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雅華
中國郵政多年來一直沒能走出虧損的陰影。按照中國郵政的解釋,郵政資費定價低于成本,注定要虧損。出路只有一個:提高郵政資費。
可是,從1995年到1999年,中國郵政的郵政資費,一封平信從0.08元漲到了0.80元,
而虧損也從每年47億元上升到154億元。
中國郵政多年來一直戴著一頂虧損行業的帽子。這頂帽子什么時候才能摘下來,還很難說。
其實,中國郵政應當屬于令人仰慕的黃金企業。中國郵政下設有6.7萬多個局所,其中電子化局所1.62萬多個;有覆蓋全國城鄉的運輸、配送網絡和201個郵件處理(物流)中心;有175套包裹自動分揀(揀貨)機;有龐大的海陸空立體運輸能力。中國郵政既是國內最大的連鎖企業,又是國內最大的物流企業之一。
可如此輝煌的數字并未能讓中國郵政輝煌。
1998年,郵政和電信分營后,由于沒有了以往電信資金的支撐,郵政系統當年虧損了142億元人民幣,深深地跌入了虧損的泥潭。這是中國郵政的說法。
中國郵政還說,中國郵政實行普遍通信服務,其系統屬于全國聯網,結算方式為全國結算,無法實行各單位獨立結算,而郵政資費又不能自己定價,郵政資費的定價是由國家嚴格控制的,大部分收費低于成本,注定要虧損。
一句話:郵政資費定價低于成本,注定要虧損。
假如送奶工也送信
讓我們從最基礎的一封平信算起。
這里有一道很有趣的算術題:
據中國郵政計算,一封市內平信的成本為1.36元,而現行的郵政資費為0.80元,每封信虧損0.56元,而且送得越多,賠得越多。
我也替中國郵政算了一下:
送奶工送一袋重250克的牛奶,收費不過0.03元,還有錢可賺。若不賺錢,送奶工早就丟飯碗了。
若是這袋牛奶讓郵局寄(重量等于13封信),得貼10.40元的郵票。就這樣他們還說,送這袋牛奶,郵局虧損0.56×13=7.28元。也就是說,送一袋牛奶得收費17.68元,郵局還一分錢都沒賺。可是,一袋重250克的牛奶定價才0.80元。若是讓郵局送,還有牛奶廠、牛奶公司的活路嗎?
我想,若是哪天允許送奶工們送信,讓送奶工們辦個郵局,郵費絕不會那么貴。
這都是讓壟斷害的。
中國郵政卻說,這不叫壟斷,叫專營。沒錯,把“貓”叫“咪”,是聽著順耳。可這個專營里充滿了壟斷的霸道。
郵局的趣事很多,隨便再舉一件,那就是著名的“磚頭郵件”。
有人去郵局寄一件襯衣,一稱重量為230克,可按照郵局的《郵政資費表》的有關規定,500克以上方能按包裹收寄。而500克以下只能寄特快件,郵資要20多元。可這件襯衣才值12元。
于是郵寄人想出個法子,給包裹里放塊磚頭。于是,重量過了500克,可以按包裹寄了,才花3元。包裹單上“郵寄物品”一欄里,赫然地填著“襯衣和磚頭”。
只有在計劃經濟下的中國,才能鬧出這樣的笑話。可到了市場經濟時代,這樣的笑話還在上演。難道這就是中國特色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匯款100萬元,填100張匯款單
從郵局匯錢,收費是按匯兌金額的1%收取的(可如果你匯1元錢,郵局也收費1元匯費,這叫“最低消費”)。在這件事上,郵局的賬算得極精明。于是一筆1萬元的匯款匯費便應高達100元,好在《郵政資費表》規定了上線,即單筆匯費最高收費50元。而100元與1萬元、10萬元的匯兌成本是一樣的,都是一封掛號信的錢。就按郵局自己制訂的掛號信收費標準,也不過2.80元。郵局匯兌的成本與匯兌的收費根本不可比。
有趣的是,按照郵局的規定,每筆匯款金額最高不得超過1萬元,如果您要匯100萬元,那么必須辦理100筆匯款,填寫100張匯款單,匯費將高達5000元!多虧我們還能從銀行劃轉,要不,真慘了。
其實,隨著通訊手段的發達,網絡技術的進步,匯兌的成本已越來越低。發一個電傳,發個E-mail的成本已降到了幾分錢,在途的時間已接近到零,銀行已做到了這一點。可郵局的匯費卻依然如故。
從今年7月1日起,中國郵政推出了新的電子匯款業務,可以實現匯款24小時到達兌付。
但中國郵政并沒有由于成本的大幅度下降,而降低收費標準。郵政電子匯款單筆最高限額仍為1萬元,每筆匯款的資費標準仍為匯款金額的1%,不足兩元的收兩元,單筆匯款最高收費為50元。
郵資上漲反而導致虧損
按照中國郵政的解釋,中國郵政的郵政資費定價低于成本,注定要虧損。要扭虧為盈,出路只有一個:提高郵政資費。
果真如此嗎?
