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華:海歸元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27日 20:30 《數字財富》雜志 | |||||||||
本刊記者 柳瑛 游走于成熟市場與新興市場之間的高亞華,對兩個字的感受頗深—標準 在中國基金經理界,他有太多引人關注的特點:56歲,最老的基金經理;25年,從業經歷最長;澳大利亞國籍,是兩名外籍基金經理之一。
這就是招商基金管理公司主管投資的副總經理高亞華,同時出任招商現金增值基金的基金經理。他清瘦矍鑠,待人親和,思維機敏活躍。如果不是滿頭銀發,很難讓人發覺他已年過半百。然而,當他滔滔不絕地講起話來,哪怕是閑談,也讓聽者無時無刻不感覺到他豐富的人生閱歷。 成長于馬來西亞,在新西蘭本科畢業,后到澳大利亞深造金融學并進入金融界,在臺灣地區擔任投資主管,之后又來到中國內地。游走于成熟市場與新興市場之間的高亞華,對兩個字的感受頗深,即標準。在他看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就在于發達國家的區域經濟發展已相對均衡。加拿大不是只有堪培拉、溫哥華發達,連小城市也是發達的,基本的物資、服務都齊備。在發達國家中,不僅是大學生、博士才受到良好教育,即使一個木匠也要經過5年的培訓。最終的結果是,凡事在那里都有統一的標準,比如房間的門是朝哪個方向開,電梯的按鈕如何排列,都有規可循。 在投資中也是同理。成熟市場中,由于投資者多為機構,因此擁有一些公認的指標作為衡量依據,以減少不確定性。再根據自身的投資取向進行決策。如套利者看各市場間有沒有價差可尋,投資者看價值是否被低估,投機者則看其他投資人是不是基本達成了共識、有沒有反向操作的機會。而目前中國還做不到。高亞華認為,今年3月出現的“人人去買基金”的火熱局面就是一例反證。 當然,國外投資市場的理性結構也是多年發展的結果。25年前,高亞華在澳大利亞步入投資界的時候,這個行業也是剛剛起步,連最基本的規范都沒有。“研究是我做,資產配置是我做,最后下單和交割還是我做。當時的交割還在采用紙張形式。”如今,澳大利亞的基金業已經相當發達。也許很多事情也會在中國重演。 成熟的另外一個表現是有較強的危機預警機制和處理能力。比如,以美國為代表的很多發達國家都是能源消耗大國,但有了1970年代石油危機的經歷,今天再發生油價上漲、能源緊張的時候,政府和社會就會有自動調節措施,比如減少出行、限制私車使用、轉用替代品等。而新興國家缺乏相關經驗,很可能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再如,美聯儲對宏觀經濟的調節,都是提前9個月采取相應的貨幣政策。而這個提前量即貨幣政策發揮效力的時長,顯然需要長期摸索。 身為職業投資人,多年的從業經驗使高亞華相信,人生的不同階段需要選擇不同的投資風格。年輕時可以選擇激進一些的投資方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必須逐漸趨于保守,否則后果難料。 以他自身為例,10年前他從事高風險的期貨、金融衍生工具投資,自己也有不少資產投到這個方向,而大漲大落的起伏就成為常態。“波動劇烈的時候三天就賠掉一輛寶馬。”他說來如此輕松,大概是因為有能力兩天再把錢贏回來。“年輕時候可以賭一點,抓住機會就好,因為輸得起,賠光了還有時間通過工作再掙。” 但現在,高亞華最喜歡的是價值投資。“上年紀的人不能像年輕人那樣做了,應該考慮到要養老的問題。現在如果輸光,那是20多年的積累,很難再有機會賺回來。”價值投資的保守性很強,一定類別的股票在什么樣的市盈率是有價值的,都有規律可尋。 從發達的成熟市場來到中國,很多高亞華能得心應手運作的衍生品在這里都還沒有,他掌管的基金也是風險很低的品種。不過他仍行事謹慎,認真觀察研究國內市場的變化,并相信逐步透明化、規范化是中國的必經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