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財富人物 > 2004胡潤強勢榜 > 正文
 

黃光裕爭奪百億首富交椅 四任富豪基因分析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0日 16:44 《競爭力》雜志

  記者 尚言

  35歲,創業18年,鋪就零售網絡。4年間,兩度借殼一間公司,財富估值突破百億,逼近中國首富位置。黃光裕認同李嘉誠之“商者無域”,有人將其資本手腕與李澤楷收購信德佳作比。若兼兩代超人財技,首富舍他其誰?

  2001~2004年,4年間,4位首富,不同背景,不同行業,不同理念,一年年升高的門檻表明中國正在成為孕育富翁的沃土。究竟是什么讓差異巨大的他們走向了同一座財富虛位?在學會通行的游戲玩法后,中國首富離世界首富還有多遠?

  百億首富懸念

  年僅35歲,創業18年。短短5年間,鋪就零售網絡,并將自己估值超過百億,逼近中國首富位置。自身認同李嘉誠,別人將其比作李澤楷,他會是兩代超人的傳人嗎?

  2004年9月10日,香港股票市場,代碼0493的股票簡稱由“中國鵬潤”正式更改為“國美電器”,至此,從7月末以來一直備受關注的黃光裕“左手倒右手”的資本游戲暫告一段落。

  追逐熱點者或許會暫時將其放在一邊,而以胡潤、范魯賢為代表的一批富豪榜運作者則會繼續盯住黃光裕,因為他很可能會取代2003年的丁磊,成為最新一任中國內地首富。這位亞洲首富李嘉誠的小同鄉,不僅在短短數年之間將旗下的國美電器零售網絡迅速擴展至全國,而且用精妙的資本運作技巧將其價值最大化。

  在這場買賣雙方皆為黃光裕自己的交易中,被置入上市公司的國美電器之65%的股權被估值為88億元(約合83億港元),以此計算國美電器的總價值便超過135億元,何況這還不是黃名下國美的全部。而黃擁有國美電器的絕大部分股權,加之其另外的房地產資產,其財富估值當在135億元之上。

  事實上,這些純粹依據股市變動計算出的數字很不可靠。在這場交易中,作價標準是5.52元/股,而在交易完成后,股價則逐步走跌,9月10日國美電器收盤于4.9港元。即便按此數字計算,黃名下的資產價值仍在120億元之上。這足以支撐他登上首富之位嗎?

  丁磊現在的財富比之高峰期已大幅縮水,以9月10日網易收盤價35.51美元計,其價值在5.8億美元左右。倒是陳天橋一路追趕,其擁有65%股份的盛大網絡自年中上市以來,股價維持攀升之勢,以9月10日收盤價24.19美元計,其身價已超過11億美元。如果其繼續良好的升勢,則新首富的誕生還要有一番比拼。

  拋開這種對比,黃光裕究竟能否成為首富并不重要,人們更多關注的是黃光裕對自己的資產估值方法是否合理,以及其財富背后深不可測的傳聞。

  看似簡單的創業史

  上世紀80年代中,年僅17歲的汕頭少年黃光裕(又名黃俊烈)與哥哥黃俊欽一道,身揣4000元錢從家鄉北上,到內蒙古一帶做貿易。一年后進入北京,在做了半年生意后,最終選擇在珠市口經營一家面積不足100平方米的電器店,1987年1月1日,正式打出“國美電器”的招牌。

  這就是目前有關黃光裕惟一可循的發跡前傳,依靠這家電器店,他在18年后逼近中國首富的虛位。與其他很多富豪類似,在白手起家的神話后面,傳言一直相生相伴,直指國美電器最初靠經營走私品起家,甚至直到現在仍有見不得光的交易。

  極少接受媒體采訪的黃光裕并未直接反駁這些傳言,只是聲稱其兄弟用于投資珠市口那家家電店的10多萬元來自“在內蒙古做貿易”和“在北京最初半年做生意”的積累——至于為何是內蒙古,又具體是何種貿易和生意則不愿多講。

  如今回過頭來總結,會發現黃光裕創業切入點之佳。雖然中國經濟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但物質條件仍然相當落后,流通領域商品奇缺。可以毫不夸張地講,在幾乎所有消費品市場上,都是賣方市場,家電市場尤其如此,80年代中期仍是清一色的外國品牌。國美在經營之初便開創了很多業內先河,1990年首創“包銷”制,1991年率先在《北京晚報》中縫登出商品報價廣告,1993年開始在北京地區開設多家店鋪,1996年由單純經營進口商品開始轉向以國產與合資品牌為主,1999年開始向全國擴張。

  故事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卻也復雜。有業內資深人士認為,國美電器創業初期就是靠販賣走私家電賺取了可觀利潤。這種判斷的背景是,80年代中后期進口家電門檻很高,像國美這種個體戶式的零售店很難通過正常的渠道保證貨源供應,而乘虛而入的走私家電正好滿足了國美的需求。一個為很多人知曉但從未點破的事實是:那個時期的企業不少都做過類似的事情,包括數家現在極具影響力的企業。

  黃光裕對這種質疑的回應是:自己所賣家電產品都有正規手續包括供貨方提供的發票。他非常肯定地表示:“沒有去走私,也沒有從走私者那兒進貨。作為一個零售企業,我做不到,也沒必要去調查供貨方、甚至供貨方的供貨方,他們的貨物是哪兒來的。”業內人士認為此說的潛臺詞便是,不直接參與走私鏈條,而是通過中間商買二道乃至三道的走私家電,這樣既可保せ踉矗執蟠蠡乇芰宋シǚ縵鍘?lt;/P>