從1995到1999年,中國郵政進行了多次資費調價,一封平信從0.08元先是漲到了0.20元,漲幅250%。后來又從0.20元上漲到0.80元,漲幅400%。短短的數年間,一封平信從0.08元漲到了0.80元,漲幅1000%。
但郵政資費的大幅上漲并未使郵政業的虧損減少,反而由于業務量的急劇縮小,使其虧損面加大。虧損從每年47億元,上升到了154億元。
1985年,郵局大幅度地提高了報刊的發行費用。過高的報刊發行費用(高達報刊定價的40%),逼得許多報刊“自辦發行”。先是地域性很強的報刊就地建起了自己的各個市、區、縣發行站,而這些地方的發行站進而又聯合起來,建立了郵局之外的全國性第二渠道。
據估計,郵局僅在此項業務上,就失去了至少30億元至40多億元的收入。
業務量逐年萎縮
對于中國郵政來說,噩夢才剛剛開始。
在過去的10年間,中國郵政的業務量,并沒有因為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大幅上升,反而在逐年萎縮。這種業務量的萎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郵政資費的大幅上揚造成的。
有統計數字表明,到去年年底,中國的人均每年郵電消費僅0.37元,還不足一根廉價的冰棍錢!在這種情況下漲價,能不加大虧損嗎?
再舉一例,給報刊社投稿,“印刷品”收費改成“普通信件”收費后,價格上升了約500%。這樣一來,報刊社便吃不消了,于是,紛紛發表聲明:“由于郵電費用的大幅上漲,我報(刊)無力負擔,故來稿一律不退,不查詢,請作者自留底稿。”退稿錢徹底不花了。
你可以想像,在郵政資費的大幅上揚中,郵局真的從中受益了嗎?
中國郵政能否降價反擊
國家從1999年起,每年給郵政的補貼將逐年減少,從80億元、50億元、30億元、10億元,到2003年“徹底斷奶”。因此,中國郵政的日子將會越來越難過。
但是,如果中國郵政將報刊發行費下調到報刊定價的25%,那么,中國幾萬個自辦的報刊發行站就將無法生存。如果是這樣,各報刊又何必再去自辦機構龐大、能量有限的發行站?把所有的報刊都交給郵局去發,報刊社又何樂不為?
如果郵局能入戶收訂報刊,破季破月收訂報刊,不是讓報刊社、郵局、訂戶皆大歡喜嗎?如果中國郵政能將匯費下調到與銀行的持平(這樣的價格郵局仍有錢可賺),就能使匯兌業務量成幾何級數增長,因為人們畢竟習慣到郵局匯錢。
7月1日,又傳來了中國郵政特快專遞再次提速的消息。這是自今年3月28日中國郵政開通以上海為中心的集散式夜航網絡、實現特快專遞第一次提速后的又一次提速行為。
今年下半年,中國郵政將實施提速戰略的第三步,開通上海至沈陽、西安、武漢、深圳的干線航空郵路,將航空快速網的范圍擴大到東北、西北和華中,并同步調整相關的地面運輸網絡。
這個消息告訴我們的是,中國郵政在努力地、實實在在地改進傳統的郵政業務和服務水平。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