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o之父拉爾夫·勞倫:時尚游戲中的斗士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6日 15:38 《中國經濟周刊》雜志 | ||||||||||
★文/王斌 生活在都市的人們可能對“Polo”、“拉爾夫·勞倫”的商標都不陌生,它們來自于一個上百億美元的時裝帝國—Polo Ralph Lauren公司。這個公司生產的商品從服裝到香水,從床上用品到奢侈的豪華器皿,幾千種商品在遍布全球的若干工廠中生產出來,既被米蘭和紐約的時尚尖端人士評頭論足,也可以滿足不發達國家中年輕人對時髦和名牌的追逐。
締造了這個龐大帝國的人,就是拉爾夫·勞倫。可是這位早在1992年就獲得美國設計師協會終身成就獎的時裝設計行業翹楚,卻不認為自己是時裝設計師,而只是個“具有緊貼時代的意識”的人,他的作品不過是在表現自己腦海中早就存在的意識世界中的概念。 《我不是時裝設計師—Polo之父拉爾夫·勞倫傳記》講述的就是這位時尚皇帝真實的生活故事。 他是粉刷匠和家庭主婦的兒子,出生在紐約市的布朗克斯區,并在那里度過了塑造人性格最重要的時間—童年和青春期,他的雙親都是早年移民到美國的東歐猶太人,母親還是極其虔誠的猶太教徒。在這種環境下長大,他對美國上流社會的向往不僅直接表現在他的個人言行當中,甚至成為他的商業帝國借以安身立命并發揚光大的原動力。 拉爾夫·勞倫從少年時代開始就對自己的穿衣打扮頗有心得,而遺傳自父親的天賦又讓他對色彩和線條格外敏感,在經歷了短暫的領帶推銷員工作后,他很快憑借自己對時裝的觸覺設計出了一批超前于當時潮流的領帶,靠它們賺到了第一桶金,并開始嶄露頭角。 對工作的投入是不少成功人士的共同點,拉爾夫·勞倫也不例外,但他對工作的投入多半還是出于對時裝的熱愛而不是對商業成功的追求,他會三更半夜給雇員打電話,只是為了討論某一種藍色是多么地讓他中意;和友人漫步在異國街頭時,別人為美女而傾倒,他觀察的卻是陪伴美女的男子身上的衣服有什么特別之處;為了充分表達設計意圖,他甚至用昂貴的面料制成不同顏色的樣品衣服,來挑選最理想的顏色,落選的樣品都棄之不用。 他固執己見卻又非常在意別人對他的評價,他平易近人卻又能讓手下的人在他生氣時惶恐得瑟瑟發抖,他仿佛全無機心,卻又能一眼看透人的想法,雇員們折服于他的個人魅力,千方百計地想得到他的稱贊,而同時又忍不住要抱怨沒有工作之外的個人生活。 任何人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在拉爾夫·勞倫身上同樣能夠看到,但是換個角度去觀察,就會看到這種自相矛盾可能正是他能夠白手起家成為億萬富翁的秘訣。這種矛盾來源于他作為出身平凡的個人與對自己人生的設計的不斷斗爭,有創造性的頭腦與現實的社會環境的不斷斗爭,以及保持自己風格與迎合大眾需要的不斷斗爭。 看到了這一點,就能從一個人的奮斗過程中看到超越于“人生故事實話實說”之上的經驗和睿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