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大學生就業:待業大學生在想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4日 06:52 中國青年報 | ||||||||||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年發展研究院 張華 待業的大學生在想什么?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截至2003年9月,全國高校大學生的就業率為70%,也就是說,30%的應屆大學畢業生暫時沒有找到工作。
這些游走在職業生活邊緣的待業大學生(指已經取得大專以上文憑,但尚未與任何用人單位簽訂勞務合同,或者有過短暫的工作經歷,目前處于無業狀態的大學生),生存狀態如何?他們能夠接受自己現在的生存狀態嗎?他們對未來的職業生活抱有怎樣的期待? 一項由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年發展研究院完成的調查顯示,待業大學生中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生活朝不保夕的只是極少數;多數待業大學生對暫時找不到理想工作持“理解”態度。 與一般的失業人員不同,待業大學生雖然暫時沒有工作,但這對于他們來說并不意味著生活來源的“中斷”。家長依然可以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做一些臨時的工作,掙錢養活自己,對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 接受我們訪談的30名待業大學生的基本生活均有起碼的保障。其中有17人可以自食其力;6人接受父母的基本生活費,自己打工補貼;6人仍然靠父母親友供養,1人享受社會低保。 不過,對于自己目前的生存狀態,待業大學生們非常坦率地表示了自己的不滿。這些不滿相對集中在收入水平、工作環境、發展機會等幾個方面。 按照以前的傳統觀念,待業總會讓人覺得有些尷尬和無奈,但是,對于今天這些暫時處于待業狀態的大學生來說,這樣的觀念顯然已經過時了。接受訪談的30名待業大學生,大部分是已經找到了接收單位,但認為“不理想”而主動拒絕掉了;由于沒有找到接收單位而待業的不足一半。而且,在一直沒有找到工作的待業大學生中,也有1/3表示,自己“并不著急”,要“看準了再說”。 由此可見,社會給大學生提供的工作機會相對不足固然是造成大學生待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但許多大學生寧可待業也不肯從事不理想工作也許是更重要的原因。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自己“拒”掉了工作還是工作“拒”掉了自己,這些待業大學生中并沒有人愿意長期待業。從不安、焦慮到冷靜反思,是多數大學生的心路歷程。 調查發現,多數待業大學生對當前這種待業狀態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有63%的待業大學生表示,能夠接受半年以上的待業期,還有近半數人有一年內找不到工作的心理準備。 顯然,對于畢業后暫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多數待業大學生認為“沒什么不正常”。 也正因為如此,待業大學生并沒有一般的失業青年那么焦慮。他們認為自己未來“有機會過上富裕生活”的比例,要明顯高于其他的失業青年。 作為一個特殊的失業群體,待業大學生在對社會、對未來、對人生價值的認知上,與一般的失業青年有什么不同? 調查顯示,相對而言,待業大學生對人生信仰、目標選擇、價值判斷等終極關懷層面的問題比其他失業青年更為關注,其選擇也更接近社會主流文化的要求。 比如,待業大學生比其他失業青年更認為人應該有信仰,他們的人生信念比其他失業青年更為積極。 在實現生存與發展目標上,待業大學生更強調依靠個人。在接受訪談的待業大學生中,47%的人認為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需要“靠個人實力、綜合能力”;37%的人認為“靠能力+關系+機遇”;只有10%的人選擇了“主要靠關系”。對于待業大學生來說,公開、透明的市場競爭,使“關系決定一切”的說法失去了“信度”。 此外,絕大多數處于待業狀態的大學生都渴望得到更多的就業信息和培訓機會。關于自主創業,三分之二的人有這樣的想法,但苦于沒有資金和相應的扶持性政策。 待業大學生怎么說? 訪談對象:女,22歲,青島某高校財政專業本科畢業 工作不是找不著,而是想找一個好點的。到財政局或稅務局工作是我的職業目標,也和我所學的專業對口,但今年這兩家單位都沒有招人。雖然也有幾個單位想要我,比如銀行,但我不想去。我現在在家自學,準備參加注冊會計師考試。經濟上靠父母,也沒什么可擔心的。 訪談對象:男,22歲,濟南某高校應用電子技術專科畢業 雖然沒有工作單位,但我一直有些事情做,也沒閑著。我沒有感覺到什么壓力,精神上、經濟上都沒有。我覺得目前這種狀態挺有意思的,很自由。因為我手頭有幾個活兒,只要有一個成了,就能賺一筆。周圍的人都勸我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我認為凡事關鍵在自己。 訪談對象:男,21歲,滄州某高職院校電器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畢業 我目前沒找工作的原因是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市里和一些專業對口的單位要求有兩年以上的工作經驗,縣以下單位條件要求低一些,但是父母不同意我去。好不容易看到一個招聘廣告上沒有工作經驗的要求,去了之后還是要經驗。真后悔當初選擇了這個專業,本以為就業機會很大,實際上很小。 訪談對象:男,23歲,濟南某成人高校物業管理專業2001年高職畢業生 2001年畢業后,我有過兩次工作經歷。先在一家房地產公司做樓盤銷售,業績還不錯,曾升任銷售經理,但由于個性太強,與老板發生了工作糾紛,2002年4月辭職了。2002年6月,我進入一家物業公司,開始干得也不錯,后來又是因為與經理發生沖突,辭職了。 我覺得自己很有能力,是個人才,就是與老板處不好關系,可能是太自傲的原因。訪談對象:男,23歲,沈陽某高校全日制普通本科計算機專業畢業我現在感覺不是很好,工作沒著落,經濟上也緊張。真沒想到會面臨如此嚴峻的形勢。一直以為“失業”、“待業”這些詞和自己聯系不到一起,現在才發現不是這樣的。用人單位一般第一句話就問“有工作經驗嗎”,第二句話就問“哪個學校畢業的”,而大街上每個走著的人都畢業于比我好的學校。結果,我還是沒被挑上。 大學生為什么就業難? 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中國都不是一個“大學生過剩”的國家。然而,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卻無可爭議地擺在面前。 大學生就業難,除了部分大學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就業的主觀原因以外,客觀上更多地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目前高等教育的辦學模式,還有計劃經濟的影子,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的需求,這使得當前的很多大學生對書本之外的知識知之甚少,成為好看但不中用的“繡花枕頭”。 當前的高校教育缺乏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大學生們雖然掌握了一堆應聘技巧,但在用人單位更加看重的敬業精神、誠信意識等方面,卻常常表現得不盡如人意。 另外,雖然各高校都投入專項資金建立了“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但迄今為止,我們卻還沒有一個相對完整的大學生就業市場。每年春節以后到畢業前夕,懷揣自薦材料“南征北戰”到處“趕場”,依然是大學生就業的一道獨特風景。 因此,逐步轉變高校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協助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整合當前各地分散的大學生就業市場資源,應該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當務之急。 調查背景:本次調查由個案訪談和問卷調查兩部分組成。對上海、沈陽、青島、滄州等不同類型城市、30名待業大學生進行了個案訪談,并對濟南市歷下區的3000名青年進行了問卷調查,最終收回有效問卷2753份,其中,失業青年231人,失業大學生5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