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龍觀現象”的調查報告: 關注中產新生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24日 20:24 《新遠見》雜志 | ||||||||||
文/本刊記者 寇建平 回龍觀社區座落于北京偏北,毗鄰中關村,屬于五環以外,從市區乘坐城鐵13號線可以到達。 回龍觀原由幾個小村落組成,人口不過兩萬。鄉鄰相處和睦,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000年,城市化運動蔓延至此,開始大興土木,興建經濟適用房。如今,回龍觀是亞洲最大的經濟適用房項目和居住社區,一幢幢板樓如同連綿的波浪向遠方展開,社區規劃居住人口30萬。經濟適用房的規;矌恿酥苓吷唐贩康陌l展,從而形成了以回龍觀經濟適用房社區為圓心的方圓數公里的輻射居住區。 (城市化就像是傳言中的那部機器,一頭吃進去牛肉,另一頭吐出來的就是牛肉罐頭。它吃進去的是荒地鄉村,吐出來的是高樓大廈。速度之快,讓人吃驚。 在城市周圍,每天都在創造著這樣的奇跡。城市越來越大,越來越多,日新月異對現代人來說已經習以為常了。 然而,城市化改造的絕不僅僅是地球的面貌,它更改變著人心,改變著社會構成,改變著人際關系;佚堄^讓我們看到的,其實就是城市化對社會的那種深深的改變。 調查回龍觀,分析回龍觀,揭示回龍觀,其意義就在于此。) 我們對回龍觀社區的關注,是源于與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的聊天。作為一位知名的社會學家,他敏銳地捕捉到了與眾不同的回龍觀,并被回龍觀的網站、居民之間無私的幫助、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所匯集的故事深深感染。孫老師在講述那些紅紅火火的生活故事時的激動和興奮,至今仍在眼前。 (我在北京的居所位于南城的一個小區,每天清晨看到的是素不相識的鄰居們行色匆匆,傍晚看到的是婦人們孤單地遛狗。三年了,對門住的是什么人我始終沒有搞清楚,也沒有機會去搞清楚,沒有欲望去搞清楚。入夜,我會經常站在陽臺上抽煙,看著對面樓里一位老太太在房子里走來走去,另一家總是一個中年人背對著窗戶看電視,夏天則通常光著脊背。相信,那些閃閃爍爍的黃的白的燈光應該在講述著或幸福或不幸或平淡或有趣的故事,但是,離我的生活很遠。雖然我們同為一個僅有四棟樓的小社區的業主,雖然我們可以如此近距離地相望,但我們的生活毫無關聯,也許永遠不會在生活軌跡上發生交叉。 或許,孫老師也和我有相同的境遇吧,否則,他不會面對回龍觀火熱的生活如此興奮。只有熟悉了鋼筋水泥的冷漠的人,才會更知道熱情相擁的珍貴。 作為社會學的專業研究者,孫老師對回龍觀有其獨到的眼光,他的看法和一般人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我們都想搞清楚一個問題:什么才應該是現代城市生活的規則?怎樣才是現代城市真正的表情? 看完回龍觀,也許我們清楚了。但也許,我們會比原來更糊涂。) 網站:虛擬的力量 對回龍觀的調查是從網站開始的。 網頁上向我呈現的是一幅清明上河圖似的熱鬧:親子小屋、裝修天地、好人好事、生活提示、生活手冊、曝光臺,欄目瑣碎而又實際。在業主論壇里,我感受到一種溫暖:有兩三年的“老豬”(對業主的昵稱),也有剛搬來的“新豬”,在這里自由交流,不論大事小情,甚至感情糾葛,都會得到尊重和回應。 我在論壇上貼出了“疑惑:回龍觀豬豬的自豪感從何而來?”的調查問卷,得到一大堆回帖,現摘錄幾條: “說不清為什么,但是總感覺到有一種集體責任感、榮譽感,就是自豪! ——冬雪落日 “我覺得這里很吸引我,因為話題都與我的生活息息相關,大家的素質很相近! ——Sindy “年齡相近,職業大多是白領工薪層,比較有共同語言。