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 敢明
隨著醫療制度改革在全國各地的陸續推出,藥品價格也已經成為受普通百姓廣泛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記者的一番調查表明,我國醫藥市場的價格管理目前還處于比較混亂的狀態,藥價虛高使藥品市場成為一個暴利行業,不知道有多少患者在接受“白衣天使”的診療的同時,處方抓藥已被莫名其妙地被他們“宰”了一刀。
凈化市場,打破價格壟斷,還消費者以“陽光消費”,已經成為今年以來我國政府大力推進市場經濟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顯然,我們不應該對這個與普通老百姓切身利益緊密相連的領域中的一些不正常現象熟視無睹。
藥品回扣丑聞曝光
今年4月,某藥品生產企業的廠方代表在寧波乘坐出租汽車時,不慎把一個信封落在車上。拾金不昧的司機將這個信封交給了上級部門。結果,這個信封卻揭開了寧波醫療界的一個特大丑聞。原來在這個信封里不僅裝著近4萬元的藥品回扣款,還一一注明了每一個醫生該得的款項,寧波市某傳染病醫院近40名醫生列于名單之中。這些醫生都由于在給病人處方時指定用了這家藥廠生產的藥,所以都能得到數額不等的回扣。這個信封被迅速上交到了寧波市有關部門。最后,這家傳染病醫院有32名醫生受到了處理,后又有4家藥廠的藥品在寧波被禁止銷售。
寧波事件在媒體曝光以后,醫療界的回扣問題開始受到業界的重視。然而,令消費者感到無奈的是,就在寧波事件的風波剛剛平息不久,又一樁更大的藥品回扣丑聞在上海被查出。今年8月,在上海市工商管理部門組織的一次突擊行動中,注冊在山東文登的一家醫藥公司在上海的辦事處受到了執法人員的查抄,在這次查抄行動中,執法人員在一個柜子里發現了一個秘密的賬本,上面詳細地記錄了上海100余家醫院藥房的主管收受回扣的情況,時間、地點、人物、款項一應俱全,總共涉及金額達到49萬元。執法人員把這個賬本拿回去進行研究,有關人員覺得事關重大,準備進一步徹查,第二天就趕到這個辦事處實施立案調查,然而讓執法人員懊喪的是,這個平常并不起眼的辦事處,此時已經人去樓空了。
藥品生產企業向醫生發“紅包”,以此來拉近醫生與自己的感情距離,讓他們在進行處方時盡量多開自己企業生產的藥,實際上是一種不公平競爭的行為,應當列入禁止之列。而醫生樂意收受藥品生產企業發出的回扣,不僅敗壞了醫德,也會使醫療質量嚴重下降。這兩種不規范行為的最終結果,便是加重了患者就醫的經濟負擔。近幾年來,在我國老百姓中出現了“生不起病、看不起醫生”的憂慮,藥品市場普遍存在的回扣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暗箱操作推高藥價
其實,在我國的藥品生產企業中,向醫院派發“紅包”幾乎已經成了一個公開的秘密。北京三九萬東藥業公司的一位經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介紹了藥品的流通途徑。他認為,回扣實際上已經成為藥品生產企業的一條生存游戲規則。一般的利潤分配原則是,醫藥公司可以拿到藥品批發價的5—15%,醫院拿到10—30%。除此以外,藥品生產企業還都有一個額外的費用,就是所謂的“臨床費用”,這種用于維護企業與醫生之間關系的花費可能要占到藥品批發價的30—50%。
很顯然,藥品購銷過程中的暗箱操作是造成回扣泛濫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我國臨床使用的藥品有近1萬種,但屬物價部門定價的藥品只是其中的極小一部分,大部分藥品可以由企業自行定價報物價部門備案。一些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藥廠正是利用這一政策,將藥品的出廠價大幅度提高,他們采取的手法一般都是多計費用、虛列成本,以此來擴大利潤空間。本來,按照一般的市場規律,這種高價藥是不應該有市場的,但企業在推銷過程中又開出高額回扣,使這種高價藥有了廣闊的市場。而在流通環節中,由于醫藥批發企業過多過濫,出現了大量的非法藥品交易市場,不僅擾亂了正常的藥品生產流通秩序和市場競爭秩序,自然也使藥價居高不下。
還必須看到的是,目前在醫療界普遍推行的“以藥養醫”的醫療機構運營機制,也進一步助長了藥品流通領域的這種不正之風。據國家計委有關部門人士的介紹,由于我國的財政補償有限,不能夠維持醫院的正常開支,因而長期以來醫療機構都實行“以藥補醫”的運營機制,即醫療機構可以通過銷售藥品來獲得加成收入,一般的加成比例是藥品購進額的15%。藥品銷售越多,醫院得到的批零差價就越多,得到的藥品加成收入也就越高。在這樣的一種機制之下,有的醫院甚至賣藥比治病的“積極性”更高,許多醫院的加成比例也早已突破了15%的行業公認規則。