  1993年,就在國美電器已在北京邁出連鎖經營步伐并開始涉足房地產業時,黃氏兩兄弟分家了。黃光裕稱,他分得了“國美”品牌和幾十萬元現金,而包括房地產業務在內的資產歸哥哥黃俊欽,后者創辦了以房地產為主業的新恒基集團。分家3年后,黃光裕重又進軍房地產業,開發的第一個項目是位于西二環的鵬潤家園。

  與金牌殼王的首度合作

  盡管國美在十余年的積累下,從1999年開始發力走向全國,但外界對其擴張之舉看法迥異,而資金保證則是質疑中的重要一環。也就是從那開始,國美的上市努力就成了業內外人士的談資。

  5年前的國內資本市場,民營企業屈指可數,排隊等候融資的公司卻連綿不絕,什么時候才能輪到國美?2000年,黃光裕將目光轉向了香港,同時他認識了有“金牌殼王”之稱的潮汕同鄉詹培忠。這是黃光裕財富之旅中的最關鍵一環,正是與詹的合作,使黃光裕學到了資本運作技巧,并最終超越了詹。

  2000年6月,與詹培忠有密切關系的上市公司德智發展(HK 0070)設立了一家BVI公司Jumbo Profit,以“獨立的機構短期投資者”名義,以1920萬港元現金收購了京華自動化(HK 0493)原大股東的一小部分股份。一個月后,詹自己控制的BVI公司Golden Mount,以5600萬港元現金購得京華自動化原大股東的絕大部分股份,從而控制了這家上市公司。

  但是,最明顯的疑點就是對于有“殼王”之稱的詹來說,二級市場炒作才是其最終目的,實際想控制上市公司很可能幕后另有其人。2000年9月,通過向大股東供股,詹進一步加大了對京華自動化的控制力度。

  直到2000年12月6日,京華自動化發布公告,將用現金加股權的方式向第三方購買資產以發展物業租賃業務,而賣方正是黃光裕名下的BVI公司。此次運作完成后,黃光裕以持股3600萬股(16.1%),成為京華自動化的第二大股東,僅次于詹培忠(22.3%)。

  一年多以后,2002年2月5日,京華自動化發布公告,增發13.5億股新股,每股0.1元,全部由黃光裕名下的BVI公司Shining Crown現金認購,公司將全力發展地產業務。在此消息刺激下,京華自動化的股價在短時間內漲了4倍。

  此交易完成后,黃光裕將合計持有京華自動化85.6%的股份,終于取代詹培忠,走向前臺。2002年4月26日,黃向外轉讓了11.1%的股份,將其個人的持股比例降低到74.5%,從而回避了全面要約收購。2002年7月,京華自動化發布公告正式更名為“中國鵬潤”,而中國鵬潤的主要業務便是向黃光裕收購的位于北京朝陽區西壩河北里7號院的物業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在買殼過程中,黃光裕不僅獲得了對上市公司的絕對控制權,還通過上市公司的現金支付以及股權轉讓實現了部分套現,而詹培忠則在二級市場上獲利頗豐。這種操作方式無疑對黃光裕的資本運作思路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迷霧中暗渡陳倉

  在黃光裕將部分地產業務裝入中國鵬潤以后,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其迅速擴張的電器連鎖業務將會很快尋求上市融資,早在2002年初,便有傳言稱國美電器會在年內登陸香港股市。而后,在2002年末,黃光裕將目光重新轉向內地,與寧城老窖(SH 600159,現簡稱ST寧窖)的第一大股東達成股權轉讓協議,但在一年后,雙方又產生糾紛并最終解除協議。

  這一年多時間內,有關國美電器的上市方案傳出多個版本,顯得撲朔迷離。而就在這個過程中,黃光裕卻已暗中拿定主意,決意將中國鵬潤再做一次殼,這也是其甘愿放棄寧城老窖之殼的原因之一。

  2003年初,黃光裕重組國美電器,將北京、天津、濟南、廣州、重慶等地共18家子公司94家門店置入,由其全資公司北京鵬潤億福持有國美電器65%的股份,黃個人直接持有剩余35%的股份。2004年4月,鵬潤億福又把所持國美電器股權全部出售給了BVI公司Ocean Town(由黃光裕通過Gome Hodings全資持有),國美電器轉眼間變成了中外合資企業。

  兩個月后,又一場大戲開演。這一次,黃光裕直接首發出演。2004年6月7日,中國鵬潤發布公告,其于6月3日通過全資控股子公司購買了Ocean Town100%的權益,其惟一資產便是國美電器65%的股權。此次交易完成后,中國鵬潤的主營業務將轉向零售業

  在這場價值88億元的交易中,并未涉及現金,其中2.435億港元由中國鵬潤發行4410萬股新股支付,余下80.58億港元將通過發行兩批可轉換債券支付。交易完成后,黃光裕對中國鵬潤的持股量由66.9%增至74.9%,恰好在全面收購之底限。而如果可換股債券到期全部轉股后,其持股量則會增至97.2%。

  國美電器是高估還是賤賣

  此次交易拋出后,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認為其估值過高,而有人卻認為黃光裕此舉之高明,可進可退,不僅可以防備被外資巨頭收購,也可以隨時進行部分套現。

  實際上,對比目前全球家電零售老大Bestbuy,便可看出國美電器的價值幾何。Bestbuy 9月10日股價收于50.45美元,總市值約為163億美元,而其2003年度凈利潤為8.3億美元,動態市盈率為19.63倍。

  而國美電器2003年度的凈利潤為1.78億元,如果按照20倍的市盈率計算,其總市值不過35億元,65%的權益不過價值23億元,與88億元的代價相距甚遠。當然,國美電器仍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不能完全以過去的數據來評估其價值,若按照2004年第一季度凈利潤0.85億元推算,其全年的凈利潤當在3.5億~4億元之間,則總市值最多可達80億元。