主要原因是有這個網站,有歸屬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晚上 “同意!我就是因為看了這個網站才下決心買回龍觀房子的!” ——christy (網站成為購房的首要參考因素,甚至成為決定性理由,這在許多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 共同語言釀造了一份醇醇的歸屬感覺,相互尊重構筑了揮之不去的自豪心態,在虛擬空間里,人們找到了現實歸宿。 虛擬和現實之間,只有一步之遙。 這是怎樣的力量?) 回龍觀網站始建于2001年,發展到今天的規模,經歷了許多波折。 回龍觀網站的產生有其特有的根基:這里居住的很多人是中關村的IT業人士,年齡多在25到35歲之間,經歷相仿,大部分人屬于“北漂”(在北京漂泊闖天下者的昵稱),受過良好的教育,95%以上具有本科學歷水平,收入中等偏上,多數是中層管理人員或技術精英,思想活躍,敢于創新,追求高品質的生活。 (在現代社區形成理論中,同質性和階層性是兩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形成市民社會的基礎。在此之上的社區產業和社區權益爭取都與同質性和階層性相關聯。 曾有人說,網絡虛擬空間帶給人的是另外一種思維方式,有些高超的網蟲在現實世界顯得比較傻,那是因為他們思考問題和表達思想的方式與正常人不一樣。 或許這種說法有些極端。但是,IT人之間更有共同語言卻應該是不爭的事實。IT人集中必然會造成網絡語言的活躍。 漂泊的人最珍惜安樂窩,一旦有了安樂窩會覺得很幸福,一旦覺得幸福了就會更親近。 所以,IT人造就了虛擬的網絡紐帶,而“北漂”的IT人則用這根虛擬的紐帶把自己牢牢地綁在了現實的回龍觀。同時,回龍觀也因為這種力量巨大的捆綁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最終成為了一種現象。) 采訪中,對網站的溢美之詞不絕于耳。目前,網站已初具規模,訪問量超過600萬人次,注冊用戶3萬多人。很多人哪怕是在單位上班,也要抽空進來看看,或到論壇灌灌水。到論壇灌水發帖不僅可以得到“龍幣”,還可以升級,從“三級居民”到“八袋長老”,級別越高越受人尊敬。 很多人表示,網站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變化,對網站產生了一種歸屬感。現摘錄他們的一些言談: “大家買這里的房子,就是希望盡快結束漂泊的生活,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安樂窩。所以,大家都十分珍惜,真正把這里當作自己的家園,希望它能一天天變好。” “網站功不可沒,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新老ZZ(指業主)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像一個大家庭。” “使人感到很溫暖,真正有一種親情和歸屬感。我以為這正是回龍觀不同于其他社區的地方,也是ZZ們感到自豪、雖然有諸多不便但仍然愿意住在這里的原因! (業主們說的諸多不便是指周邊的市政生活設施還不是很配套。據了解,社區里目前只有一所三級甲等醫院和一所小學。交通也不是很便利,社區距離城鐵約有兩三公里,其間沒有公交車,只能靠自行車或者“摩的”。由于“摩的”不安全且宰客,在我們采訪的時候,回龍觀網上正在發起抵制“摩的”行動,提倡步行。對于有車族來說,市內到社區的高速路收費也很讓他們頭痛。) “回龍觀網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空間。在這個物欲的社會中,親情、友情,甚至愛情,似乎都蒙上了濃重的功利色彩。