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娥
當今社會的經濟發展一方面創造了許多新的工作機會,同時又奪走了許多工作機會。決定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不是資本、不是土地、也不是勞動,而是知識。這充分驗證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如今,人們普遍認為知識是最主要資源,知識是一種效用,是獲得社會經濟效益的手段。在我們跨入高科技迅猛發展的21世紀之際,這一問題值得我們
深思。
一、為什么制造業的工作崗位會減少
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一直以高速增長,按可比價格計算,平均增長率為9.6%,而第二產業在這20年里的年均增長率超過10%,但各行各業都在減員,尤其是制造業減員幅度最大。這使我們很容易想到一個問題,作為社會兩種最關鍵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在未來的社會里還是不是最關鍵的資源。西方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發達國家已經進入了“雇員社會”,其中勞動不再是一種資產。如美國的著名經濟學家德魯克說:“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沒有資本家的資本主義社會!眲趧恿κ欠袷亲铌P鍵的資源,這個問題將在今后幾十年里成為公眾矚目的政治問題。
就我國而論,經濟水平雖然還趕不上西方發達國家,但社會發展水平相互間的影響是很深的。例如我國第二產業的從業人數1980年是7707萬人,1999年是16235萬人,增長了1.1倍。尤其是1997年以后,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已呈減少趨勢,1997年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是16495萬人,1998年16440萬人,減少了55萬人;1999年為16235萬人,在1998年的基礎上又減少了205萬人。在這20年的時間里,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構成從1980年的18.2%,增長到1997年的23.0%,實際1997年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的比重最高,為23.7%,1998年下降到23.5%。在這期間我國就業人員總數增加28225萬人,增長了0.66倍,然而增加的工作崗位主要不是在第二產業。
由于科技的發展,第二產業的就業機會逐步減少。
盡管第二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仍然在不斷增長,但人力已經逐步地被機械和電腦取代了。在今后十年,國內生產總值要比現在翻一番,制造業的就業人數的相對比重在這十年時間會有更大幅度的下降,這一點發達國家的經歷已經給我們清楚的展示。日本在1970年-1990年的20年時間,整個制造業生產增長2.5倍。然而,制造業的就業人數根本沒有增長。日本的情況還告訴我們,從現在起,即使制造業有相當大的增長,也不足以抵消制造業工作崗位的逐漸縮減。在日本有人估計2000年在制造業就業的總人數會大大低于1990年的水平。
不同的人對勞動力的變化的反映是不同的。作為當今世界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美國對他們的“制造業衰退”也感到恐慌。從1960年到1990年,美國的制造業就業人數從25%下降到約16%。在這期間美國的勞動力總人數翻了一番,因此,美國的每個州、縣和市,拼命想吸引能提供藍領工作崗位的制造商?纤莺吞锛{西州等貧困的農業州以提供長期納稅補助和低息貸款吸引了日本的汽車制造商。在美國,制造業工作崗位被看做一份貴重的資產。
同樣,在我國1996年以后制造業工作崗位的縮減,首先對文化水平較低的工人是個很大的威脅。在過去幾十年里,工人的主要收入來自生產崗位給自己發的薪金。1990年以后,工人的收入相對來說有所下降,1999年我國部分行業職工的年平均工資中,最低的是采掘業為7521元,制造業7794元,建筑業7982元,最高的是金融業12046元,其次是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11601元,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為11513元。產業工人學歷較低成為影響工資收入的最大問題。
然而目前,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礎,這個概念還仍然沒有改變,人們還很看重制造業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這一要素。在我國制造業僅能勝任手工勞動的工人太多,而能夠設計和銷售產品的知識工作者太少,因此我們對發展自己的基礎產業仍很擔憂。如果我們有更多的年輕的知識工作者能從事設計和銷售產品,我們就能輕易地實現產品的低成本和高質量,我們的產品就能占領更多的市場。目前在我國,尤其在城鎮,無論青少年學生在學校里是否學到多少知識,都要付出巨額的教育投資。如果學業結束后在制造業當工人,或者甚至在制造業當工人的差事也找不到,這樣的人給社會和經濟帶來的是少得可憐的回報。反之,如果我們能做到把錢很有效地推進教育改革中,而確保年輕人學到足夠的知識,以勝任知識工作或至少勝任高級服務工作,我國的各行各業將會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二、制造業需要什么樣的勞動力
實際上,我國確實需要發展制造業,需要建立牢固的制造業基礎。然而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農業人口,1999年全國經濟活動人口71983萬人,從業人員70586萬人,其中第一產業是35364萬人,占總數的50.1%,第二產業16235萬人,僅占23.0%,與1995年所占的比重相同。長期以來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例過高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