業內人士認為,泛濫成災的暗箱操作使藥品購銷過程失去了有效的監控,“以藥養醫”的機制又加劇了這種失控的程度,從藥品定價直至醫生開藥,藥廠、批發商、醫藥代理、醫院、醫生,都可以用種種名義在藥品價格上層層加碼,從而使藥價嚴重虛高,最后自然都是由患者來“買單”。據有關部門調查,在目前的藥品流通體制中,藥廠的生產成本其實只占最終藥價的30%,醫院、零售商的利潤占到了30%,其余40%都是流通中產生的成本,而其中又有起碼30%屬于不良成本。這一調查結果表明,如果消除了藥品流通中的不合理因素,我國目前的藥品市場有30%左右的降價空間。
藥品招標效果不理想
從去年開始,我國政府部門開始對藥品流通體制進行改革,其中力度最大的一個動作是將藥品集中招標采購作為改革的一個突破口,期望以此使藥品市場的秩序走向規范化,把藥品購銷公開化,用“陽光”來消滅“黑洞”。去年7月,衛生部、國家計委聯合發布了《醫藥機構藥品集中招標采購試點管理工作若干規定》,衛生部還單獨發出了《關于加強醫療機構藥品集中采購試點管理工作的通知》,其后,藥品采購招標便在河南、海南、遼寧、福建廈門等地展開了試點。
藥品招標被稱為“陽光采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醫藥購銷領域中的不正之風,但是,由于這一制度本身的不完善,“陽光采購”的作用并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有的藥品企業打出“合資”的招牌,把本來很便宜的國產藥品貼上一個洋名,價格隨即猛升。比如有一種感冒針劑,核心成份是青霉素,每支成本不過0.60元,但廠家添加了一點無關緊要的成份以后,便成了“合資新藥”,價格升到了150元,在有的招標會上甚至賣到了600元一支。有的只不過是換個批號,換個包裝,同時也就換了價格。一種治療心臟病的藥,原來一瓶100片,換成盒裝以后一盒只有30片,價格卻漲了好多。
招標的目的之一是削減醫療機構的不合理利潤,但由于沒有割斷醫院與藥品市場的聯系,多數招標仍由醫院主導,即使委托中介機構組織的招標,投標規則也是由醫療機構來制定。在利益的驅使下,既是買方又是主辦者的醫療機構很容易操縱招標的過程,因此依然難以避免暗箱操作和不合理行為。一些地方在藥品招標活動中,通過各種不規范的手段,大肆壓低醫藥生產企業的中標價,但卻并不降低對患者的藥品零售價,這樣一來,醫院的利潤空間反而比招標之前更大了。有關部門的調查表明,南方某市13家醫院去年6月份聯合招標,在中標的199種藥品中,只有12%的藥品微利,其余藥品的中標價都低于銷售成本。而北方某市衛生部門提出的一些藥品招標價格,僅為這些藥品批發價的10%左右。不少藥品生產、銷售企業都說,像這樣的招標,中了標的是找死,不中標的是等死。
凈化市場要多管齊下
我國藥品流通市場的無序狀態,最終坑害的是廣大消費者的利益。消費者進醫院,面對著難以辨識的“藥價黑洞”,不知道“吃了多少不該吃的藥”。其結果便是,在以往的公費醫療時代,單位的公費醫療開支猛增,成為許多企業不堪承受的負擔;而在醫療制度改革以后,由于藥品流通秩序的混亂沒有得到根除,客觀上使這種改革的效果打了不少折扣。
業內人士認為,要改變我國藥品流通秩序的混亂狀態,最主要的就是應該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凈化市場,為公平競爭創造必要的條件。據悉,今年12月開始,我國新的《藥品管理法》開始生效,這一新的法規的威懾力在于,對于藥品生產經營企業、醫療機構在藥品購銷過程中“暗中給予、收受回扣或其他利益的”行為,都有了詳細的處罰規定,嚴重的可以追究刑事責任。對于現在在醫療界普遍出現的回扣,可以沿用國家制定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來加以治理。業內人士認為,在嚴厲的法律規定面前,相信回扣風會收斂許多。
雖然目前的藥品招標出現了許多漏洞,但并不說明這種方式應該淘汰,而是應該針對其中的薄弱環節加以改進。業內人士指出,藥品招標應該更多地采用網上招標的形式,這種招標方式由作為第三方的中介機構來進行操作,整個過程是一種“人機對話”,割斷了供需雙方的關系,招標投標信息、評標辦法和標準、評標結果、中標結果都在網上公布。這樣,整個藥品交易過程在完全透明和有效監控的環境中完成,從而最大限度地限制了購銷雙方私下交易帶來的不正之風,可以起到消除不良購銷成本的效果。
通過多管齊下的整治措施,藥品流通市場的無序狀態終有一天會結束。最近,上海市衛生部門已經對多種藥品進行了統一降價,降價幅度平均達到30%,就反映出了明顯的效果,消費者因此而得到真正的實惠,可以放心地看病,放心地吃藥,不必再擔心在看病求醫的過程中“吃到了不該吃的藥”。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