  如果說Bestbuy還不能作為對比的話,但隨著2004年7月蘇寧電器的發行上市,出現了一個不錯的比較對象。蘇寧電器(SZ 002024)2003年主營業務收入60.34億元,凈利潤9890萬元,發行價為16.33元,發行市盈率11.26倍。據其剛發布的半年報,2004年上半年保持了快速增長,凈利潤達5700萬元,每股收益0.61元,其9月10日收盤價為35.05元,以此推算其動態市盈率超過20倍。

  而按照國美電器的設想,其到2008年銷售收入將超過1000億元,以其現在約3%的凈利潤率推算,凈利潤會在30億元左右,如果按照20倍市盈率,總市值當在600億元左右。如此看來,現在國美電器的估值仍會有很大的升值空間。實際上,黃光裕之所以如此估值的一個重要基礎便是:國際資本市場非常看好連鎖零售業態,聯華超市(HK 0980)和物美商業(HK 8277)在香港市場受到的追捧便是明證。

  超人的傳人?

  在這場交易中,減持部分股權是黃光裕計劃中事,而較高的估值則可以將股權用作支付手段,這將極大地支撐其擴張計劃。據國美電器執行董事張志銘透露,國美今后兩年的擴張將急劇提速,迎來一輪新的開店高峰。其傳統門店將按照2005年35家、2006年35家的擴張計劃高速開設,并且將迅速建立起主營數碼產品的上百家數碼門店,其具體擴張速度為2005年152家,2006年183家。此外,國美電器還計劃到2006年底,在人口超過200萬的城市開設6~9家平均面積15000平方米的超大門店。

  與此同時,國美還準備將零售網絡優勢擴展至音像業務。2004年4月,其向外宣布5年內斥資5億元,打造5000家直營連鎖店的“雄鷹計劃”。而國美音像將復制國美家電連鎖的經營思路,依靠廣泛的銷售網點,將正版音像制品的價格拉低20%~30%。

  在零售業定下宏偉計劃之后,國美也將在房地產領域重新下注,其旗下鵬潤地產宣布今后開發的項目將不再沿用“鵬潤”品牌,而改用“國美”品牌,并將在3年內逐步進入華東、西南及華南等主要省會城市進行開發。

  兼任鵬潤地產總經理的張志銘表示,在產品方面會奉行住宅、寫字樓、商業地產齊頭并進的策略,在擴張方面奉行的“一、三、五”策略:一是指鵬潤地產走出北京的第一步會與國美電器當年一樣,仍是天津,并計劃一年內完成天津項目的前期開發,保證順利開工;三是指3年時間內逐步完成華東、西南、東北、西北、中南、華南幾個主要省會城市的市場進入與項目開發;五是指5年進入各區域主要一級城市。

  對于發展強勁的中國經濟來說,零售業和房地產業都孕育著巨大機會。而黃光裕也坦承,在他看來,二者之間具有互補關系:零售業短期現金流量大而利潤較薄,房地產長期沉淀資金,但一旦啟動銷售,則可能立即獲得較高利潤。他并不否認國美電器所產生的現金流會用于別的業務。“這筆巨大的現金就在我這兒,誰也說不清它是誰的,如果不加以利用,豈不是一種機械的經商頭腦?”

  據說,黃光裕非常認同同鄉超人李嘉誠的經營理念,認為其已臻商者無域的境界,可以在眾多業務領域游刃有余,而又將彼此很好地結合起來,達到協同效應。而在國美電器借殼上市的交易中,更有人將黃光裕與小超人李澤楷當年借殼信德佳作比。如果說黃光裕身兼兩代超人的財技,那他不做首富誰做?

  “壞孩子”國美

  直到1998年,國美電器的發展一直局限在北京地區,尚未受到外界更多的關注。而從1999年其開始向外擴展之時起,有關國美的議論便多了起來,在其零售網絡越來越大后,經常會聽到國美與他方,尤其是上游供貨商之間的糾紛。

  事實上,在流通業越來越發達的今天,零售商與制造商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利益分配的爭端,甚至是主導權的爭奪。國美電器在羽翼漸豐的過程中,逐漸給人一種咄咄逼人的印象,甚至被人稱為“壞孩子”。

  跟老大叫板

  國美與制造商最近一次發生較大沖突是在今年初。2004年2月17日,成都國美召開發布會通告成都當地空調經銷商,將執行總部“空調大戰”計劃,從20日開始對其售賣的幾乎所有品牌空調進行大幅度促銷,其中一款格力空調降至1000元,為降價之首。

  格力方面隨即做出反應,認為這次降價活動為國美的單方面行動,給自身造成了很大損失。首先是損害了自己高質量的市場形象,同時,突然降價給四川其他的經銷商帶來了極大的混亂。格力向成都國美正式發函,要求立即停止降價行為。

  但是,成都國美拒絕了這一要求。成都國美堅持認為這是商家的正常促銷,堅持繼續降價。此舉最終導致了格力自成都國美賣場主動撤出。3月9日,國美向格力發出“清場令”,雙方合作關系終止。國美開始全力扶植二三線空調品牌的成長,格力也開始與北京大中、上海永樂等家電連鎖企業探討合作。

  一場家電零售老大和空調老大之間的互相封殺好不熱鬧。其實,早在2003年5月,深圳國美就曾搞過一次“買威力、送格力”促銷活動,由于威力品牌知名度遠不如格力,此舉引起了格力的極大憤怒。與此類似的是,在過去,國美和海爾曾經吵鬧了4年,一直注重高端品牌形象的海爾和走低價戰略的國美也是互不認可。

