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短淺不合群 三點不同導致粵商北上失先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01日 15:44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 |||||||||
本報特派記者 伊曉霞、黃海珊發自沈陽:在改革開放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的廣東人,為何在東北的淘金大潮中,卻落在了浙江、福建人的后面? 由于沒有成立廣東商會,廣東省政府駐東北(沈陽)辦事處,就成了粵商在東北唯一可以依靠的娘家。楊朝凱在辦事處做了幾年的主任,接觸了大量企業,因此對上面的疑問,多多少少悟出一點道理。從他的講述里我們發現,除了一些客觀原因外,還有大量的主觀原
一個萬科對10個稅局 遼寧省委書記聞世震曾多次說過,遼寧與廣東的差距,千差萬差,就差在思想觀念上。不少廣東在遼投資的企業對此深有同感。楊朝凱說,當廣東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去運作經營時,卻往往遇到來自觀念差異上的阻力。另外,一些政府職能部門,也沒有及時樹立為企業服務的觀念。萬科房地產公司在沈陽市屬的5個區都有開發項目,每個區都要他在區里成立項目公司,目的就是要他在本區納稅。每一個區有一個國稅和地稅,如此一來,一個萬科就要面對10個稅務局。 而過多的政府干預和領導意志也削弱了企業的自主經營行為。楊朝凱說,很多企業向他反映,東北地區的企業受行業主管部門和政府調控的力度較廣東大,企業獨立管理、自主經營受到一定限制,合作的氛圍不夠寬松。更有很多合作項目,完全是因為兩地領導關系好,由領導間商定,而不是市場行為。有的地方,甚至規定了每一位領導的招商額度,作為政績張榜公布。楊朝凱把這些項目稱為“書記項目”、“市長項目”、“感情項目”。 貪圖“零受讓”落陷阱 楊朝凱說,很多廣東企業到東北投資,主要看中的就是這邊的價格優勢。比如地價、人工價格、以及企業轉讓價格。一看到零受讓,廣東企業的眼睛就紅了,以為是千載難逢的大機遇。然后真正進入以后,沒花錢收購的企業,卻有還不清的歷史債務,討不清的拖欠工資,甚至水電部門都接二連三的找上門來,要求還清幾年的水電費。 楊朝凱用“低成本收購,高成本運營”來概括這一類企業。 還有一類企業的“盲目”表現在,選址和選合作伙伴的盲目。一些企業被低價格吸引過去以后才發現,當地的交通不方面、融資能力低,甚至連生產配套都跟不上。像科龍收購營口一家國有企業“營冷集團”后,竟然發現整個城市連包裝箱都生產不了,還要從山東運過來。 還有一些企業,都開了張才發現,買下的竟是一個已經陷入產權糾紛的地皮,而合作伙伴也不像當初所說的“實力雄厚”,結果沒兩天就得停業。 群龍無首內耗多 廣東企業到了東北之后,相互之間幾乎沒有“二次合作”。楊朝凱舉例說,在房地產開發上,有的企業拿到了地皮,但沒資金,而有的企業有閑散資金,卻沒有開發項目,但兩者之間就是不肯合作。 廣東企業不抱團,致使廣東商會一直無法在沈陽成立。楊朝凱說,別的地方都是企業先組成商會,再找政府駐當地辦事處要求正式成立。而廣東駐東北(沈陽)辦事處卻是勸企業成立商會,卻無人理睬。可以說,在東北的廣東企業,相互之間的競爭完全壓倒合作,大家都把對方當敵人,而不是戰友,甚至還有惡性競爭的情況出現。 楊朝凱分析,這也可能是由于目前處于東北的廣東企業,規模都不算太大,因此沒有產生一個具有領袖作用的“企業”和企業家。沒有領袖,就沒有凝聚力。而商會的形成,必須有一個權威企業家來做會長或秘書長。但是現在在東北的廣東企業,誰都不服誰,因此無法聚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