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財富人物 > 正文
 
鐵漢下山:王石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09日 14:54 新浪財經

  原載《新現代畫報》2003年8月號財富人物欄目

  文/陸新之

  6月7日,星期六下午三點多,離開兩個半月的王石回到了深圳。在機場,迎接的人群和媒體包圍了他和其他兩位2003中國珠峰登山隊的成員。

千件數碼產品1元熱拍 新浪點點通個性smsDIY
海納百川 候車亭媒體 哪里可以免費發短信?

  6月7日,星期六下午三點多,離開兩個半月的王石終于回到了深圳。

  在深圳機場,迎接的人群和媒體包圍了王石和其他兩位2003中國珠峰登山隊的成員。六點,回到銀湖家中稍事修整的王石,來到了上海賓館旁邊的一家日本餐廳,和深圳的朋友們私人聚會,談起了他這次成功登頂珠峰的真實感受。像平時一樣,他的食譜還是只吃一點魚肉,大量的蔬菜和水果,豬牛肉基本不動筷子。

  當天晚上7點半,王石又來到了深圳報業大廈,在新聞網和網友現場聊天。一直到晚上十點才興盡而返。

  6月8日星期天,王石又回到萬科總部先后接受了南方電視臺等五家媒體的采訪。

  6月15日,又是星期天,王石白天到了深圳華僑城滑雪,晚上又出席了深圳戶外登山協會的成立大會。

  下山的王石,脫去了厚厚的羽絨服,換上短袖的休閑裝,剃了一個光頭,而且沒有特別曬黑,人比起上山之前,顯得還要年輕了好幾歲,不像是52歲的人。他的體重由74公斤一度下降到61公斤,言談舉止也透出精神利落。

  老王on line

  online,滑翔傘,攝影。閱讀和航海……

  由5月28日離開珠峰回到成都以來,一連十幾天,王石都忙于在各個公眾場合介紹他的登頂經歷。當然,公務之余,他也沒有忘記在萬科網站上的“王石online"論壇和許多或相熟或陌生的網友對話。

  2000年,王石正式和IT網絡界人士接觸,同年,萬科信息化建設進入加速階段,專門安排了信息執行官的職務,王石也迅速適應了網上這種他稱為顛覆性的溝通方式。兩年多來,他經常回答的問題是,那個經常在“王石online"發貼和回帖的“王石”真是你嘛?“當然是我,百分百是我。”讓網友稱呼自己是老王的王石非常自豪地說。無論是在北美的東岸名校還是上海的財富論壇,即使在珠峰上通過海事電話或者依星電話上網,王石基本上每天都要上網看看逛逛。而他發表的貼子,也大都是午夜或者清晨,有時候是在機場候機的等待階段,王石見縫插針的網上溝通興致,是大企業高層管理人之中少見的,而像他那樣親自上馬做版主,提倡透明公開交流的企業家則幾乎是絕無僅有。據說,前兩年,王石還專門送了一本關于如何做好版主的書給他的部下,讓他們也趕上時代。

  當然,論壇的交往不一定都是愉快的,經常有人到王石online挑戰,投訴,獻寶乃至出言不遜,好在王石也有幾十年歷練了,所以他常常要使出“四兩撥千斤”的招術。例如,他貼了一張自己在西藏飛滑翔傘的照片。就有人評頭品足,說像西藏的老農,王石就回貼幽上一默,“有如此洋氣的藏族老頭?你沒有去過西藏啊。"也有人一腔熱血,上來大贊王石是民族精神,老年楷模。老王則淡淡回報一句“你這是有年齡歧視啊,何況我也不覺得52歲就很老。”

  不過,最頭疼的應該是一些在論壇上談工作,一些媒體年輕人,會一上來就列出一串半通不通的問題,還連說要關照一定要回答不然工作做不下去等等。前兩年,王石還比較好耐性,基本上是能夠回答的都答了。但是后來一看,隨著自己曝光率增加,走這個采訪捷徑的媒體越來越多,于是,老王終于下了決心,從此高掛免談牌,“即使熟悉的記者也很少網上回答提問,更何況不熟悉的。上市公司高層回答記者的提問,一般要通過公司董事會秘書安排或公司公共關系部。”

  今年以來,隨著王石online越來越熱鬧,所以王石就公示大家,“維護每位網友話語權,掐架、撒潑請換個地方。”而他的刪貼潛規則如此:

  言而無物,不知所云;

  名不符實,嘩眾取寵;

  滿嘴粗話,惡語傷人;

  自以為是,惟我獨尊;

