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家》:張志祥——主流化之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29日 14:06 中國企業家 | |||||||||
這些天來,我一直在努力說服自己 文/本刊記者 丁 汀 6月2日,北京,建龍鋼鐵公司總部。張志祥坐在辦公桌的后面,面色凝重,眼睛有些發紅。這正是一個每天工作16小時的人的標準面孔。他面前的兩個煙灰缸里,塞滿了各種
“迷茫,”他說,“感覺是一貫堅持的信念受到了挫折。”這個疲憊且迷茫的人37歲,擁有超過10億元的個人資產,在2003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排名第71位。 之前的一星期,張志祥和他旗下的寧波建龍鋼鐵有限公司突然陷入了這場宏觀緊縮背景下的整肅風暴的中心。繼江蘇鐵本后,寧波建龍項目成為又一個“違規項目”的代表。總投資160億元,年產鋼600萬噸,一期工程已經進入掃尾階段。按照計劃,這個項目將在6月開始“陸續投產”。此時,關乎建龍未來的這個項目,前途卻難以預料。 張的晚飯在辦公室里放了近一個小時,一盒米飯兩個菜:土豆燒牛肉和清炒油麥菜。張志祥說,飯后他將趕往唐山建龍,并于當夜返回北京總部。 建龍的步調 唐山是張志祥的根據地。作為《福布斯》富豪,張創業的故事已經廣為流傳。1999年張開始進軍鋼鐵行業,當年租賃經營唐山遵化市鋼鐵廠,2000年3月買斷該廠,并更名為唐山建龍實業有限公司。然后是他和另一個《福布斯》富豪、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的故事,據說那是在一個旅館里,兩個浙江人不期而遇,聊天,互相欣賞,兩個人都發現,對方正是自己要找的人。 這個傳奇的故事在短短20天后有了一個階段性的結局:郭廣昌把3.5億資金投入建龍,收購了建龍30%的股權。之后,建龍迅速擴張,在唐山、承德、吉林等地購并多家冶金類虧損企業,改制,然后使其迅速成為當地的龍頭企業。建龍鋼鐵的規模,也從張買斷之前的不足10萬噸,迅速擴張到300多萬噸。這不夠,張志祥的夢想,是要構筑一個鋼鐵的新帝國。 2003年3月開始動工的寧波建龍,是未來這個鋼鐵帝國的主力,也是復星和建龍至今最重要的合作項目。作為中外合資企業的寧波建龍,由建龍集團(35%)、南京鋼鐵聯合有限公司(35%,復星集團絕對控股的企業)、新希望(資訊 行情 論壇)集團(5%)、以及兩家香港投資基金(共25%)共同發起組建。 寧波建龍在5月被指“違規”,一夜之間,張志祥從他鋼鐵帝國的夢想中被驚醒。 自救,等待 那天他突然知道,自己的寧波建龍,在媒體上已經和鐵本相提并論了。 張志祥并沒有過多地申辯。對處于漩渦中的寧波建龍,說什么都過于敏感,所以,面對種種詢問,他巧妙地選擇回避。他只是強調:“只有頂尖的專家,才能夠從一個企業在做的事情里,判斷這個企業的真正追求。” 一貫低調的張志祥依然低調,但他并不孤立,在6月初的他的辦公室,不斷有來自各方面拜訪的“朋友”。他接下來的行蹤也將更加飄忽不定。他說,未來一個月他將更多地下到他的企業中,詳細的行程,只能到事情過去以后才便于披露。可以料定,這將會是一個危機中的企業自救的故事。 在寧波建龍事發之后,由國家發改委、銀監會等7部委聯合組成的一個調查組隨后前往寧波,他們詳細調查后得出的結論可能會在近期公布。而張志祥,現在只能耐心地等待—國家發改委的審批文件。 看上去,張志祥似乎并不擔心,因為調查的結果并沒有看起來那么悲觀,那些參與調查的專家在私下說,對于這個項目如何成為一個違規的“典型”,他們也感到“不解”。 關于寧波建龍的一個消息已經開始在業內流傳:對于寧波建龍的項目的下一步,將是“重新報審,重新放行”。 主流化之惑 張志祥之所以覺得“信念受挫”,可能是因為他把自己設計成了一個創造財富并以之回饋社會的“模范公民”。“我原來一直認為,作為一個企業家,他實現他的社會價值,無非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創造就業,一個是納稅。” 2003年,建龍實現利潤11億,納稅6億多。自2001年中國民營企業的“納稅榜”出現以后(當年建龍排第7位),在國內并不怎么知名的建龍,納稅額一直排在中國民營企業前5名之列。而當“模范”變成“反面典型”,巨大的落差使他不能接受自己竟被社會的正面評判所拋棄的事實。 他認為,建龍在鋼鐵行業的步調,一直是穩健和扎實的,在此之前的每一件“作品”,他都不覺得里面存在“浮躁的東西”。 張的妻子是一個普通的醫護人員,他們有一個女兒,“已經商量好了,不準備給她留下太多的資產”。他說,每天超過16個小時的工作,是因為不能抵擋“當機會擺在面前時的誘惑”,而不是為了他個人或者家庭的財富。“這些天來,我一直在思考,在努力地說服自己,”張說,“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自稱“干技術出身”的張志祥,在解釋他之所以涉足鋼鐵行業時說,那是因為他總覺得“中國的企業在某些技術領域可以和國外的一流企業比一比”。把建龍辦成在技術上世界一流的企業,是他“一貫的信念”。 自1999年介入鋼鐵行業,組建唐山建龍之后,張志祥便期待著,每個新項目“都能夠在國內形成突破”。對這種期待,張顯然比較滿意,因為建龍現在的技術,“在國內是一流的”,即使像韓國重工這樣世界級的優秀企業,也在為建龍做原材料初加工的“粗活”。 2003年3月開始動工的寧波建龍在更大意義上承載著這樣的期待。之前的寧波建龍宣稱要“全力打造中國鋼鐵新形象”—噸鋼投資最省,工藝布局最緊湊,建設速度最快,人均勞動效率一流,環保國內一流,具有一流綜合國際競爭力。所以它突然遭遇質疑大大出乎張志祥的意料。“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挫折,我們可以承受。我們的企業還很年輕,所以要不斷地學習,”張志祥說,“以后我要試著做些改變。” 建龍的目標,是在2005年之前,把自己的規模擴大到1200萬噸,使建龍在規模、技術上都成為國內主流的鋼鐵公司(領袖級的企業)。這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即是600萬噸的寧波項目。 現在的寧波建龍,已經有2000名員工到位。按照張志祥的預計,在整個項目竣工后,寧波建龍將是一個4500人左右的企業,“人均產鋼量在世界上居前三位,在中國排名第一。” 但是與此同時容易被忽略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過去20多年民企在競爭性領域積累起來,并且廣泛采用的“默認規則”,也許行將失效。在民營企業由邊緣走向主流的時候,他們慣有的對規則界限大膽試探的行為方式,潛伏著很大風險。一些非主流的心態和操作,必須要受到摒棄。 在大步擴張中如何與政策協調,如何使自己的每一步都“無懈可擊”,這也許是一直以技術為本的張志祥,在建龍走向主流公司的歷程中,需要思考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