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希森:一個山東億萬富豪的“新農村烏托邦”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26日 07:06 21世紀經濟報道 | ||||||||||
見習記者 張子鵬 山東德州、上海報道 “農民不會造飛機大炮,還是要搞農業,我想把農民變成農業工人。”2004年5月17日,在山東省樂陵市魯西牛業公司成立期間,擁有6000頭魯西黃牛的董事長梁希森對記者說。
49歲的梁希森被《新財富》評為2004年第376名富豪,資產2.7億,熟知梁希森的人士告訴記者,他的資產比2.7億“還要多很多”。 梁希森的大富大貴是在北京“撿”的。北京有個超貴別墅叫“玫瑰園”,幾個房產大鱷前仆后繼,紛紛陷入沼澤,最后被迫拍賣,這時候,來自山東粱錐新梁希森拍下了這個北京市最大的爛攤子別墅群。那時是1999年,梁的鴻運當頭——不久后,北京不再審批別墅,玫瑰園就成了北京最后的別墅。現在梁把玫瑰園三期的別墅,每套市場價定為1.6億元。 一不小心捧了“聚寶盆”的梁希森,首先想到的還是老家粱錐村,他有一個大夢想——但他的父親卻認為只有傻瓜才會這么想——他在村里耕地上蓋樓房,幾乎是免費提供,把村民都搬過去,而將村民們原來的房子拆掉,在宅基地上建現代莊園——種植、養牛、深加工。 梁希森現在已經把老粱錐村拆掉了,原先住著村民的地方現在住著6000頭黃牛。這事讓他很得意,而煩惱也開始了。 回報百家飯 梁希森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小學一年級學歷,認識字不到200個,不會讀報紙,從1980年代開始,梁希森在家鄉先后創辦了面粉廠、毛巾廠、鋼構公司等企業,后來又進入了建筑和房地產領域。業務主要集中在山東德州和北京。 1995年,梁希森覺得有些家底了,便用自己的名字注冊了樂陵市希森集團公司,注冊資本2.7億元。 北京玫瑰園對梁希森一開始是個災難,他進入建筑業,墊資為北京玫瑰園別墅施工,結果開發商崩盤,把他給套住了,他只好接下了沒有能力還債的玫瑰園。梁希森就這樣,摔一跤撿了個聚寶盆。現在,光玫瑰園三期工程的別墅銷售額可望達到20億元。再過兩年多時間,玫瑰園將清盤,屆時玫瑰園的總銷售額將達到近37億元,這使梁希森在后來的幾年內資產達到了18億元。 這下,梁希森有錢了,他覺得可以去做一個想了很久的事了——投資10億元,把樂陵市黃夾鎮所有農民改造成工人。他也不太肯定結果會怎么樣,就像他當年墊資建設玫瑰園一樣。他在心里面覺得要做,就像給家鄉捐贈一樣,他才不管別人說他傻不傻。 從1980年辦小型企業開始,梁希森就一直捐資,據說到現在捐資額近一個億,他沒有摘取中國富豪慈善家頭銜,卻在家里贏得了一個外號——“傻子”。這個外號最早是他母親在1981年開始叫他的。后來他的哥哥、姐姐、父親等也是如此稱呼,只有他的弟弟不反對他捐款。 2003年春節,梁希森和大哥聊天,大哥說,你真傻。梁希森回話說:你說我傻,可是我現在住的房子比你的房子面積大,你的房子還是我蓋的;我現在坐奔馳,你就想開單位的桑塔納,我還不讓你開,你說誰傻。 在梁覺得,都是父老鄉親,錢都是在自己人手里,而自己的命也是他們給的一樣。小時候,梁希森家很窮,特別是1960年災害最厲害的時候,梁希森與其它村民一樣,沒有糧食可吃,就算地瓜面也很少。那一年,梁希森十歲,梁希森的一個弟弟三歲。因為家中沒有糧食,他的弟弟只能吃些地瓜面和樹皮面和成的干糧,小孩子肚腸嫩,在一段可以從肚皮看到綠色的時間之后,梁希森的弟弟被餓死了。 這件事,對梁希森觸動深刻,十歲的他意識到,沒有飯吃,不出去要飯,自己很可能也會餓死。最終梁希森下決心,跑到了樂陵附近的河北要飯。 這一要就是三年。期間,曾經有一個他經常要飯的人家,特別喜歡梁希森這個孩子,便對梁希森說,你別走了,就當我們的兒子吧。人家說了這話之后,就多給了他平常一倍的地瓜干糧。在第二次人家提出收留其做干兒子之后,梁希森就留在了他們的家中。 這兩口的膝下還有一個八歲的兒子,他非但不歡迎,還經常欺負十歲的梁希森。他的父母見狀,便經常訓斥自己兒子。梁希森最后終于不能忍受,就在他來到這個人家第七天的上午,見家里沒人,關上門,狠狠地揍了一頓這個八歲小男孩。梁希森揍完之后就跑了,再也沒有到這個村子要過飯。 