  國美敢于和老大叫板已不是第一次。2000年7月,針對彩電峰會的限價,國美選擇了不予理睬,連續數個周末在京、津、滬各門店推出特價彩電,迫使彩電峰會成員的產品相繼在國美大幅跳水,“國美擊垮彩電限價聯盟”一詞頻頻見諸報端。

  7月15日,熊貓彩電在國美的門店上演跳水比賽,其主導產品21英寸超平彩電及主銷機型2966型超平彩電售價1898元,比彩電峰會的限價低690元。7月20日,熊貓集團副總經理鄧偉明專程到京,稱國美搞這次特價活動事先并未和熊貓溝通,并立即停止了2966型彩電的后續供貨。

  而后,當時的彩電大王長虹登場支援熊貓。7月28日,長虹北京分公司就北京國美推出74厘米超平彩電賣1980元之事,發表了措詞強硬的書面聲明,并暫停供貨,要求國美對該次炒作給長虹造成的損失負責。

  對于國產品牌如此,國際品牌也同樣如此。2003年1月,上海國美與日立空調方面在利益分配商產生嚴重分歧,誰也不肯讓步,上海國美總經理陳云峰和上海日立對外發言人綦偉都在接受采訪時措詞強硬。

  2003年11月,上海國美又與中國移共同啟動了“超低價圍剿G網手機”的活動。該活動將十余款GSM手機價格下調30%~50%,其中一款摩托羅拉的手機跌破200元。該活動與此前上海永樂電器掀起的CDMA特價手機活動一道,一舉擊潰了上海原有的手機價格體系。

  但是這種消費者普遍歡迎的行為引起眾多手機廠商的普遍憤慨。有數家廠商抗議國美的“超低價”,認為屬于違反合同操作的行為,并要求國美馬上停止特價銷售。上海國美方面態度強硬地表示,絕對不會改變原定的銷售計劃。而國美總部也將用“終止長期合作”來強制廠商接受國美實行的“超低價”。

  舊業態一致抵抗

  零售網絡越來越大的國美不僅與上游廠商沖突不斷,而且其低價策略也經常引起同行的不滿,尤其是原有零售業態的一致抵抗。

  1999年中,當國美第一次走出北京,到天津開店的時候,當地包括勸業場、百貨大樓、濱江商廈等在內的十大商場迅速走到一起,成立了商業聯合體,并達成天津市電訊商業聯合協議:十大商場統一協商電訊商品市場零售價,聯合進貨,共同享受廠家價格優惠政策,甚至動員了某些政府部門企圖限制國美的發展。聯合體隨后給各個國產與進口、合資彩電生產廠家發去《關于統一電訊商品零售標價的聯合聲明》,要求廠家協助十大商場統一天津的電訊商品價格。

  在天津國美開業前的10天里,天津十大商場至少召開了3次會議。7月10日,天津國美開業,當日下午十大商場再次集會,邀請了廈華、康佳、長虹、海信、海爾、索尼松下、夏普、日立等駐津代表及天津市商委、天津市家電協會負責人,緊急磋商天津電器市場秩序維護問題,并向天津市商委指控國美違背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

  其實,在1999年初國美到北京郊區大興縣開設分店時,就曾第一次遇到來自同業的阻力。大興縣原有的三家經營家用電器企業的部分職工先后到縣商委、縣委、縣政府信訪辦公室反映情況,認為國美到大興辦店,將會沖擊本縣電器市場,要求進行干預。大興縣商委明確表態:區域商業市場是封鎖不住的,政府絕不用行政手段干預正常的競爭秩序。

  雖然國美最終成功進入天津市場并站住了腳,但這也是一系列爭端的開始。2001年8月,沈陽國美開業,遭到當地四大商場價格協會的封殺;而后在北京有25家商場組成聯盟與之對抗;2002年1月,國美在濟南開店,甚至遭遇了炸彈威脅。國美每進入一個新的區域市場都會遭到當地原有百貨商場的激烈對抗。

  而到了2003年12月,國美更是主動向全行業“邀戰”,其在京召集相關專家、學者就“購物返券促銷與消費者權益”展開專題研討會,大肆抨擊零售業內目前慣用的返券促銷活動,痛陳返券弊端,并宣稱國美將杜絕返券、采用價格直降的促銷方式。一時間有關國美炒作的批評之聲不絕于耳。

  挑戰仍將繼續

  無論是和上游廠商的爭端,還是與同行的沖突,本質上都是利益問題。黃光裕何嘗又不明白這個道理,雖然國美目前是業內老大,但尚未到真正可以號令諸侯的地位,與廠商建立其戰略合作關系才是企業長遠發展的基石。

  就在今年初與格力激烈爭吵的過程中,2月底,國美在北京長城飯店舉辦了“2004國美全球戰略合作高峰會”,這是中國家電行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次會議。這也許是國美希望能與廠商建立良好關系的轉變。一向咄咄逼人的國美方面在會上一反常態地率先對廠商表示“希望與合作伙伴之間建立新型的戰略合作關系,雙方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上以發展的眼光加強廠商合作,相互支持相互服務,通過資源共享、專業分工,更好地服務于消費者,最終達到戰略協助、合作取勝”。

  畢竟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間是互相依存的關系,關系搞僵了對誰都沒有好處。黃光裕在會上就表示:“現在大家最擔心最害怕的是商家什么時候把廠家放棄了,但實際上對于廠家放棄商家我們也很害怕。每一次有這種行為,都可能導致我們兩家企業或者整個行業最起碼要倒退好幾個月。”