  偶像崇拜,肉麻吹捧。

  王石讀書

  今年4月,王石在攀登珠峰期間,他的第一本個人登山隨筆集《生活在高處》面世了,近20萬字的短文結集和照片,絕大部分是他在論壇發表的或長或短的帖子組成。認識王石已經9年,以前勸他寫企業,寫管理,到這幾年勸他寫游記,他以往常常感慨,苦于沒有足夠長的時間來完成。但是,想不到,接觸了網絡和論壇之后,他通過興之所致的短文寫作,總算還了一個心愿。

  什么時候出第二本?你預計這本書賣得怎么樣?上山之前王石笑言第一版只是一萬本,以后怎么樣要看讀者的反應才能做決定。

  這次進山,因為王石很清楚主要目的是登頂,所以3月出發前,接受筆者采訪的時候就說書就不準備多帶過去了,不過也會帶上英文小說,一面看一面學英語。

  王石的閱讀經歷,在商界中人是甚為可觀的。最早的時候,他還是中學時期閱讀的一些外國文學作品印象深刻的,比如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司湯達的《紅與黑》、麥卡洛的《荊棘鳥》等等。90年代初王石還會津津樂道起《高龍巴》里面的海上風光和水手的激情。這些記憶,來自于他還是二十出頭的時候。那年他當兵換防到烏魯木齊的時候,他在附近學校破敗不堪的圖書館里,在一堆堆的書中尋覓精神食糧。王石很欣賞一個角色,“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紅與黑》中的于連,一個木匠的兒子,極具才氣,不安于現狀,一步步地努力。”

  他家中大客廳兩邊墻壁上都是書架,不過,以他一次購書常常數十本的數量來說,還有相當多一部分書籍慢慢要轉到儲藏室里面去了。多年來頻繁出國,所以他接觸了大量的出版物,90年代中,他經常給職員和朋友介紹閱讀湯恩比這樣的歷史大家的著作心得,而在媒體炒作之前,他也是已經慧眼識珠,對黃仁宇和張五常都非常看好,這比起內地一些還津津樂道紅樓夢三國的企業家來說是很不一樣的。

  不過,近年很少聽到媒體提起王石讀書的事情了,一問之下,他笑道,閱讀當然是一直會有的。不過現在不像以前,企業家讀書再不會引起那么多人關注。我這兩天,剛剛看的是英國歷史學家丹尼爾的著作,他的思想里面有一點很值得注意,那就是說明歷史是由很多偶然因素決定的。王石近年因為登山和外訪,因此每去一地之前,事先都會大量收集閱讀當地的歷史人文資料。而且因為職業與建筑也有關系,王石雖然在公司業務會議上謙稱自己不懂建筑專業,但是,他通讀了日本等數十位世界各地建筑大師的著作,積累了相當的素養,也無怪乎他能一直提出在房地產方面的新創意。

  生活在高處

  “我不是英雄。這不是謙虛。”王石下山后,我已經聽他多次這樣強調。

  “2003年,在珠峰北坡,中國境內一側,(和我們)類似的登山隊一共有27支隊伍,南坡尼泊爾一側有35支隊伍。”

  50年來,以往有1000多人登頂珠峰,但是其中漢族人士只有12名,其中只有6名是內地的,其他5名是臺灣的,一名是香港的。王石頗為動容地說,“以我們中國的十多億人口以及鄰近珠峰來說,我們登頂的比例實在是太少了,去年有一個和尚,一個人獨自登頂珠峰,美國也有一個盲人到達了頂峰。所以大家不要把登珠峰看作是很神圣的。我相信今年夏天這次登山,就有幾十個人登上去了,但只有中國隊員受到了這樣的殊榮。”

  2003年珠峰登山隊的隊員也是由一批普通登山愛好者組成,只是中央電視臺的現場轉播,又由于在非常時期,獲得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同,攀登成功后獲得了英雄般的歡迎和榮譽。是值得高興慶賀的事。但他們所參與的畢竟只是一項自愿參加的極限運動。“我不是英雄。這是我的真心話。所以對個人來說,不要太看重這次登山。”

  下山之后,因為已經成功登頂了7大洲最高峰之中的三座,王石很有信心要完成其他四座的攀登。由于以前中國登山隊的雙子星座完成七座山峰用了整整十年的時間,而王石兩年間,已經登頂了三座,筆者特意給老王留下來回旋空間,一年上一座的話,那么再過4年你就應該能完成這個“登山”大滿貫計劃了吧?不料,這位硬漢又大笑起來,那里需要4年,如果環境許可,我一年就能把這4座山爬下來!

