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十六日電題:中國如何打好“中國制造”牌?
中新社記者 余東暉
“入世”在即,中國傳統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何去何從?此間專家學者認為,勞動力資源豐富是中國參與國際經濟競爭最大的比較優勢,“入世”后中國還須大力發
展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打好打響“中國制造”這張王牌。
《經濟日報》周六在此間舉行“入世與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高層研討會。會上散發了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對中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集中、經濟比較繁榮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進行的調查報告。報告認為,珠三角地區在電子信息、服裝制鞋、家電、家具、五金制品、紡織服裝等方面已形成中國及至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
報告特別以格蘭仕占領中國百分之七十、世界百分之三十五的微波爐市場為案例,說明國際產業轉移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遇,中國企業只要策略得當,完全可以變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
國家經貿委的李壽生司長指出,中國制造業“入世”后困難最大,希望也最大。目前中國制造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為百分之三十五點六,因而“入世”后必須繼續高度重視其發展,關鍵在于要有好的發展戰略。他認為,象紡織服裝、家電等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要大膽地走出去;象農機、新興建材等具有內地市場優勢的產業要在更大范圍內占領內地市場;而象汽車、飛機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要大膽引進資金、技術,開展國際合作,在學習中提高。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謝伏瞻和中央政研究農村研究局局長潘盛洲都認為,農村剩余勞動力五年內年凈增八百萬,將給中國帶來相當大的就業壓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中國的必然選擇。
外經貿部國際經貿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指出,當前中國公司的經營重點正在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從硬件轉向軟件,因而出現三個節點都要轉移到中國的趨勢:生產中心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逐步轉移;研發中心開始在華設立;管理營運領域也要求中國開放,在華采購力度加大。這三個趨勢表明:很多國家正在把中國當作全球的“大工廠”,想回避是不可能的。
雖然專家學者們普遍認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并非低層次產業,它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并行不悖的,而且需要以信息化來帶動工業化,但在具體的發展之路上,他們的觀點不盡相同。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王愛文副司長主張大力發展小型勞動密集型企業,以接納豐富而低廉的剩余勞力;潘盛洲也主張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以解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所副所長陳淮則認為,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出路不利用“邊角余料”的小生產,而是格蘭仕式的適應國際經濟趨勢的社會化大生產。“入世”不是別人打到自家門口的被迫應對,而中國企業主動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完)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