  但黃光裕也偶露崢嶸。對于有些態度曖昧的廠商,黃直言:“假如大家永遠處于互相利用、互相猜忌的狀態,這就將是惡性競爭循環。在如今廠家、商家誰想把誰擠垮、誰想把誰控制在手心之中,可能性都不大。所以我們應該更多加強互信和真誠度,減少排斥與不信任,為長遠發展設計努力的方向,來整合咱們之間的關系。其實咱們誰也離不了誰,況且你若拿我黃光裕平衡我的對手,我就有辦法去平衡你的對手。你對我有越大的信任我就給你越大的信任,你能給我付出,我就帶頭扶持你的品牌,這就是做事的規矩。”

  目前有種種跡象表明,國美極有可能開始發展自有品牌的產品,并企圖占領商機巨大的售后服務領域,如此形勢將會進一步加劇國美與家電廠商之間的博弈。

  國美害怕誰

  在8月初商務部公布的2004年上半年中國前30家商業連鎖企業排名中,國美電器和蘇寧電器分別以148.3億元、105.5億元的銷售額(銷售額數據與相關上市公司公布的主營業務收入數據并不一致,以下文中若無特指,提到的企業皆指上市公司)排在二、三位,而上海永樂電器也第一次躋身前十,排在第九位。

  十強占其三,可見家電零售專業店發展之快。而對于總體規模在4000億元左右的家電市場,即便是老大國美,也不過占有5%的市場份額,市場空間仍然很大,尚未形成領導性品牌。在這種格局下,與其說是在跟對手競爭,不如說是與自己賽跑。正是基于這種背景,包括國美、蘇寧在內的家電連鎖企業,才急切地不斷擴張地盤。

  海外對手沒什么可怕

  2003年12月,國美電器最大門店——北京首體店開業,由于該店選址于家樂福超市樓上,當時有媒體渲染此事為“國美向家樂福叫板”。

  國美與家樂福固然都是零售企業,但經營重點的不同使得它們之間的競爭性并不強烈,反而會有互相促進客源的作用。

  倒是在國美今年初“長城峰會”召開前4天,有一則消息或許會令國美稍感不安。2月21日,全球最大的家電連鎖零售商Bestbuy集團高層集體抵達北京,宣布“今年擬在華采購12億美元家電及計算機類產品”。盡管Bestbuy尚未有明確的在華開店計劃,但正像沃爾瑪、家樂福之于超市,百安居之于建材連鎖,國際巨頭的每一個動作都會讓還沒發育成熟的本土企業緊張。

  國美總部采銷中心總經理華天曾如此表述:“國美的第一個市場完全來自于舊有家電渠道撤退留下的空間;第二個市場是在舊有渠道退場之后,從相同業態的對手手中奪取;而第三個市場則是隨著產品技術的發展,消費形態發生轉換后出現的類中國香港產品的市場,以及真正意義上的海外市場。當然,這第三個市場是要從跨國家電流通品牌手中爭奪的。”

  從目前的局勢看,舊有業態基本不再具有競爭力,相同業態的本土企業仍然可以相安無事,在黃光裕的腦子里,或許真正在意的也是遲早會進入的外資家電零售巨頭,這些資金雄厚、善于揮舞收購大棒的巨無霸才是國美真正的競爭對手。僅僅從簡單的數字對比上就可以看出雙方的差距,2003年,國美電器的凈利潤不過1.78億元,而Bestbuy為8.3億美元,相差數十倍。

  而2003年9月國美在香港開店,也邁出其試水海外市場的第一步,其面臨的第一個對手便是李超人旗下的豐澤電器。近期,國美又傳出消息,很可能會在今年底進軍東南亞市場。與其坐在家里等待對手,不如主動走出去,倒不失為一種積極的戰略選擇。

  蘇寧與國美可以共存

  而在外界看來,習慣于將國美和蘇寧放在一起,畢竟它們是目前最為大眾知曉的具有全國布局的家電連鎖企業。

  國美電器的大本營在北京,目前已進入二十余個大中城市,全國一級市場布局完成。目前正在考慮向二三級市場推進。蘇寧電器的老家在南京,目前也基本完成全國性布局。

  從主營業務收入上來看,國美電器上市公司部分2003年的數據為93.46億元,而蘇寧電器上市公司部分的數據為60.34億元,相差1/3。從目前已公布的數字看,蘇寧電器2004年上半年同比增長了80%以上,達到43.12億元,而國美電器在第一季度的業務收入也達到了29.18億元,都保持著較為迅猛的增長。

  實際上,就目前的情況而言,除了在它們的大本營及少數幾個地區之外,國美和蘇寧都缺乏強勁的對手,而一個行業是足夠容納兩個巨頭的。在北京,大中電器長期盤踞,是不可忽視的本土對手,其發展穩扎穩打,低調務實。而蘇寧在長三角地區更要面對上海永樂和江蘇五星電器的擠壓,容不得有半點喘息之機。在它們走向全國的過程中,直到目前,很少聽到有走麥城的情況,畢竟這是沒有巨頭的行業,誰走在前頭誰就是領導者。

  永樂的可怕之處

  有消息人士稱,黃光裕個人認為,盡管蘇寧電器現在的勢頭跟國美類似,但在本土企業中,他更看重的是上海永樂。

  上海永樂創建于1996年,至今未滿10年,初期一直在上海發展。其真正引起外界關注是在2002年中,永樂董事長陳曉和北京大中董事長張大中一起,聯手河南通利、青島雅泰、成都百貨等幾家區域性家電零售商,于7月23日成立了家電零售采購聯合企業——中永通泰電器營銷有限公司,稍后這一聯合體在9月24日又正式吸收了4位成員——廣東東澤電器、深圳銘可達、武漢工貿和浙江五交化。10月23日,重慶地區的兩家家電銷售企業——重慶商社、重慶百貨成為中永通泰的新成員。

  中永通泰吸收成員的硬標準是各區域家電零售業的領導者。實際上,這一聯合體的誕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上海永樂與北京大中相互參股5%,而這一消息并未對外宣布。

  在中永通泰成立之初,或許并未引起國美方面的足夠重視,時任國美總經理李俊濤曾把這個聯合體喻作“假、大、空”,說“即使一時好看,也必定不能長久”。“9巨頭雖然在業態上和國美相似,但在規模上根本無法與國美相提并論。它們爭的畢竟是同一塊蛋糕,所以這面大旗能扛多久就是個問題。”他進一步說:“聯盟不同于連鎖。形象一點說,這個聯盟就像是一駕馬車上拴了9匹馬,而每匹馬又聽命于不同的主人,雖然希望讓整駕馬車跑得更快,但那只是一個美好的理想。”一句話,這些企業并沒有資本關系,利益如何協調?