  他給筆者介紹,7大洲之中,珠穆朗瑪峰和北美的麥金利山是難度最大的。而南極洲最高峰文森峰(海拔5114米)和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海拔6964米)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而歐洲的最高峰,不是坊間一般認為的阿爾卑斯山勃朗峰,而是位于高加索地區的厄爾布魯士峰(海拔5642米),大洋洲最高峰查亞峰(海拔5030米),也有一個說法是新幾內亞島的卡斯滕士峰。王石說,主要是因為歐洲和大洋洲兩座最高峰所處地區政局不穩定,因此登頂時間就變得難以估算。但是,只要條件一許可,他在體力上經驗上登頂應該都不成問題。

  王石還對筆者提到了他現在的運動,“下半年連國家登山隊都放假休息了,我這個業余隊員也就不再想登山的事情。平時主要是飛滑翔傘,還有滑雪。我滑雪也已經5年了,以前是雙板劃,今年才改作了單板劃。”

  那么說,你現在的滑雪水平也很高了,單板劃已經沒什么問題了把?聽慣了王石的鐵漢回答,筆者也就是這么隨口一問。

  “當然有問題啦!這不是今年才開始學單板劃,還得練習再練習。”王石大方地承認了自己的不足。

  A&Q

  M:作為成功登頂珠峰的最大年紀的中國人,到達頂峰那一刻的時候您是什么感覺?當時你有沒有說什么?珠峰這個地球最高的角落是怎么樣的?

  W:5月22日是陰天,下午接近三點,珠峰頂上霧蒙蒙的,能見度大約只有二三十米,遠的地方什么都看不到,并沒有登高望遠的感覺。我上去的時候,還有一個隊友,華西都市報的記者,我們一塊在峰頂,還有陪同我的高山協作夏爾巴人扎西。其實那個時候在頂峰上,一方面是因為太疲憊,另一方面是因為缺氧,人有點麻木,所以沒什么崇高激動的情緒。在山頂上,我們都是戴著護目鏡和氧氣面罩,所以隊友之間基本上是用肢體語言來溝通的,大喊大叫或者做V字勝利手勢都是沒有的。不過疲勞歸疲勞,一旦登頂了,有兩件事情是一定要做的。第一就是拍照,第二就是展國旗。

  平時大家遠望珠穆朗瑪峰的頂部,好像是尖的,其實是因為太遠的原因。而珠峰的頂部也是近似一個平臺,有大約2米寬,8米長,而這個形狀每年都在變化。我登上頂峰的時候,平臺上面已經有十來個人,大家三三兩兩聚著,看起來是在開會,這些都是其他登山隊今天登頂的隊員。

  我們在上面合影了幾張,大約呆了可能十多分鐘。同行的夏爾巴就說一定要下撤了。于是我們急忙拿出國旗留影后就下撤了。

  珠峰是個非常龐大的山體,人在喜馬拉雅山下,看上去都覺得很困難。等到兩天后我回到了大本營,回望著這個龐然大物,真不敢相信自己曾登上過珠峰。

  M:登頂珠峰的人,50多年來才1000多人,你這次為什么能夠第一次就登頂成功。你能否介紹一些經驗,讓大家了解真正的登頂取決于那些因素?

  W:這次登頂成功的個人經驗,我可以總結為四個字“心如止水”。我早就感到,登珠峰與往年登山不同。我經常開玩笑說,登山是一個后悔的運動,一進山后,馬上就會出現頭昏、惡心等高山反應,感到后悔。今年春節期間,我去云南登了哈巴雪山,是對登珠峰之前的一個適應,雖然高度才4000多米,但反應已經非常強烈,惡心,吃不下飯,但是這次到了珠峰之后,高山反應卻已減少到最低,吃得很好、睡得也不頭疼。登頂成功順利下山之后,體力也還保持得很好,連登山隊的專業隊員都覺得非常奇怪,他們覺得怎么王石與以前的狀態不一樣,這種感覺是三言兩語是說不清的。

  當然,我的戰術也比較得當。以前登山,我也會很興奮,和隊友比賽誰上得快誰下得快,非常興奮。但是登珠峰,我知道我的對手就是自己了,因此早在春節后,到北京懷柔登山基地訓練的時候,我就一再告訴自己:要冷靜,要一直保持平靜的心態和一貫的節奏。那時候訓練基地里面大家都開玩笑叫我做“永動機”,因為我每天都在訓練,而且訓練起來就能夠一直維持下去。上山之后,為了保持這個平靜的心態,我是把能免的一切外界干擾全部都排除了,甚至當登山隊員欣賞海拔8000多米雪山的壯麗景色的時候,我也盡量不看,一直喜歡高山攝影,這次進山像往常登山一樣,攜帶了一大包專業照相器材,卻很少動用,因為不想在拍攝方面花費精力,影響攀登珠峰的注意力和精力,雖然在山里泡了兩個月,卻沒有幾張說得過去的照片。