我沒有想到,在這個遠離都市繁華的北京偏北,卻又可以找到這種感覺! “前兩天,在龍騰苑的論壇里,一個叫‘可樂雞翅’的家伙發了一個帖子求救,說老婆不理他了,要回娘家,立刻引來無數回帖,還有豬豬跑到他家去敲門,看看家里是否有人。最后發現這只是一個玩笑,現在‘雞翅’正在深刻檢查中。有一次一個網友發帖,說他媽媽病得很嚴重,而他是家中惟一的兒子。第二天,就有一個網友去他家送了20000元錢。這些事情讓人看到了久違的鄰里之情。” “首先是有幸買到了回龍觀的房子,更幸運的是感受到了回龍觀的人氣。無論從網上家園,還是從現實居所,大家都相互幫助,共同維護著我們這個美好的家園。居住在這樣的一個新環境里,誰又能說不高興呢?” “買房過程中網站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在城里很方便,但這個社區很好,熱鬧,在這里認識了很多朋友,以后能解決很多問題,比如孩子的教育等等,而且對女人的幫助很大。我沒有想到生活也可以是這樣的!” (在采訪中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溫暖”。當社會急劇轉型、城市日益擴張、工作和生活壓力不斷加大、無盡的欲望和競爭充斥、人們都在體驗“瘋狂老鼠”的時候,感覺到來自同類的“溫暖”,已經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 潛藏著的對歸屬感的渴求一旦有了實現的可能,人們會加倍珍惜。當互幫互助成為一種氛圍,人性中的惡被抑制了,善的一面相應被釋放。所以,在回龍觀社區幾乎看不到勾心斗角、爾虞我詐。 這其中,如果沒有網站這個傳遞花粉的蜜蜂,回龍觀可能就是另一種景象了。) 生活:溝通的力量 回龍觀的現實生活豐富多彩。比如聚餐,網友們稱為“腐敗”(FB),只要某一位提出倡議,立刻引來無數響應,呼朋喚友,拖家帶口,報名、定時間,原本不認識的人在“腐敗”中成為朋友。回龍觀人的“腐敗”通常采用AA制,“腐敗”的理由更是信手拈來,比如巴甫羅夫逝世100周年之類。 社區組織有籃球、羽毛球、足球等各類球隊,也常常組織踢毽子、抱籃球跑、拔河等群眾性體育比賽,還有征文比賽、歌唱比賽;顒拥慕M織策劃通常都是通過網絡進行,賽事中的精彩瞬間、比賽的結果以及比賽中的好人好事也都會在網上張榜公布。 他們還經常自發地組織郊游,選一個天氣晴好的周末,一大群“鄰居”背著背包,全副武裝地爬山涉水,一路行來一路歌。 (這樣的事情在什么地方會經常看到?軍隊里,學校中;工廠里,企業中。在那些需要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力量的地方和時候。通常情況下,這些活動都是領導、老師或工會組織的,目的是培養人們的集體意識。這是一件工作,之所以要經常培養,是因為人們經常會缺乏,甚至經常會喪失。 但在回龍觀,這些活動卻是自發的,因為他們需要集體的精神和力量。 這種需要難道不是現代人的共同欲望嗎? 或許,有些人會嘲笑他們那些“小兒科”式的自娛自樂,但是,沒有人會嘲笑他們那種發自內心的對集體力量的需求和渴望。 回龍觀人用一種近似幽默的方式展現了現代人的一種欲望。如果社會去嘲笑這種欲望,那就一點也不幽默了。) 社區自發開展的捐助活動也很經常,比較大的有:對日訴訟團捐款8000元、張北防護林捐款2000元、捐助云趣園維權活動1000元、SARS期間對醫護人員的捐助(數目不詳)、不定期的獻血和捐骨髓活動。這些捐助活動都是自愿參加,一般是在網上發布捐助通知,然后統計捐助人數,指定捐助點和接收人,一般以每個小區為單位進行。有組織,有秩序。 在對日訴訟團捐助那天,下著雨,一個叫“小新媽”的女網友自己買了一條橫幅,上書“對日訴訟捐款”。大家紛紛從四面八方涌來,撐傘走路的、開車的、騎車的、一家三口的、爺爺奶奶領著小孫子的,這種場面只有在抓獎現場才能看到!