  但陳曉等人也不是等閑之輩,難道他們竭力要做的就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不到一年的時間,局勢有了實質性的變化。2003年5月,上海永樂注資4000萬元獲得河南通利電器50%的股權,進入中原市場;2003年末上海永樂又斥巨資獲得廣州東澤電器51%的股權,并將其更名為“廣州永樂電器”。

  就在今年9月,上海永樂與成百家電各出資1000萬元合力打造的“成百永樂”家電賣場,以5家門店同時亮相的方式出現在成都。這一次,國美電器方面感受到了明顯的壓力。成都國美總經理趙飛表示,在此前的一個月里,國美天天都在研究對付上海永樂的策略,且每周固定兩個晚上召集所有的骨干開會。最后,國美決定投入1200萬元對成都的店面進行改造,并且由上海國美對永樂總部發動攻勢,以牽制后者在成都的動作。

  雖然知名度尚不及國美、蘇寧,但在銷售額上三者并無量級上的差別,仍算是處于同一起跑線。在永樂的大本營上海,其更是占有60%的市場份額,具有絕對優勢。就連Bestbuy盡管兩年前就在上海浦東設立了一個家電零售處,至今仍沒有什么大動作。而這一絕對優勢也使其增長空間有限,選擇走向全國市場勢在必然。

  與國美、蘇寧依靠直營和早期的特許加盟方式迅速建立起全國銷售網絡不同,上海永樂選擇的路徑如今看來可謂深謀遠慮。先是與各區域的領導性企業建立其聯合體,而后再逐步擴展至資本層面的合作。無論是參股河南通利,入主廣州東澤,還是與成都百貨合資,永樂的合作伙伴都是中永通泰中的重要成員,這種基于相互了解的合作顯然會消除很多整合上的難題,而且借助這類并購,可以迅速擴大門店數量和零售網絡。

  在永樂的擴張計劃中,要在2005年使門店數量達到350家,銷售額達到450億元。今年的永樂就要新增130多家門店。從1996年成立至今,上海永樂一直保持著飛速發展,而如果其借助中永通泰的作用順利完成整合的話,其發展步伐將會進一步提速,而這種擴張方式顯然比自己開店的風險小得多。也許這才是黃光裕重視上海永樂的原因,而國美很可能也會選擇并購,以加速自身的拓展。

  首富基因

  2001~2004年4年間,4位不同首富,他們年齡不一,背景不同,行業各異。是什么讓他們都登上首富之位

  比爾.蓋茨(Bill Gates)從1994年登上《福布斯》世界首富位置,寂寞老大已做了10年之久。《福布斯》于1982年首度推出富豪榜,雖過程困難重重,但一經面世便引起轟動,此后短短5年間,其廣告收入飆升3倍。

  就在蓋茨成為首富的那一年,《福布斯》與香港中文《資本家》雜志合作,首次公布了中國內地富豪榜,共有19人名列其中,劉永行兄弟以6億元人民幣的財富占據首位。而這份榜單并未引起更多的關注,倒是將牟其中身價估值3億元受到了不少質疑。

  直到1999年,英國人胡潤的介入改變了這一切。他在其中文老師和兩個朋友的幫助下編制了第一份榜單,分別把它寄給了《福布斯》、《商業周刊》和《財富》,他只收到了《福布斯》的回音。此后4年,《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榜便由胡潤一手制造。2001年,這份榜單上第一次出現了100人,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褒貶不一。

  2003年,《福布斯》與胡潤終止合作,雙方各自推出富豪榜。如今,新一期榜單又即將出爐,如果沒有意外,今年的榜首會是新人,是黃光裕還是陳天橋?

  2001~2004年4年間,4位不同首富。他們年齡不一,背景不同,行業各異,卻都戴上了同一頂虛幻的帽子。成為首富時,他們最老的不過60歲,最年輕的才32歲。雖然他們的財富最多估值不過10億美元左右,與蓋茨的466億美元凈資產尚有很大距離,但一年年的新鮮面孔,一年年越來越高的門檻昭示著中國這個充滿活力的經濟體已是孕育富豪的沃土。

  時勢造英雄

  從劉永行兄弟,到榮智健,再到丁磊、黃光裕,四任首富從事行業差異巨大,再一次印證了中國的一句俗語——行行出狀元。劉永行兄弟從養殖業起步,最后在飼料業中成就霸業,他們做的是與農業相關的事情;而榮智健旗下的中信泰富(HK 0267)則從事基建、能源、航空、電訊等基礎性行業;丁磊的創業恰好趕上了互聯網的熱潮,而在流通業越來越重要的時候,黃光裕冒了出來。

  雖行業各不相同,似乎雜亂無章,卻也反映出一種趨勢——與經濟大勢越吻合,往往越能夠聚積更多的財富。如今,服務業比農業、制造業的財富效應更強。從農業、基礎設施到互聯網、零售業,恰好說明了這種轉變。