就在梁希森開始接手玫瑰園之后的2000年,有一次,梁希森開著自己的奔馳,帶著一些禮品,又重新來到了這個村子。費了些周折,梁希森找到了曾經收養他一個星期的這個家之后,他才知道,收養他的兩位老人都已過世,家里只有他的兒子,梁希森請這位弟弟吃過飯后,掖給了他五千塊錢。 按照梁希森的看法,要飯的這段時間,他遇到的,還是好人多,可以說,沒有這些人家給飯吃,他就活不到今天。這使梁希森深刻地認識到,沒有錢,是萬萬不行,只有有錢,才能改變自己和家鄉的面貌。 粱錐新村 兜里有了錢之后,梁希森開始著手把粱錐村改造成他心中的新農村——計劃其實很簡單,只是沒人做過——造起樓房,讓村民住進去,把老平房拆了,這樣可以節約出不少的宅基地面積,用于養殖業,再把農民變成工人,在這個養殖工廠中上班。 他先在粱錐村子附近辟出100畝地,投資4200萬,蓋起了多幢二層小樓和四層小樓,并在新村邊上蓋起了厚厚高高的圍墻。一年之后完工,新村的二層小樓的居住面積為280平方米。粱錐村的村民以新村二層小樓的居住面積280平方米減去自己家中房子的面積,剩下的每平方米面積乘以100元,由村民付給希森集團;如果村民家中房子大,則由希森集團按照同樣的方式,付給該村民。此費用結清之后,村民搬進新居居住。 照這樣的方式,希森集團只收到了不到30萬的資金,不到總投資的1%。相當于梁希森蓋起樓房,免費送給粱錐村的村民,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偏房甚至雞窩都可以計算折合。這樣的舉措,可以使粱錐村村民像城里人一樣生活——包括配套的自來水和供熱設備等。村民也紛紛到希森集團的魯西牛業公司中上班,每月拿到700元左右的薪水,并享受過節福利和養老保險等,沒了后顧之憂。 粱錐新村剛建好后,當地村民都不適應在家里衛生間上廁所,他們每天早上都跑到村西頭的公共廁所蹲坑聊家長里短。 梁錐村以前一共有500畝耕地,480畝老的宅基地,有500多人。現在,希森公司用100畝耕地建新村,新建的牛場占地500畝,其中老宅基地380畝,另外占用耕地120來畝,因此,現在梁錐村耕地剩下不足280畝,人均半畝多一點。牛場所占用的500畝地,每畝折合6萬元,總額3000萬元,入股魯西牛業公司,占魯西牛業公司總股本的四分之一,歸出地的農民所有。 農民除了平日的工資以外,每年年底將獲得分紅。但是農民一般不能從魯西牛業公司中撤除股份。實際上,按照現在的贏利狀況,粱錐村的農民也不愿撤出股份。 據介紹,魯西牛業公司去年凈賺了幾百萬,從今年3月到現在,基本上,每個月的利潤達到200萬。按照梁希森的思路,從去年六千頭的養殖規模,現在一萬頭的規模,年底三萬頭的養殖規模,七年之后,魯西牛業公司將要達到二十萬頭的養殖規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肉牛基地之一,部分改變中國從國外進口牛肉的現狀,也改變黃夾鎮或者樂陵市農民的生存方式。 梁希森津津樂道的是,魯西黃牛的肉質在中國三大肉牛之中排名第一,在世界上肉牛的肉質中排名第三,它熬出來的油是白色的,不像其它地方的油是黃色;肉看上去也比其它地方的牛好看,吃起來還肥而不膩。魯西黃牛肉質出眾的原因,主要是山東西北的不少地都是鹽堿地,這里的水鹽分等比較高,出產的玉米秸稈牛吃后,成就了魯西黃牛的肉質。 能夠以許家村的宅基地作為種養殖基地梁希森得到的好處。但是梁希森對記者說,自己出資為農民建樓,不是貪圖征用農民的土地,因為實際上,如果希森集團去其它地方投資建廠,很多地方的土地會作為招商條件,免費奉送的。 梁希森粗算,在黃夾鎮建廠,實際上要比在其它地方建廠,增加了20%的成本。單獨這樣計算,可想如果梁希森在其它地方設廠,將會少花很多錢。 許家村是梁希森正在推進的第二個村子。這個村子有1000多人,新樓正在蓋,老房子在村民搬入新居后被徹底拆掉,拆掉房子之后的土地被作為綠化用地或者變為養殖基地。入住新房之后,村民將可以繼續把每人一畝半的地進行種植,兩年之后,希森集團將會把地整合成大田,采用美國最新型的噴灌和機械化耕作,進行種植。而屆時村民將開始進入希森集團的養殖工廠或者種植基地以工人的職業上班。 農民胃口 未來的七年內,梁希森的宏大設想是,把樂陵市黃夾鎮都改造成像黃夾鎮粱錐村一樣。