九十年代以前,工業的快速發展確實緩解了全國在就業方面的問題。但近幾年來,情況變了,盡管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增長很快,1995年至1999年我國的工業總產值每年仍然以兩位數增長。不過讓人們看到的工業行業的職工人數卻是大幅度地減少,1995年全國工業行業職工總數6610萬人,至1999年減少到4428萬人,其中1998年減少了1562萬人,相當于上年職工總人數的25%。出現這種情況人們不禁要問,我國近年來工業全行業的快速發展是靠什么實現的?很顯然是靠科技、靠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靠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截止到1999年,全國共有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154882戶,總資產112379億元,當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0307億元。一些重要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如鋼鐵、煤炭、水泥、平板玻璃、服裝、自行車、電冰箱、電風扇、洗衣機、日用陶瓷等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有色金屬、發電量、合成洗滌劑、啤酒等產量居世界第二位;機制紙及紙板、糖、房間空調器、手表等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原油產量居世界第四位;汽車產量也進入了世界前十位的行列。然而這些成就并不是在人力增加的情況下取得的,無論從相對數還是絕對數來說,近五年工業行業的就業人數都在減少。
這種情況使人們想到1980年,美國產量最大的綜合性鋼鐵公司──美國鋼鐵公司,雇傭12萬人。10年后,雇傭2萬人,生產總噸數與原來基本相同的鋼鐵。這期間勞動生產率提高了7倍。這種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一部分是靠關閉陳舊的老廠實現的,一部分是來自新設備的投資,另外還來自因工作流程和任務作了重新設計。其結果美國鋼鐵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綜合鋼鐵企業。即使這樣,他們自己卻說他們的企業仍然存在人浮于事的狀況。美國人自己做過比較,他們說,那些最好的小鋼鐵廠能生產出與美國鋼鐵公司同樣多的鋼鐵,而其就業人數不超過美國鋼鐵公司的人數的六分之一,小鋼鐵廠已經能生產綜合鋼鐵企業生產的所有質量相同或者更好的產品。
科技的發展讓這些小鋼鐵廠不必施行綜合鋼鐵企業勞動密集的操作工序而獲得這些效果,它可以不熔煉鐵礦石以獲取鐵,它也不將鐵轉化為鋼,而是從廢鋼著手。美國的綜合鋼鐵企業和小鋼鐵廠之間的主要差別不在于生產過程,小鋼鐵廠的工人主要是知識工作者,而不是制造和運送產品的藍領工人。小鋼鐵廠把鋼鐵生產從以往將體力和技能用于工作變為將知識用于工作。有關生產過程、化學、冶金學等操作流程變為用計算機操作,原來被解雇的工人已經不能適應新的鋼鐵企業的工作。
無論是從我國的情況還是美國就業狀況看,都使我們看到了一種方向,即目前整個制造業總體都在發生變化,在制造業的工作崗位上需要從事體力勞動的人越來越少。傳統崗位上需要的體力工人變成了具有掌握新的科學知識、熟練操作各種機械設備或從事專業程序設計的有知識、有新技能的工人。在今后幾十年,最大的就業需求是對“技術人員的需求”。技術人員不僅需要熟練技能,還需要高級的規范知識,首先是很強的學習和獲得額外知識的能力。技術人員逐漸取代生產崗位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甚至取代技術非常熟練的工人,因為電腦控制比人更有效率。確切地說,在未來需要制造業的就業人員群體中,大量的是技術非常熟練、同時又擁有大量的規范知識、正規教育和繼續學習的能力的新一代員工。
一個國家有知識基礎、要發展、要增強國力,就需要加強制造業。無論是發達國家要推動本國企業從事工業產品的創造、發明、技術革新、新產品設計和銷售,還是發展中國家要改變本國制造業的落后狀態而去模仿、仿造、創新設計及開拓新的產品市場,都要靠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打下牢固的基礎。但是現在,這種制造工作,如由傳統的為機器服務的體力工人來做,將沒有競爭力。
據我國對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等16個行業調查,多數大中型企業關鍵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國能源綜合利用率僅為32%左右,比國外先進水平低十多個百分點,每萬元國民生產總值能耗比發達國家的高4倍之多,工業排放的污染物超過發達國家的10倍以上。就是在我國國內技術發展也相當不均衡,上海寶山鋼鐵公司的技術水平與國內的小鋼廠比較,技術水平差距之大,簡直是天壤之別。到2001年,寶鋼將形成1100萬噸鋼的生產能力,寶鋼的一些產品一直保持著世界先進水平。但我國的一些小鋼鐵廠的產品,由于技術水平低,在市場上毫無競爭能力。
技術的進步給制造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問題,任何企業再也不能期望通過培訓低工資的人,獲得大量的廉價的就業崗位來提高本企業的競爭力。今后手工勞動力,不管如何便宜,將無法與知識勞動力競爭。
三、未來競爭的主導力量是知識工作者