  蓋茨之所以成為首富,同樣是由于抓住了社會經濟轉變的機遇。在20世紀初的時候,還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和鋼鐵大王卡內基在爭奪世界首富的頭銜,而蓋茨連續10年名列首富之位,正是人類進入信息社會的必然結果。即便是如今最能威脅其地位的依然是來自零售業的沃頓家族(沃爾瑪公司的創始家族),今年初曾傳言超出蓋茨的宜家家居老板坎普拉德從事的也正是零售業。

  在四任首富中,除榮智健具有較為顯赫的家世外(其父為前任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其余3人皆出生于普通家庭,并無任何可資利用的背景和資源,他們的事業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努力。

  四任首富的創業過程也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從創業起步到成為首富最長者達24年,而最短者只用了6年。榮智健1978年移居香港時已經36歲,可以看作是其創業的開端,24年后,他主要憑借擁有中信泰富的股權成為中國內地首富。此時丁磊創立網易不過5年,一年之后,丁就超過榮智健登上首富之位,年僅32歲,比榮創業之初還要年輕,其財富膨脹速度無人可及,只有盛大網絡的陳天橋可與之匹敵。

  兄弟分家與兄弟情誼

  四任首富在創業時基本都有明確的合作伙伴,而在創業成功后處理與創業伙伴關系的問題上,他們的表現也頗耐人尋味。

  劉永行最初是4兄弟(他排行第二)一起創業,1982年,他們辭去公職,賣掉手表、自行車,一共湊起原始資本1000元,開始做起養鵪鶉、養雞的專業戶。1989年,在劉永行和老三陳育新(原名劉永美,后因過繼至陳家改為此名)共同研制出新型豬飼料后,他們將10萬只鵪鶉全部宰殺,轉移至飼料行業,這也奠定了其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產業基礎。

  1992年,劉氏兄弟第一次進行了較為清晰的產業劃分:老大劉永言向高科技領域進軍,陳育新負責現有產業運轉并開拓房地產,而老四劉永好則跟著劉永行去各地發展分公司、拓展全國市場。3年后,劉氏兄弟正式分家,從產權上明確了各自的利益。1995年4月13日,根據“資產基本平分”的原則,各地分公司被劃分為東北與西南兩個區域,劉永好得到西南片區,劉永行則得到東北片區。1995年5月15日,劉氏兄弟在董事會文件上正式簽字確認分割。此事在當時被媒體熱炒,此后劉永行與劉永好兄弟二人的關系也常常被做出各種猜測。

  所幸的是,在分家后,劉氏兄弟各自的產業發展并未停滯不前。劉永好在分家后開始多元化嘗試,先后涉足房地產、制藥、金融、乳業等領域。1997年,劉永好將旗下部分優良資產打包后,以“新希望”之名在深圳交易所上市。而劉永行旗下東方希望在很長時間內則堅持以飼料業為主,嘗試性地對金融等領域做過少量投資,在進入21世紀后,他終于確定下第二主業——鋁業,幾乎傾個人全部資本投入。劉氏兄弟4人,除劉永好之外,其余皆非常低調,外界尚且可以偶爾聽到劉永行的作為,其他兩人的消息根本沒有。

  與兄弟一道創業的還有黃光裕,他在17歲時便與哥哥黃俊烈離家北上闖蕩。在1993年,他們創立國美電器的第七年,兩兄弟經協商后分家。黃光裕分得了“國美”品牌與幾十萬元的現金,而房地產業務等其他資產則歸哥哥,他將分家的原因歸結為“一個企業不能有兩個負責人”。而兄弟兩人的關系并未因分家受到影響,國美電器現在的辦公所在地鵬潤大廈正是從黃俊烈旗下的新恒基集團買下,此前所租住的靜安中心也是后者名下的物業。如今,黃光裕也準備大舉殺入房地產領域。

  而榮智健在1978年初到香港之時,于年底在堂兄弟榮智鑫、榮智謙創立的愛卡電子擔任董事總經理,但并未持股。1981年,愛卡電子增資擴股,榮智健持股33.3.%,而后在1987年又受讓了堂兄弟的股份,持股達到66.7%。這兩次總投資不過100萬港元。1989年,榮智健將所持全部愛卡電子股份轉讓給另一股東,代價800萬美元,8年之間,增值50余倍。在某種程度上,其堂兄弟在榮智健初始發展階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榮智鑫兄弟很少被外界提及,極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只在2001年方正控股買殼“榮文科技”的時候,外界才又看到了背后榮智鑫的名字。

  相較之下,創業歷程最短的丁磊所處關系也相對簡單。網易從創立之初為丁一人投資,由于伙伴皆非常年輕,初期的發展態勢也不甚明朗,因此基本未傳出分割或不合的消息。后來,其親兄弟丁波才加入網易,曾出任副總裁兼上海分公司總經理職務。

  首富的資本控制欲

  在公司的資本控制上,除榮智健外,其他幾位首富都保持著絕對控股權(榮智健所屬中信泰富第一大股東為中信集團,為國有企業,榮個人為第二大股東)。在公司治理上,也表現出較強的類家族企業模式,雖然如此這般往往受到外界的批評和質疑,但在當前,似乎這種模式更符合他們的利益。

  劉永行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位,他旗下的東方希望集團至今未上市,也未控制有任何上市公司,其最高層面的股權結構仍不為人知,但劉本人持有絕對性股權是肯定的,而他在公司日常管理上也是“一個人說了算”。

  黃光裕在國美電器的地位與之相似。國美電器在借殼中國鵬潤之前為黃個人100%所有,即便在交易完成后,其持股量仍然可能會在驚人的97%以上(若不向外轉讓股權)。黃光裕對公司的管理控制非常強烈,國美電器先后曾發生幾次較大的管理結構和高層人員的變動,都是由黃一人設計,其威望在公司內無人可以挑戰。目前,其妻子杜鵑和妹夫張志銘都在上市公司中擔任執行董事職務。

