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
顯然,貧窮的惡性循環早已遠離我們而去。現在的煩惱似乎是儲蓄過多,儲蓄能否轉化為投資是關鍵。就我國的情況而言,最缺乏的這樣一類資本存量:各種教育機構、社會健康保健體系、各種研究所、實驗室、圖書館、能夠改善生態環境的重大工程等,因此我國的儲蓄絕不會有過多之虞。儲蓄不能不善加利用,問題是由誰去利用。這個角色找對了,我國
經濟還會繼續增長。
進入2001年第4季度,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達7萬億元,差不多等于我國兩年的商品零售總額。過去人們常用“籠中虎”來形容巨額存款,人們擔心一旦發生擠兌,這些錢猶如虎出牢籠,商品市場無法保證供應。
實際上,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目前雖然十分可觀,但其增長速度已然大大回落,數據顯示:1980年為399.50億;1985年為1622.60億,較1980年增長3.06倍;1990年7034.20億,較1985年增長3.35倍;1995年29662.25億,較1990年增長3.22倍;據媒體報道,到目前我國存款已達76000億,這一數字較1995年增長2.56倍,考慮到1995年到2001年要多出一年,增長速度已大大下降。
其實,老百姓不斷地將錢存入銀行本身就說明:人民幣的信用可靠,老百姓對政府有信心。退一步講,只要政府不控制價格,即使出現人們大量動用儲蓄的情況,按照規律,物價將等比上漲,市場照樣有價有市。為此,善待存款、認清其作用實屬必要。發展經濟學中有一個術語叫“貧窮的惡性循環”,其真實的含義是:當一個國家的真實收入水平低,儲蓄則少,用以投資的資源匱乏;投資水平低,形成低生產力,這又直接導致人民的收入水平低。
顯然,貧窮的惡性循環早已遠離我們而去。現在的煩惱似乎是儲蓄過多。一個家庭似乎不會因為存款太多而生煩惱,如果有些許不舒服,恐怕也是為怎樣用這些錢去賺得高于銀行利息的“高級煩惱”。從本質上講,一國之儲蓄與家庭之儲蓄的“煩惱”相同,前提是只要該國經濟是向世界開放的。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不樂觀,國外收入水平下降意味著我國出口市場萎縮,到國外的投資機會相應減少。同時,我國資本市場尚未開放,國際投資受到諸多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7萬億存款主要在國內市場尋找出路,能否找到運用儲蓄存款的機會則成為巨額儲蓄是好事還是壞事的分水嶺。
儲蓄意味著生產出來而未銷出(消費)的商品;投資則指用這些當前不消費的商品去形成資本、形成生產力。如果當年投資不能將當年儲蓄全部用盡,如不考慮其它變化,則經濟難以在原有的水平上運行,將出現經濟總體規模的萎縮,經濟呈現負增長。其表現形式就是人們的總收入下降,而儲蓄與收入正相關,因而儲蓄也將下降。這就是經濟學中著名的似非而是的論點———“節儉不是美德”。
不過,上述結論的潛在假設是經濟資源沒有被充分使用;與此相反,若是經濟資源已經被充分使用了,節儉就是美德,因為節儉使得不敷所需的資源得以緩解。由此可見,儲蓄能否轉化為投資是關鍵。
國家富裕了,是否一定出現巨額儲蓄?恰恰相反,現在的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儲蓄率之低一直困擾著經濟學界與政府。美國在90年代中期,儲蓄率是4%,到末期變成負數,這意味著美國必須朝外國借錢,當然這是以外國人主動購買美國的金融證券等方式來實現的。沒有儲蓄比儲蓄過多更壞,因為從長期的角度看,一個國家的儲蓄總量關系著該國的資本存量。資本存量乃一國生產力的物質基礎,是其經濟增長的物質源泉。
人們常常誤解資本存量僅僅是指機器、設備、廠房、公路、橋梁等傳統意義上的東西,其實這只是資本存量中的一種。更重要的、需要更多投資的資本存量還包括:能夠“生產”人力資本的小學、中學、大學;社會健康保健體系;能夠提高我國科學技術水平(包括社會科學)的各種研究所、實驗室、圖書館;能夠改善生態環境、國土資源的重大工程等。就我國的情況而言,最缺乏的恐怕是后一類資本存量,因此我國的儲蓄絕不會有過多之虞。
總之,儲蓄不能不善加利用,問題是由誰去利用,這是需要另文討論的問題了。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