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記者徐啟建
很多東西我們都曾經以為幫到了頭:我們曾經以為《中華工商時報》已經把中國的財經媒體做到了頂點,我們也曾經把《中國經營報》當作了一艘再也不會沉沒有巨輪。
但事實卻與我們的想像相反。在很多人認為已經是密不透風的經濟報市場上,《21世
紀經濟報道》和《經濟觀察報》就像兩棵沒有經過幼苗時期的大樹,猛地就躥了上來。它們是那么的郁郁蔥蔥具有非凡的蓬勃向上的活力,以至于四周到處充滿了驚詫的眼睛,它們的辦報理念、方式方法、版式等等火一樣迅速波及了北京紙媒的各個領域。
《21世紀濟報道》在這種非常規的成長中,尚有南方日報報業集團的雄厚背景作為支撐,而且從內容上也沒有太多地脫離傳統,但白手起家的《經濟觀察報》卻完全超出了人們的思維生素慣性之外,于一種全新的理念中另建起了一座高廈,走出了一條經濟類報紙的殊途。
理性、建設性
老報《中國經營報》一直講究的是“新聞的實用性”,新銳《21世紀經濟報道》的口號稱“新聞創造價值”,但《經濟觀察報》提出的口號卻是一個非常籠統的口號“理性、建設性”。在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這似乎是一個“不合時宜”的提法,但這種“不合時宜”也正是一種脫穎而出的時機。
經濟觀察報社總經理張忠說,過去我們的報紙一直在信息量上作努力,視信息量為報紙吸引更多讀者的一個最有效的手段。但這幾年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網絡熱潮的興起使傳統紙媒根本無法從信息量上同這一新生媒體形式相抗衡。傳統的重信息量,對信息處理和分析的能力較弱的局面,已經成了傳統媒體的一個阻礙其發展的積習,而且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這種情況將越來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經濟觀察報社就是要做一個與網絡有區分的深度思考的媒體,于是他們就提出了“理性、建設性”的口號。這將是一個最起碼在一百年內都不會這時的口號。
《經濟觀察報》總編何力對此的進一步解釋是:“我們的理念是‘理性、建設性’,它意味著不沖動、不破壞、不媚俗、不虛偽、不偏激、不炒作、不盲從、不驕傲,以務實、開放、救征的心態冷靜地觀察經濟走勢,以全新的視解報道經濟新聞。我們知道,一個主流媒體負有正確傳播社會價值觀的責任。因為它必須選擇立場,它不能因為有可能誰都不得罪而去試圖左右逢源。我們深信,一個媒體對新聞原則的執著態度就是它的公信力,也將是它的最佳賣點。”
問題由此而解。在大家都選擇了直接切入,作為贏利征程的開始時,《經濟觀察報》選擇的是一種更長久的東西:品牌。《經濟觀察報》作為一個市場化動作的經濟實體,刻的愿望恐怕同別的媒體一樣急切,但他們看到了更深遠的東西,這也許將使他們擁有更長久的刻能力,而不是像很多媒體以前演繹的那樣“各領風騷三五年”。
正是出于一種塑造品牌的要求,《經濟觀察報》把看似模糊實則標志永久的“理性、建設性”作為了他們的最高辦報理念和口號。這從理論上使他們具有沖刺百年品牌的心理準備,而從現實上也具有了非凡的實際利益:獨的追求避免了在低級競爭中的無謂內耗。
為“四有新人”辦報
《經濟觀察報》獨特的定位并不是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其實它的突然“暴發”也是中國逐漸出現的新階層的需要。
就目前中國來說,一份經濟報如果把發行量做到了20萬份,那么它一般就會有一個良好的收益。而業內有這么一個標準,如果你要想把發行量做到20萬份,那么你在辦報的時候考慮所要面對的讀者群數量大概要達到500萬。也就是說,《經濟觀察報》要想成為并鞏固其經濟類大報的地位,至少要面對一個500萬的讀者群。
《經濟觀察報》反自己所追求的讀者概括為“四有新人”:有財富、有權力、有理想、有未來。具體描述則是:他們在25歲至40歲之間,85%左右為男性,受過大專以上的文化考試,居住在中心城市;他們的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有車有房;他們對新生事物敏感,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有國際化的視角和對外域文化的包容能力;他們渴望交流、注重健康,生活態度積極,富有合作精神,樂于并有能力承擔責任,追求壓力下的優雅生活;他們的精神物質是關心社會、合法合理積累財富、遵循等價交換的行為準則。
這樣的讀者群在中國數量有多少呢?經濟觀察報社總經理張忠說,據有關調查現在中國大約有2000萬左右百分富翁,他們中大部分人都屬于我們所描述的這個階層。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符合我們的讀者群描述的讀者,他們遠遠超過了理論上所要求的500萬。
這些讀者由于自身的素質,較為關心經濟生活,對媒體的品質要求也較高,但長期以來,他們的要求并沒有得到滿足。相對來說,他們要求能有一種更宏觀和整體的視角來觀察思考周圍的經濟生活,以求有一種相對的對世界的把握感,并從而決策自己的經濟生活。
這個集團的規模現在越來越大,而現在的經濟類媒體似乎并沒有洞察到他們的這種需求,仍然糾纏于具體的事件而不能自拔。在信息已經極度過剩的情況下,冷靜的觀察和理性的分析對讀者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現在,具體的微觀事件需要關注,但向宏觀的分流似乎更能使一個經濟媒體生存。
記遠找錢,永遠找人
“永遠找錢,永遠找人”,這是活躍于《經濟觀察報》管理團隊的一句口號。它表明了一個團隊對自己經營實體活力的看重。
《經濟觀察報》的主要投資方是因入主上市公司“鄭百文”而聲名大噪的三聯集團。三聯集團素有辦報的習慣,早在很多人尚不知資本進入媒體為何物的上世紀90年代中期,它就在泉城濟南辦過一份叫《三聯生活報》的報紙,其聲譽不亞于當年的《齊魯晚報》,后來因非經營的原因而停利還曾招來了一片惋惜之聲。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三聯集團在投資《經濟觀察報》的態度上非常具有眼光,他們明確表示歡迎各路資本進入《經濟觀察報》,并不要求自己的控制權。他們更把《經濟觀察報》這媒體看做一個靈活經營的企業一樣的實體,募集資金多找東家都是其經營的手段,只要能從自己的投資中獲益的手段,只要能從自己的投資中獲益,別的與已無關。
《經濟觀察報》崛起于資本而又不受制于資本,這也許是其市場化的最可圈點之外。鮮活的資金來源帶來的略,報紙的抗風險能力也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提高。“永遠找人”則是《經濟觀察報》在用人上的一個重策略。《經濟觀察報》總編何力認為人才流動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在競爭中不斷地會有新人進來,也不斷地會有離開。“我們這兒永遠有你的位置。但是,你要用自己的努力工作來得到它。我們不會說先給你一個什么位置。”
經濟觀察報社總經理張忠說,“永遠找人”是一個報社不斷儲備新力量跟上時代潮流的重要手段。在人才上,報社必須保持一定程度上的流通。
“永遠找人”并不是不重視留下來的人,何力認為,從長遠來講,應該重視培訓,讓編輯記者有喘息的時間,讓他們有沉淀和消化的時間,讓他們有出去學習的機會。一個企業是否能有長遠發展,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看企業的管理者怎么對待員工,怎么對待培訓。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