目前,知識成了所有工作關鍵的資源,創造傳統的制造業工作崗位至多是權宜之計,企業提高競爭力及國家經濟成功希望的長期政策,是將制造業從以勞動力基礎轉變為以知識為基礎上來。21世紀社會面臨的新挑戰是知識工作者和服務工作的工作效率。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科學技術人員不超過5萬人,其中專門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人員不足500人,專門的科研機構只有30多個,在全國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1998年末,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專業技術人員已達2091.3萬人,是1978年的4.8倍,高等院校畢業生1999年是84.7萬人,是1981的6倍。平均每萬人口中擁有的大學生數1952年是3.3人,1980年是11.6人,1999年是32.8人。至1999年底,我國各類人才(指具有中專以上學歷和初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總量達到6075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914萬人。
這個數字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也是中國國力的增強,企業不斷增強競爭力的關鍵所在。但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勞動大軍的文化水平還相差很多。尤其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競爭力不是靠廉價勞動力,而是靠有知識的人。
在發達國家,知識工作者和服務工作者占勞動力總數的四分之三,而且這份額還在擴大。在過去的30年,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資本投資在處理數據和信息的設備、計算機、傳真機、電子信箱、閉路電視等方面,知識工作者因為他們的工作效率較高,因此獲得較高的報酬。在美國高收入的五分之一人口,年收入17550億美元,比其他五分之四人口的收入總和還要多。高收入階層的收入每年增長2%-3%,即使在其他美國勞動者的收入下降時,高收入階層的收入也在增長。
知識工作者通過采用最先進的信息技術,來識別、分析和解決問題,他們是現代工業、現代服務業全球經濟的信息源流的創造者、操作者和提供者。這些人是科學家、工程設計師、土木工程師、軟件分析師、生物技術研究者、公共關系專家、律師、投資銀行家、管理顧問、財務和稅務顧問、建筑師、策略設計師、營銷專家等。知識分子階層對生產流程的重要性越來越大,而工業化時代的另外兩個傳統群體,勞動者和投資者的重要性正在降低。在20年代,制造一輛汽車85%的成本來自生產工人和投資者,而到了90年代,工人和投資者所占成本不到60%,其他部分的成本來自設計師、工程師、計劃人員、策略家、財務專家、行政官員、律師、廣告商等。半導體業提供的例子更有說服力,如今,半導體芯片的價值不到3%是由原材料和能源供應商創造的,5%的價值由設備供應商創造,6%的價值由勞動者創造。而85%以上的價值要歸之于專業設計、工程服務、專利和版權等。
在工業時代的早期,誰控制著金融資本和生產資料,誰就能對整個經濟的運作實行近乎完全的控制。后來到了20世紀中葉,他們不得不與勞動者分享部分權利,因為勞動者在生產中起關鍵作用,這決定了他們在生產經營和利潤分配方面都有一定影響力。如今勞動者的影響已經大大削減。在經濟領域中,知識工作者日漸成為重要的群體,他們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倡導者,負責高技術經濟的運行。由于這個原因,高層管理者和投資者至少與這群知識財富的創造者,即那些擁有高技術信息社會的必不可少的知識和思想的人們分享部分權力。因此知識產權在一些產業中的重要性逐步大于資金的重要性,而資金的重要性退到了第二位。
在90年代高科技自動化占主導地位以后,擁有關鍵技能的知識工作者中的精英正日益步入全球經濟的中心舞臺,他們正在迅速成為世界的新貴。比如說我國的聯想集團,就是一個年輕人聚集施展才華的大舞臺。聯想員工平均年齡29歲,80%以上是本科學歷,集團的管理層平均年齡34歲,1998年營業額已經達176個億,經過10年的創業,聯想的資產擴展上萬倍。其實這主要靠知識的增值,聯想的業務每年以100%的速度增長,對員工素質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幾乎每個人都會感到來自工作的壓力和負荷。在聯想,每個人永遠感到自己是“小馬拉大車”,因為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了,工作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其實這種挑戰不僅在聯想,在全社會都存在,這是未來社會競爭的關鍵。
21世紀的競爭主要是在高技術領域,目前各國都在爭奪這方面的人才。據有關資料表明,歐洲在2000年缺少123萬名信息技術人才,2001年、2002年這個數字將增加至156萬和173萬。美國稱,2000年在化學、生物、物理等學科的科學技術人員缺少45萬人;而信息技術才更為缺乏,將有100萬個新崗位需要具有軟件技能的人才。面對這一現實,發達國家紛紛利用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各種綜合優勢吸引人才,吸引具有掌握高技術的員工。因此,在21世紀的競爭中,人才競爭是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我國也把人才的競爭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設》指出:“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當今和未來的國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要把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作為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切實抓好。”
走向未來,競爭的關鍵在人才。因此,我們要培養造就我們的新的知識勞動者大軍。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