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吳復民
“上海企業擁有眾多優秀的‘白領’,為何唯獨缺少叱咤市場風云的著名企業家?”
在新近舉行的“增強上海城市綜合競爭力”論壇上,一些經濟學家和研究人員提出了上述問題。他們認為,著名企業家是一種經濟資源,作為一個經濟中心城市,缺乏這種資源,是值得警覺的。
(小標題)“難出首領”是上海企業界的一個缺憾
上海市體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鄭韶在談及培育和增強上海本土企業的創新和競爭能力時,特別提出了上海企業為什么“多出白領,難出首領”這個問題。他說,城市綜合競爭力是一種合力;企業的競爭力是上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基礎。而作為企業的“首領”──企業家的綜合素質、個人魅力和社會知名度,是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上海舉世矚目的經濟實力與缺乏著名企業家的反差,一直為人們所關注。上海有多種工業產品占據全國第一的市場份額,其中轎車、汽車用鋼板、空調壓縮機、集成電路、醫療器械等骨干產品占據或接近占有全國市場“半壁江山”;電站設備、船舶、光纖光纜、乙烯等一批基礎性產品在全國也是三分或四分天下有其一。無疑,是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創造和構建了如此強大的規模和實力。遺憾的是,即便是上海聲名顯赫的頂級企業,它們的法定代表人是誰,總裁又是哪一位,社會民眾的絕大部分答不上來。近些年上海舉辦了一系列國際性論壇會,但只見上海的企業家作為“聽眾”,極少聽到他們作核心講話和主題發言。上海缺乏著名企業家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有一個觀點必須明確:在開放的國際化的市場競爭中欲克敵制勝,光有企業的知名度還不夠,還必須提高企業家的知名度。“大將無能,累死三軍。”復旦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浩教授,是世界管理協會聯盟中國委員會的執行委員,他在論及這個觀點時說了三層意思:著名企業家是企業形象和企業品牌的最佳代言人,企業家為社會公眾認知,會使企業和企業產品在公眾形象中更具個性化、更具親和力。著名企業家還是外部資源的集聚者,隨著企業的發展必然伴隨著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的集聚,一個擁有著名企業家的企業更有利于生產要素的集聚和整合。著名企業家也是國家城市經濟振興的推動者,在美國,因為涌現了50個真正的企業家,推動著美國經濟從80年代末的低迷狀態走向振興。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造就一批著名的企業家,是增強上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題中應有之義。
(小標題)是什么束縛了上海企業家“脫穎而出”
目前擔任國內10多個上市公司和知名企業集團獨立董事的任浩教授,以其對中國企業的了解,分析了上海缺乏著名企業家的原因。他認為,這是由城市、政府、企業內部和企業家自身等主客觀因素造成的。
首先,上海作為跨越式發展的特大型城市,社會生活精彩紛呈,亮點、熱點層出不窮。上海的企業和科研單位門類齊全,人才濟濟,光是上市公司就有近120家,要在上海突顯和得到社會認可,其難度會比其他城市大得多。上海有不少成功的企業家,只是由于參照系太高,不容易出名,媒體也難以造勢。
上海有“強政府,弱企業”之說,這里所說的“弱企業”并不是規模、實力之“弱”,而是指企業過于依賴政府。尤其是一些大型企業集團,主要干部是組織人事部門委派的,政府主管機構仍然習慣把企業看作是一個下屬的部門,因而許多經營者自己也不把自己當作“企業家”,個別人甚至自嘲是“一紙公文干部”,潛意識中“對政府負責”重于“對市場負責”,缺乏脫穎而出的激情。而一個不是活躍和搏擊于市場的企業家,是難以出名的。
還有企業內部的因素,主要指國有企業內部員工的意識。為了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必須宣傳企業,宣傳企業家,樹立企業具有個性化和親和力的公眾形象。但是這些手段在有些企業內部會引起不理解,甚至被誤解為企業領導人為自己樹碑立傳。去年上海一家媒體用較大篇幅宣傳了一個集團的總裁,結果招來議論紛紛。有人說,工作是大家做的,憑什么讓他獨占風光?這種氛圍當然束縛了企業家的作為。
在眾多因素中,企業家自身的意識和觀念也是不容忽視的。從總體上講,上海企業家有較高的業務素質、較強的協調能力和兢兢業業的實干精神,但是缺乏勇冒風險、不畏失敗、敢于冒尖的氣魄。在國企領導人中小富即安的意識較濃,怕當“出頭椽子”、怕給自己加壓的情緒較為普遍。
說到這兒,記者想起一件往事:《財富論壇》前年在上海舉辦前夕,美國通用公司總裁一到中國便主動聯系媒體,接受專訪;而一家中央新聞單位記者要采訪上海一個定位躋身世界500強的大集團老總,多次聯系卻遭百般推辭,只能不了了之。強烈的對比,令人感慨不已。
(小標題)經濟全球化呼喚領軍人物
專家學者們關于“增強上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建言獻策,對于實現造就著名企業家的目標,同樣是真知灼見。
──上海要進一步營造敢冒風險、善待失敗的城市文化環境。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革上海市委主委厲無畏說,文化也是能夠帶來資本增值的資本;要增強上海城市綜合競爭力,必須形成明確的適應上海發展目標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體系,并為大多數上海人所認同。這個體系應該包含永遠進取、富于創新、不畏艱險、不怕冒尖的文化理念和精神風貌。上海人已經變得越來越大氣、大度,然而還是有小富即安、“拙于開拓冒險”的慣性。專家們期望,上海的企業家要打破陳規陋習,大膽地站出來,在國際論壇、全國論壇、新聞媒體上頻頻亮相,勇當企業的形象和代言人。有關部門和新聞媒體也要把他們推向社會,推向人們的視線,使他們成為公眾人物。
──要明確政府、企業和市場的關系。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彭鎮秋說,政府部門再也不能“既吹哨子,又踢球”;政府要塑造的社會角色是:優秀的領航員,準確的經濟氣象員,高效的制度供應者,公平的社會救生員,塑造一個有利于創新、拔尖、個性化發展的城市環境。
──把政府推動和市場運作結合起來,加快國有經濟的重組和非公經濟的發展。上海市工商聯黨組書記張亞培說,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造就大批著名企業、著名品牌、著名企業家的主要抓手。他建議政府通過制定政策,充分發揮自然人資本的作用,鼓勵企業采取多種形式的擴張手段,在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使各類優勢企業迅速做大、做強、做優,使優秀企業家隨之出名。
──拓寬企業家選聘渠道,建立科學合理的企業家激勵機制。任浩教授說,上海在20世紀90年代建立人才高地頗有成效,但主要反映在技術人才的大量引進方面。上海企業家的選聘渠道上仍然比較單一,存在著本土化和非市場化的現象。他建議,可在全國、甚至在國外獵取一批企業家來上海企業受聘,建立企業家外部市場,使企業對企業家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他認為,通過把海內外企業家“引進來”,可以激活上海企業家“與狼共舞”,以此增強憂患意識,形成積極的“攀比效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考驗中再造一批像當年叱咤風云的榮毅仁、經叔平等企業界的領軍人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