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把牛奶賣到太空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4日 18:46 《新營銷》 | |||||||||
文/范亮 外界在評論牛根生領導下的蒙牛集團高速成長時常用的一個詞匯是:“奇跡。”這個“奇跡”的軌跡是:3年時間,蒙牛乳業從行業排名千名之外到躋身四強,并成功打造出一個中國馳名商標。1999年,蒙牛乳業成立當年便實現銷售收入4365萬元;2000年,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實現銷售收入2.94億元; 2002年,蒙牛的三期工程竣工,銷售收入突破20個億
面對 “蒙牛奇跡”的說法,牛根生解釋說:“就像畫家、書法家不可能在短期內成就傳世名作,都是需要厚積勃發的。其實蒙牛也一樣,蒙牛也并非是3年到4年的公司,從中國乳業來看,我們發展的歷史并不是三四年;從整個行業來看,我們團隊從事管理的時間是最長的,我自己從事乳業25年,在牧場5年,在伊利集團16年,加上蒙牛發展的4年多時間,一共是25年。我們整個團隊有四五百人來自伊利集團,應該說是伊利集團中最有特點的四五百人。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被蒙牛成立后的這4年時間所誤導。” 事實上,牛根生并非是主動創業的。1999年,《中國證券報》刊登了這樣一則公告:“伊利股份有限公司鑒于公司生產經營副總裁牛根生同志不再適于擔任該職,公司董事會決定對其予以免職。”從這一年回溯到1978年牛根生作為一名洗瓶工進入伊利集團,時間為21年。 然而,一紙公告無情地割斷了過去。1999年也是牛根生的創業年。回想當初這一幕,牛根生說:“企業新生時,每走一步都非常艱難,簡直是不堪回首。”為籌措資金,幾個人費盡心機、千辛萬苦籌集了900萬元,沒承想卻被人舉報,一些穿著執法人員服裝的人以“非法集資”為由把牛根生的幾名創業伙伴帶走。盡管此后縣委書記和縣長做了擔保,但銀行賬戶仍被凍結了一個星期。禍不單行的是,當蒙牛送出第一車奶時就被劫持,人被抓起來,奶全被倒在路上。 然而,牛根生和他的蒙牛就好像一座長期休眠的火山,驟然間爆發起來。 2003年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視察蒙牛集團。這一年的1月8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脫稿講了10分鐘,其中8分鐘是講蒙牛集團的。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上天,蒙牛成了唯一的牛奶贊助商。同年11月18日,央視2004年黃金段位廣告招標會上,牛根生猛砸3.1億元,一舉奪取了“標王”。 2004年6月10日,蒙牛集團在香港主板成功掛牌上市,共發行3.5億股。當時香港主板市場市道低迷,蒙牛跑贏大市,激活了一度低迷的香港股市,國際認購踴躍,在價格區間的最高端定價,即每股3.925元,募集資金近14億元人民幣。蒙牛集團管理層的大多數人,立馬成了引人注目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其中,個人持股6.1%的牛根生,一夜之間身價過億。而富有戲劇性的是蒙牛八大創業元老均來自伊利,90%的中層干部來自伊利,雖然伊利至今對這400多人的出走耿耿于懷,但是因為蒙牛的存在,伊利不僅沒有元氣大傷,反而提速發展,這一點也很耐人尋味。 著名品牌策劃人 李光斗點評: 蒙牛的成功是21世紀中國經濟風起云涌大潮中一道靚麗的風景。在我看來,21世紀中國最會營銷的企業之一非蒙牛莫屬,它總能使自己處在焦點的中心。從創業歷程、打造中國乳都,到中國航天員專用乳制品、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民營企業紅籌股,蒙牛總能抓住受眾的眼球、媒體的眼球,引發宣傳熱潮。 蒙牛的成功更是品牌的成功,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找到了“草原概念”的根,抓住內蒙古最優勢的東西,將“草原概念”轉化為真實的產業鏈條和基地,轉化為“蒙牛品牌競爭力”優勢。 蒙牛的成功也是制度的成功。蒙牛自創立之初,就解決了股權結構不清晰這一許多中國企業的先天不足:它是一家完全由100%自然人持股同時又吸納境外投資機構入股的純民營股份制企業,以牛根生為代表的蒙牛管理團隊已浸淫乳業數十年,深諳中國乳業現狀,形成了可持續增長的團隊勢能。如今在香港上市成功,將進一步優化蒙牛的股本結構,完善蒙牛的公司治理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