  當然,這次在登山隊伍我是年齡最大的,在整個登山過程中我也感覺到大家對我比較關注。由于年齡的關系我分在了B組,而A組是最有希望登頂的。

  不過,當時說到高山協作夏爾巴人時,7個登山隊員每人配備一個,我不會比別人更多,但是配備的夏爾巴人實力是比較強的,他叫扎西,曾經8次登頂珠峰,算是最有經驗的一個。

  M:有一種說法是為了你的登頂機會而內部調整了一些的,有時候又說是你違反隊長命令不聽從指揮強行登頂,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W:呵呵,絕對沒有為了老王犧牲其他人的事,我也沒有違反紀律。海拔7790-8300米時,每個隊員都需要用氧氣。而給老王的優待,就是沖頂當天,配備了三瓶氧氣,但是誰都沒有料到,恰恰就是這多安排的一瓶氧氣,使得我差點因為缺氧而失去登頂機會。

  這里面有個小細節,因為我是配備三瓶氧氣沖頂,所以當天早上凌晨一點多出發的時候,我的高山協作扎西就把我的氧氣供應量調節得比一般的量要大一點。結果在8700米高度攀登“第二臺階”的時候,我突然覺得,自己的肺似乎要炸開了一般得難受,直覺是氧氣出了問題。拉過輸氣管一看,果然是沒有氧氣了。于是我就趴在山壁上大喊“NO OXYGAN",但是我很快發現,所處的位置是沒有人可以上來幫他換氧氣。扎西也只有沖他喊,“go,go,up……”在沒有氧氣的狀況下,(山上的氧氣濃度大約是地面的四分之一),我艱難地向上爬了5米,夏爾巴扎西這才上來換上新的氧氣瓶。

  但是,在登頂前10分鐘,扎西又發現,我背負的氧氣不足以下撤。問題很嚴重。因為,本來每個隊員的氧氣都是自己背一瓶,陪伴的夏爾巴向導除了背自己的兩瓶氧氣之外,還要幫服務對象背一瓶。但因為給王石配的是三瓶,所以除了扎西替他背一瓶之外,另外還安排了一個西藏登山學校的學生幫他背一瓶。沖頂前一天,這位學生為了救援一個英國登山隊員而沒有沖頂,而登山的時候,我仍然是按三瓶氧氣的流量配備的,所以氧氣消耗得比起其他人快!我反應過來,立即把氧氣流量關小,同時向導扎西通過報話機將這一情況匯報了6500米前進營地的登山隊長王勇峰,而王隊長自然要求我立即下撤。扎西并沒有傳達說隊長是嚴命我無條件下撤,只是用詢問的目光看了我一眼。我領會到扎西的意思,以他的經驗,他相信我并沒有處在十分危急的狀態,還有登頂的機會。所以當時二話沒說,就做了個上行的動作:還是登頂!我的想法很簡單,反正現在氧氣都是不夠,現在撤下去氧氣也不夠,豁出去,上了頂峰再說。

  M:那么說,王隊長也是尊重前線隊員的決定的,沒有進一步要求你下撤。你下撤途中,還有什么驚險?

  W:是的,對講機一直是打開的,王隊長如果下了死命令立即撤退,扎西和我,都會聽從的。到峰頂呆了十幾20分鐘后,我開始下撤,氧氣確實開始不夠了。這時候,倒是王隊長寫他登山經歷的書提醒了我,那本《危險的足跡》一書里面,提到王勇峰自己1996年登珠峰的經驗,當時他也是氧氣不足,他就一路上尋找別的登山隊遺棄的氧氣瓶,終于發現了一瓶用得不多的,最后安全下撤。

  我們這次在下撤的路上,也看到了到處都是登山隊員丟下的氧氣瓶。扎西一路走一路找稍微重一些的氧氣瓶給我換上,揀到第三個,居然還有小半瓶,這樣走下去就有驚無險了,等到我看見所住的帳篷時候,才終于松了一口氣,事后想想,覺得自己也算是臨危不懼應變得宜吧。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中法文化年精彩紛呈
2003年審計報告
聚焦航班延誤補償
惠特尼休斯頓北京個唱
歐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國治理超限超載行動
鳳凰衛視中華小姐大賽
青少年教育 網絡媽媽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