40年,他的侄子路易·拿破侖·波拿巴重振家業,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這位被史學家稱為拿破侖三世的皇帝,同樣懷有稱霸歐洲的野心。但時過境遷,此時的法國,實力已大不如前。環顧四周,英國威風不減當年,俄國俾倪群雄,德意志聯邦統一指日可待,它們都在覬覦霸主之位。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杰,拿破侖三世韜光養晦,推行了與叔父大相徑庭的戰略。聯英伐俄、鉗制德意志,待羽翼豐滿,再與英國決一雌雄,這是新皇帝的軍事計劃;通過自由貿易,結好英國,恢復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在開放中發展自己,此乃拿破侖三世的經濟規劃。隨著1853年法英聯軍兵犯俄國,拿破侖三世的貿易戰略,也開始同步實施。討伐俄國,是要報40年前一箭之仇,帝國上下一致贊成;但敞開國門,讓英國貨自由進入,卻遭到了眾多非議。大陸封鎖政策破產后,法國一直實行高關稅政策,對此,國內企業習以為常,覺得貿易保護必不可少,如果貿然與英國競爭,法國企業肯定得不到便宜。何況,歐洲多數國家不曾開放市場,法國當了出頭鳥,它們不見得“跟風”,長此以往,法國工業恐怕會退居人后。因此,拿破侖三世的自由貿易主張,除了釀酒業和絲織業支持外,其他自認為沒有優勢的行業,全都竭力反對。
拿破侖三世卻主意已定,決意改革貿易保護陋習。他認為,英國之所以強盛,是由于它率先實行自由貿易,并且一以貫之。法國如果再劃地為牢,關門朝天過日子,不但稱霸歐洲遙不可期,作繭自縛最終還會使自己被動挨打。于是,不經議會同意,皇帝就下令降低紡織品、煤、鐵的關稅,并于1860年簽訂了英法商約。根據約定,英法互相提供最惠國待遇,對英國的機械、船舶、鐵、紡織品等,法國征收的關稅不超過30%,英國對法國的化學品、家具、陶瓷等全部免稅,條約有效期10年。出乎法國工商界的意料,法英兩國締約不久,比利時、德意志關稅同盟、意大利、瑞士、葡萄牙等國,便主動找上門來,與法國簽訂了互利商約。而隨后幾年法國經濟的發展,更讓當初的反對者始料不及。1857—1866年,法國進出口貿易額,均比上一個10年增長了一倍,與30年前相比,翻了兩番還要多。
由貿易封鎖轉為自由貿易,法國不僅自己從中受益,還給歐洲經濟帶來了深刻變化。西歐各國紛紛拆除關稅壁壘,從敵對走向合作,實現了貿易政策劃時代的轉變。依據自由貿易精神,進行平等談判,成了實現國與國貿易關系正常化的主要方式。英法商約中的最惠國待遇條款,成為普遍適用的原則,它不僅使一個完整的貿易條約網,在歐洲迅速形成,而且在以后近一個半世紀中,極大地促進了國際多邊貿易合作。
當然,拿破侖三世壯志未酬,在普法戰爭中,被“鐵血宰相”俾斯麥打得一敗涂地,最后在英國飲恨而亡。但他推行的自由貿易政策,開歐洲大陸風氣之先,使法國經濟突飛猛進,實力大增。怪不得時至今日,還有不少法國學者,尊稱他為“現代法蘭西的奠基人”。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