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勇[微博]
曾有人問過我,農業剩余勞動力是不是土地有限、人口增長過快造成的?這只是農業勞動力過剩的一個方面。其實,更加重要的原因是,農業生產力逐步現代化會使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剩余。
1949年時,我國有鄉村人口48402萬,1952年時農業勞動力為17317萬人。到2000年底,農業人口為76700萬人,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為32797萬人。由于人口增加、土地減少,農民人均耕地從3.26畝下降到1.86畝,每個勞動力平均耕種的耕地由12.23畝下降到7畝,如果將黑龍江、新疆、內蒙古這樣的人還較少耕地還較多的地方除去,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耕種土地不到4畝左右。雖然每個勞動力耕種的耕地在下降,可是農業生產力的現代化水平逐年提高。
從農業機械化程度看,1952年時,農業機械總動力為17萬千瓦,2000年時增加到52574萬千瓦;農村用電量從0.5億千瓦時增加到2421億千瓦時;化肥施用量從1.33萬噸增加4146萬噸;農藥施用量從0.64萬噸增加到1997年的119萬噸。農業生產力現代化程度提高了幾十倍,甚至百、千、萬倍。這無疑是一個好事。但是,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農業勞動力的閑置和剩余。
遠的不說,筆者曾在青海東部農業山區生活過。記得20世紀60年代初的農村,耕地、播種、鋤草和收割主要是用牲畜或者人力。耕地、播種、整地、碾場等等,要二牛抬杠,甚至人來拉犁;許多農民出外,都要背一個背簍,將路上的畜糞收集起來;而農民到機關單位去掏糞坑糞井,還要找關系,甚至要交費掏糞。農民除了寒冬臘月很短一段時間在家閑著外,春天要備肥、整地、育苗、播種,夏天要進行田間管理和夏收,秋天要進行秋收、平整土地、碾糧等等,一年四季閑時很少。一個農業勞動力一年閑置率不到15%。
可是到了20世紀末,耕地、播種、收割許多都用機械了,甚至插秧這樣很累的農活,現在已經由拋秧機解決了。鋤草可以用除草劑,施肥可以用化肥和激素。碾場磨面這樣的農活也大都機械化了。過去一年的農活,現在可以一個月干完。許多農村的家務活也大大減少:有洗衣機了,洗衣服不再費很長時間;有電磨了,不用人工磨面磨豆漿。筆者曾經到祖籍河南的南陽農村問過鄉親,農田中的活一年需要干多少時間?回答是一個月以內,十一個月閑著沒事干。因此,目前農村中僅就農業生產而言,勞動力閑置率已經高達90%以上!從80年代后期,就有人對農民出外務工議論,說農民都跑出來了,糧食沒人種了。平心而論,實際上農民就是在農村中,由于人多地少、由于農業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已經沒有多少農活可干。因此,光從人口增加、耕地相對減少來觀察農村剩余勞動力情況,看不到問題的嚴重性。嚴峻的是,農業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不斷地從農業生產中擠出勞動力,這是農村勞動力過剩的最主要原因。
農田中的勞動力剩余,如果沒有其他吸收勞動力就業的渠道,農村中的種種社會經濟問題就會多起來。比如聚眾賭博、酗酒、各種迷信、熱衷于紅白喜喪事、滋事生非、打架斗毆、偷雞摸狗等等鄉村社會問題日益增多。農村基層政府管理社會的工作量日益加大,成本也越來越高。一個國家,如果大量的勞動者有工作可干,大家都忙忙碌碌,一天八小時工作,就沒有精力和時間去折騰別的事情;而一個國家,有很多的勞動力沒有事情可干,就會閑而生非,無端生出許多社會矛盾和問題來。
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實際意味著農業資本的積累。但是,這種農業資本的積累,沒有土地資產的集中相適應,而土地規模因人口增長和農戶增加分割而變小,小規模農業生產的成本必然會因農業的現代化而提高。加上由于人口增長,農業的活勞動成本(農民養家糊口的需要)增加,農業的成本增加、收益降低。從發展經濟學講,當農民的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甚至為負時,說明農業中新增的勞動力過剩。從機會成本講,農業的收益越低,農業勞動力的機會成本越低;農民的收益如果為負,則他們放棄農業生產的機會成本為零,甚至為負。也就是說,在農業生產成本很高或者收益很低的情況下,農業少種地,損失不大;甚至種地越多損失更大,少種地或者不種地沒有損失。這才會真正影響糧食的生產,危機糧食安全。
農業中的勞動力,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一個全面過剩和部分就業及連帶就業的不同格局。如果土地在其他農業生產資本已經積累的情況下不集中,則小規模的生產導致每家每戶勞動力都過剩。這就是農業生產勞動力的全面過剩。即勞動能力都閑置,就業都不足。如果土地能隨著農業資本積累而集中起來,可以有農業生產勞動力,可以有為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勞動力,有中小型農場的管理者;一些運輸、農業產品加工作坊、商業、農業技術等可以創造連帶的就業。如果農業小規模化生產經營,它就無法支付農業服務分工形成的費用要求。比如一個土地規模很小的農戶,由于收益低,他就無法支付農業技術、信用、運輸、商業、灌溉、初步加工、修理等等社會化服務的全部費用,大部分要由自己來干。這樣農業內部就無法分工,也就無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隨著農業資本的積累和技術的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還將進一步提高,即使農業人口不再增加,農業中的剩余勞動力也將迅速增長。筆者估計,由于未來十年和二十年中,農業的技術進步將加快速度,土地集中的速度也會加快,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產業轉移,將會成為社會經濟生活的一個重大變數。而另一方面,只有加速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才能使土地資本集中,才能加快農業資本的積累,會進一步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農業生產力的現代化過程是不可抗拒的,其進程必然要有很多的農業勞動力剩余出來,正確的戰略選擇是要加速這種現代化過程,使農業產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能支付農業產業分工所發生的交易費用,而與農業關聯的產業得到足夠的支付后,也能正常地分工發展,從農業種養業中吸收過剩出來的勞動力就業。專業化和規模經營能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分工和產業分化則會大量地增加就業。這是發展經濟學上的一個定理。當然,農村剩余勞動力不可能全部由農村內部產業的分工和分化吸收就業,一是農村的一些產業要向城鎮集中,二是相當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還是要向城鎮轉移。這樣,農村的農業就可以家庭農場式經營,農業的現代化也就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