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秀艷
雖然這兩年國家刺激消費的措施不斷,銀行的儲蓄存款也開始了分流,但儲蓄存款總量仍呈穩定上升態勢。央行統計資料表明:今年6月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13.5萬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月末余額為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8%。今年上半年儲蓄存款累計增加5324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1837億元。其中,定期儲蓄存款增加3130億元,比去年同期
多增1759億元,在新增儲蓄存款中定期儲蓄存款占58.8%。居民外匯儲蓄存款增加26.3億美元。這七萬億元儲蓄存款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這是某報上一篇文章的標題,很醒目,也很令人“恐慌”,尤其是銀行的人看了之后。它是從七萬億元儲蓄存款分流的角度談的。該文指出:“我國首只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近期將在市場亮相。其凈值年增長率希望能達到10%至15%。它的目標十分明確———7萬億元的銀行儲蓄存款。”有專家估計五年之內銀行儲蓄將下降10%,即6700億元。長期以來,儲蓄存款是銀行信貸資金的主要來源,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開放式基金數量越來越多,儲蓄大量分流,銀行今后利潤何在?筆者感到“恐慌”,細想下去這“恐慌”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儲蓄存款大幅下降的“恐慌”,二是經營理念的“恐慌”;三是儲蓄崗位員工大量下崗的“恐慌”。
雖然儲蓄存款總量達到了7萬億元,但儲蓄分流明顯確實是事實。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今年二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以儲蓄存款為最主要金融資產品的家庭占比繼續下降,而以國債、股票為最主要金融資產品種的家庭占比呈上升趨勢。本季調查對象中,擁有最主要金融資產品種為儲蓄存款的占61.2%,分別比上季和去年同期上升3.5和1.8個百分點;為股票的占12.1%,分別比上季和去年同期上升0.1%和2.9個百分點;為人壽保單、基金、企業債券等其他品種的占14%,比上季下降1.2個百分點,但比去年同期上升1.4個百分點。
我們知道,金融體系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要完成儲蓄向投資的轉化,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都具有這一功能。如果社會信用制度和個人信用制度都很健康,那么銀行可以有效地承擔起儲蓄向投資轉化的中介職能。但是,現階段中國的信用制度十分不完善,社會信用基礎欠佳。在這種信用制度基礎上,如果社會資金的絕大部分通過銀行體系實現,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有可能產生兩種結果:一是造成銀行大量的不良資產;二是在大量銀行資產無法貸出的同時,最需要資金的中小科技企業、民營企業卻難以得到銀行融資。顯然,這對國家和儲戶最終都不是好事。對銀行而言也是如此。銀行吸引不來存款是一種風險,貸出去的資金收不回來是一種風險,吸引來存款而貸不出去同樣是一種風險。因為銀行實行的是“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即有多少存款才能發放多少貸款。同理,貸款的總量和存款的總量也應該是相適應的,否則銀行只付存款利息而不能從貸款里收利息,就只能做賠本的買賣了。所以,在1萬億元的資金貸不出去及大量資金違規進入高風險的股市的情況下,儲蓄的快速增長可能就意味著銀行經營風險的擴大,銀行經營風險的擴大就意味著銀行盈利減少、虧損甚至破產。這樣來看,在現在的情況下,如果儲蓄存款增的太多太快,銀行倒有可能真“恐慌”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銀行借此機會轉變經營理念,在個人理財等中間業務上下工夫,一方面會消除儲蓄大幅下降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可增強銀行功能和盈利空間,為走向真正的現代化多功能商業銀行奠定堅實的基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七萬億元儲蓄存款將來可能的分流對銀行來講是好事還是壞事現在不好說。
從趨勢上看,儲蓄存款的增長可能還會維持一段時間,但從更長時期看,隨著投資渠道不斷擴大、外部環境的不斷完善,未來儲蓄的下降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而這樣的變動將對國民經濟和銀行體系產生巨大的影響;一旦儲蓄增長趨勢發生逆轉,同時銀行體系又擁有高額不良資產,銀行體系的正常運轉將面臨很大困難;儲蓄高增長逆轉還將導致國有部門的信貸流入中斷,并可能對經濟增長方式和路徑產生巨大影響。因為一旦趨勢逆轉,就只能通過技術進步的補償來維持高增長的持續,否則,就得接受較低的增長率并面臨由此產生的社會壓力。20世紀90年代的通貨膨脹已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現在的7萬億元儲蓄盡管對目前的消費市場是一大打擊,但它表明人們對未來改革的不確定性預期已作好了準備。進而言之,這7萬億儲蓄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在改革不斷推進中的一個絕好的社會穩定器。7萬億儲蓄可能是我們做一件事情時的阻力,也可能是我們做另一件事情的動力。一切就在于我們站在什么位置,從哪個角度看待它了。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