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管理》:“二次創業”的歷史學意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03日 11:41 《中外管理》 | |||||||||
本刊編輯部 其實遠不止王峻濤和徐剛,但他們確實足以代表一群人,一群我們民族的精英:他們曾經依靠自己的雄心抱負、自己的睿智先覺,和自己的一往無前,敢為天下先地為我們開辟出了一個個優秀的產業模式,而一時成為了這些新產業的領軍人物。
然而不幸的是,他們在贏得世人尊敬的同時,卻都未能在“迫不得已”之前在“后院”打造出一個同樣優秀的創業模式——所謂優秀的創業模式,我們暫界定為:創業者為保障自身的創業理想與權益,而對各種創業要素的合理搭配——于是,他們的事業先后在輝煌的頂峰戛然而止,他們的角色先后在與資本的碰撞中溘然出局;繼而,他們在舐傷之后更不約而同選擇了再度出發,只為自己心中未竟的事業與夢想! 其實,他們的最新一次出發大多已不是“第二次”,但只因為這一次的前一次留給世人的光環太亮,只因為這一次與前一次的得失足以警醒他們一生,只因為我們一時找不出更貼切的概念來詮釋這種抑揚頓挫的鏗鏘…… 人常言:忘記歷史,就是犯罪。然而,歷史又總是驚人的重復。因為我們總是自負,因為我們總是健忘。但在時不我待的今天,這些創業精英們的代價不容白付,學費不容白交! 于是“第二次”的最大意義,恰恰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隱含著對已過去的“第一次”的反思修正,在于對各種創業模式的理性評估……因為有太多的初次創業者,由于那些本可避免的錯誤,而再未獲得“第二次”的機會;因為有太多的初次創業者,在雛鷹展翅的同時,急需那些先行者們指點迷津,讓他們能在打牢“后院”基礎之后,再到市場上無怨無悔地一搏高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