一樣的意思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他要花的錢,要把黃夾鎮近100個村子村民的平房居住環境,都由普通的平房,改建成二層或者四層小樓,其中二層小樓完全按照現代住房設計,共有兩個衛生間,一個廚房,五個臥室,一個大客廳,一個小陽臺,這要花10個億以上。 另一方面是他能收回的錢,在新的基地上進行農業產業化,包括養殖魯西黃牛和養雞,出售牛肉和雞蛋,并從牛血中提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紅素,從牛小腸中粘液中提取肝素納,利用牛眼睛制成眼睛注射液(透明質酸)等。在雞蛋孵化11天后,從其中提取某種原料作為流感疫苗材料,賣與制藥企業,并且逐步建設希森集團自己的制藥企業,生產相關藥品。 粱錐新村前面的樂陵魯西黃牛公司的養殖基地,已經在一年多的建設之后,正式啟用,現在,這里面已經養殖了近6000頭肉牛,屠宰車間也已經啟動;提煉黃牛中藥素的工廠也已經在建設之中,2004年6月即可竣工配合黃牛屠宰一塊投產使用。 梁希森并不能讓所有的村民滿意,比如緊挨粱錐村的麻線劉村和臺張村的一些村民。 本來,梁希森是想把麻線劉和臺張村一起改造,因為他們兩個村子人數都比較少。新村也是緊挨粱錐村,三個村子可以形成一個小板塊,整體樣子非常好看。兩村的村民最初也同意了。 兩個月前的2004年3月,希森集團派出的建筑公司,把建筑材料都拉到了兩村的新村基地。此前,希森集團表示,兩村的新村將會和粱錐新村完全一樣。 3月,兩村的新村開始了圍墻的施工建設。臺張村的村民前去查看,卻發現兩村的新村圍墻是24厘米寬,而粱錐村的圍墻是38厘米寬。而且,據施工人員介紹,兩村的新村圍墻還不會像粱錐村的圍墻一樣,鋪設琉璃瓦,只是鋪設普通的黑瓦。 臺張村的村民可不干了。他們與施工人員理論,后來與梁希森直接交涉。按照部分村民的看法是,這樣的圍墻也不錯,不一定非要38厘米寬的圍墻,但是另外的村民認為剛開始建設就與粱錐村不一樣,那新村的樓房最后肯定不如粱錐村的了。有的村民則直接對梁希森講,這樣蓋,即使新居建設完畢,他們也不會去住的。梁希森聽了不高興了,說你不進去住,我還建這個干什么。 兩村村民不愿建設新居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粱錐村新居的房產證村民還沒有拿到。這些樓房還沒有按照法律程序歸屬村民所有。梁希森說,粱錐新村的房產證等目前正在辦理之中。 當地村民們眼盯著的還有一個事——粱錐村村民在搬入新居后,收入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呢?搬入新居,粱錐村的農民,進入了希森集團的工廠,變成了工人。按照目前的規定,小青年進入工廠后,開始是學習工,學習兩個月,每月的工資是300元,此前是學習三個月,每個月的工資200元。成為正式工后,每個月的工資將會提升100元左右,普通員工的工資將最終定為500元到1000元之間。其中,男勞力可以參加屠宰切割肉牛的工作,女勞力可以進行包裝等工作,他們的工資也分別是700元與500元左右。 按照當地村民的說法是,目前麻線劉和臺張村種地的農民,大多50歲左右,50歲的人,在家中就算是“小青年”,因為40歲以下的村民大多外出打工了。40歲以下的村民大多外出蒸饅頭、干建筑等,兩口子在天津或者北京蒸饅頭賣每年能收入三萬左右,孩子在老家由家中父母照看,家中的地也由在家的父母代為料理,收多收少也不太在乎,因為外面掙錢完全可以補貼家用。 另外的擔心是,搬入新居后,兩年內仍是種地,但是兩年之后,土地被希森集團整合成為大田之后,如何辦? 盡管如此,當地百姓卻少有說梁希森自私。因為梁從1992開始,義務為粱錐村所有村民交了20年的村提留,今年是第12年。但是這樣的優惠,按照傳言,如果每家的人外出打工,而不是在希森集團工作,則這個人的提留和路燈費則由本人繳付。雖然這樣說,實際上,梁希森并沒有按照這條規定收繳外出的家庭成員的費用。目前粱錐新村只有七八個人外出打工。 梁希森表示,自己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憑自己的能力,能改變一個村就改變一個村,能改變一個鄉就改變一個鄉,能改變一個縣就改變一個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