  而與之同行業的蘇寧電器的掌門人張近東在股權結構上已相對較為開放,蘇寧電器(SZ 002024)在上市之后,其擁有的股權已稀釋到40%左右,先后加入公司的幾位高管都擁有不等數量的股權。

  丁磊在股權控制上同樣比較保守,創業之初的網易為其個人全資擁有,創業伙伴并未擁有股權。直到謀劃上市,重新搭建公司架構之時,丁磊才開始向外轉讓股份。除了向風險投資機構轉讓外,他先后幾次向包括高管在內的公司員工轉讓了數量不等的股權,盡管如此,他至今仍持有網易股份在53%左右,仍處于絕對控股地位。在2001年由于涉嫌財務造假風波,丁磊除保持首席架構設計師頭銜外,不再擔任具體管理職務,但在公司發展戰略規劃上,他依然保持著足夠的影響力。

  與丁磊相比,王志東的經歷算是一個教訓。其創立新浪之初便引入了風險投資,此后又經歷多次融資,在新浪上市之后,其個人所持股份僅在6.1%左右。2001年6月,王志東從新浪黯然離職,在資本層面沒有實質性控制力顯然是最重要的原因。假設他在股權控制上與丁磊一樣保守,故事就會重新書寫。

  資本市場的力量

  正是因為對公司股權的絕對控制,才使得他們的財富地位突顯出來,無論是丁磊還是黃光裕,反觀與他們的發展較為類似的王志東和張近東,財富值根本無法企及。而在四任首富中,除劉永行外,都是因為資本市場的財富放大效應才擁有如此地位。

  劉永行不管是在早期從事養殖業,還是后來的飼料業,再到如今的鋁業,都在踏踏實實地埋頭做事,除了偶爾進行二級市場投資外,未與資本市場發生密切的關系,其實業資產規模相當龐大。據業內人士透露,其向外投資完全為個人擁有的現金。幾位業界老總在與劉深入接觸后,都認為,在如今的中國,劉永行是做實業的第一人。

  而榮智健的發展就明顯地與資本市場關系密切起來。在移居香港8年后的1986年,榮智健正式加入中信香港,出任董事總經理,其主要作為便是并購,通過超常規并購迅速做大企業。1987年2月,中信香港以23億港元的代價收購國泰航空12.5%的股權;1989年,中信香港通過一系列運作,最終收購上市公司泰富發展,持有59.51%的股權,后改組為中信泰富;1990年,中信泰富以100多億港元的價格收購香港電訊20%的股權。如今,中信集團通過中信香港仍持有22%多的股權,保持著第一大股東的地位,而榮智健通過旗下個人公司持有中信泰富4億多股股份(超過18%),為第二大股東,正是這部分股權構成其財富的絕大部分,截至9月10日,市值仍在80億港元之上。

  丁磊和黃光裕對資本市場的利用就更加充分。丁磊創業之初,所從事業務為軟件,乃個人興趣,后來互聯網熱潮到來,網易搖身一變成為門戶。此后為了到納斯達克上市的目標,丁磊個人和網易公司都發生明顯轉變,最后盡管“流血上市”,在2001年財務風波里差點賣掉網易,但丁磊最終堅持下來,憑借一家經營短信和在線游戲的輕資產公司迅速踏上首富之位。而黃光裕在一場“左手倒右手”的游戲中,之所以可以自己定下如此高的身價,乃在于資本市場對連鎖零售業的認可,網絡和現金流都是為機構投資者所看重的資源。

  所幸的是,盡管通過資本市場將自身價值得以最大化,但他們并沒有停留在簡單的玩概念階段,四任首富都有比較踏實的基礎業務,在各自的行業內都處在領先位置。打通產業鏈和資本鏈,這是成熟市場上的成熟游戲玩法,如今,中國的富豪們也開始具有類似素質,尤其是黃光裕在國美電器借殼過程中表現出的純屬技巧,令專業投資人士稱絕。

  有實業做基礎,有資本助力,中國首富離世界首富還會有多遠?

  2004首富黃光裕

  2003年,在《福布斯》榜中排第37

  2002年,未上榜

  2001年,在《福布斯》榜中排第27

  年齡:35;出生地:廣東汕頭;教育背景:大專;主要公司: 鵬潤集團、國美電器;擁有上市公司:國美電器(HK 0493);主要行業: 家電連鎖零售、房地產

  黃光裕1987年與哥哥在北京創立國美電器,1993年開始在北京連鎖經營,1999年開始向全國擴張,2004年6月,國美電器在借殼上市。

  2001年首富劉氏兄弟(劉永行代表)

  2003年,在《福布斯》榜中劉永好排第五,劉永行排第七

  2002年,在《福布斯》榜中劉永好排第六,劉永行排第八

  2001年,在《福布斯》榜中,劉氏兄弟排第一

  年齡:56歲;出生地:四川新津;教育背景:大學;主要公司:東方希望;未擁有上市公司;主要行業:飼料、鋁業

  劉氏兄弟最早于1982年從事養殖業,1989年轉入飼料行業,1995年,兄弟分家后,劉永行旗下成立東方希望集團,堅持以飼料為主業,近年來則集中精力進軍鋁業。


郵件訂閱:
  《新浪股市特快專遞》正在舉辦有獎訂閱活動。請在下面填寫您的E-mail地址,您將有機會獲得神秘禮物
Email: 訂閱 退訂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黃光裕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阿拉法特逝世
中華小姐環球大賽
2004珠海國際航空展
第六屆孫子兵法研討會
有影響力企業領袖評選
2004福布斯中國富豪榜
高峰親子鑒定風波
加息后如何買房還貸
樓蟲幫您買樓支招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