一位叫“籃球”的網友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錢,他本來是要去市場買葡萄的。 捐骨髓那天,我在網上打開了報名名單,粗略數了一下,約有300多名自愿者,公布了自己的姓名、居住小區和聯系方式。因為有事不能參加的網友誠懇地請求大家原諒,表示下次一定參加。據了解,獻血和捐助骨髓活動在回龍觀搞過很多次,捐助者沒有得到一分錢的報酬,這種捐助活動曾經救活過北京一位患白血病的小女孩。 (捐助,體現的是責任和愛心。 責任和愛心,回報社會的是溫暖和陽光。 回報溫暖和陽光,是因為他們的內心縈繞著溫暖和陽光。 悲觀者說,富豪的慈善因其另有所圖;小資們只會哼哼唧唧游離于現實之外;而中產們則最是功利。總之,都沒好人。這種邏輯下,像無償捐助這樣的事就屬于稀缺了。 而回龍觀這些中產們的愛心故事則告訴我們:愛心稀缺,是因為自己沒有感受到愛心;良心不好,是因為自己接觸到的都是壞良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同的環境會激發人們不同的內心。 所以,回龍觀可敬。) 產業:覬覦的力量 我去過幾個回龍觀業主的家,都是裝修過的,風格簡約、明快,很有品位,講求舒適和實用,很少見到“不求最好,但求最貴”的豪華裝修。 我也參加過他們的一些FB聚會。餐桌上點起蠟燭,在跳動的燭光里,在燃燒的香味中,大家吟唱優美的歌曲、討論社會事件,絕少見到大吃大喝吆五喝六插科打諢的場面。 回龍觀的自由職業者很多,他們受不了“朝九晚五”的束縛,不愿意被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羈絆,于是成為“SOHO”一族,在社區內干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其中有自由撰稿人、家庭醫生。雖然收入不是很多,但很快樂。 (品味和實用是中產階層的風格,也是中產階層的文化。 文化的力量根深蒂固,影響著他們的生活,也影響著他們的事業。 品味的力量讓他們不接受不同品位的管理和服務,實用的力量讓他們不能不對利益潛力動凡心。 當一些人放棄了外面的一切,以社區為生的時候,對社區產業的覬覦便不可遏制。) 在國外,社區的發展總是伴隨著產業的發展,到一定程度,社區會有自己的一整套產業系統,如自辦醫院、學校、企業,甚至發行自己的股票。這些都在社區自治的狀態下由社區組成的董事會統一行使管理職責。 回龍觀已經具備了新型社區的雛形,有些小區已經產生了業主自己的業主委員會,對外權益的爭取、物業的交涉都由他們進行,傳統的政府三級管理在這里已經很弱化。這種社區自治框架的形成是促成社區產業的基礎。 實際上,網站已經是一個產業了,只是經濟利益層面還沒有惠及到整個社區,尚沒有直接置于業主委員會管理之下,但是他們之間的合作非常默契。網站在兩年前已經開始盈利,廣告收入全部用于網站建設和網友活動,網站創始人劉強本人沒有報酬。 應該說,回龍觀網站屬于全體注冊網民。網站的管理和資金收支由民選的“豬大”投票決定,“豬大”的選舉則由注冊網友投票產生,所有注冊用戶都有平等的投票權。2002年網站進行了第一次選舉,產生了30位“豬大”代表,任期一年,任期屆滿時重新進行換屆選舉。網站的財務開支每半年向“豬大”匯報一次,同時定期開會研究網站發展,討論網友建議。 談到產業問題,業主們很激動,F在能劃歸業主委員會的資金是房屋的小修費。這是一筆很大的費用。原先這筆費用掌握在物業手中。業主委員會下一步打算把小區的停車費和社區的會館從物業手中爭取過來。他們認為,這些收益本來就應該屬于業主。他們甚至想向政府建議把市政用于配套設施的錢一部分交給業主委員會,因為沒有人會比小區居民更能了解社區需要什么。 (如果這些計劃都能實現的話,回龍觀業主委員會就會有相當大的一筆資金,接下來就會開辦自己的學校和醫院、投資社區外圍的商業建設、開辦社區企業、社區銀行,業主們可以入股組成社區基金。 這是一個多元化集團公司的雛形。 當然,從現實來看,這基本上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幻想。目前,還沒有能夠順利實現的土壤。 然而重要的是,已經有了這種幻想,并且已經有人去這樣做了。 欲望是一種力量,覬覦也是一種力量。所有具有遠見的人,都不能小看這種力量。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現實中,這種力量隨時會改變很多東西。) 維權:訴求的力量 2003年,回龍觀的聶海亮、天通苑的周溫斌、銀地家園的陳俊超、水木清華園的邵夏珍以及朝陽園、大西洋新城、望京新城等小區的業主代表均參加了人大代表競選,回龍觀的聶海亮成為惟一當選者。傳媒與學術界對此有一個經典概括:“北京現象”。 (這個群體在選舉中表現出強烈的參政沖動,他們的背后,就是經濟變革帶來的私有財產權的確立以及基于私有產權的社區形態的出現。聶海亮的當選標示出中國政治文明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聶海亮說:“一開始我沒想參加選舉,后來有一些業主提名推選我。他們覺得這個小伙子不錯,在維權過程中做了些工作! 北京選舉剛剛拉開帷幕,回龍觀小區就有人提出:“應該選舉一個咱們自己的人大代表!边有人呼吁:“我們選舉自己的人大代表吧!11月15日之前趕快到云2區登記!12月10日一定留在觀里(投票)!” 10月29日,回龍觀社區論壇貼出一個“重要通知”:“各位業主:昌平區人大代表換屆選舉正在緊張進行,這是一項關系到我們切身利益的大事。回龍觀地區的問題有目共睹:交通擁堵,治安混亂,醫院學校配套不足,業主權益屢受侵害,希望大家積極參加選舉,選出能真正代表我們自己利益的人,推動回龍觀文化社區問題的解決和建設的發展。目前,大家的首要任務是在11月15日前到各居委會登記選民資格!蓖ㄖ穆淇钍恰盎佚堄^業主維權小組”。 聶海亮后來在競選宣言里說:“作為回龍觀維權活動五人代表之一,我在兩次與政府領導小組的交談過程中,深切體會到我們需要能真正反映基層呼聲的代表。只有這樣才能上不辜負政府的希望,下不愧對選民的重托,這也是我愿意作為代表,為大家代言的主要原因! 聶海亮的當選,被業主們普遍認為是社區政治的一件大事。 (他的參選過程,實際上形成了一個“選舉共同體”:他有非常清晰的代言群體,他和他的選民血肉相連、共同進退。選民目標一致、行動協調、相互鼓勵。“選舉共同體”的背后實際上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這個共同體,是以房產為紐帶在維權過程中一步步形成的。) 回龍觀小區的集體維權行動從2003年9月開始,原因是開發商在原本規劃為草坪的土地上擬蓋一座住宅樓。9月末和10月中旬,業主代表們曾兩次與有關部門交涉。2004年,綠地事件又起波瀾,維權行動繼續進行。 (維權,已經成為一些大城市里各個居住社區普遍的現象。為了共同的利益,大家在維權的過程中形成了合力,擁有了共同的訴求。 中產在中國是一個正在形成中的階層,但他們的作用卻相當重要,他們正在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也是社會財富的主要消費者,他們是城市里的中堅力量。所以,他們的訴求不可小視。 世界會因為訴求的力量而改變。回龍觀人自己創造出了一個中產社區嶄新的生活狀態。這種狀態本身或許不典型,但創造這種狀態的內心的沖動卻是典型得不能再典型了。我們之所以揭示回龍觀,就是想抓取社會的那一瞬間,去觀察那種沖動,研究那種沖動。 這種沖動在城市化列車疾馳的時候,晃人眼目。)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