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家生活調查:告別“賭命” 尋找平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19日 17:52 中國企業家 | |||||||||
相關文章: 文/本刊記者 房 毅
只要商業在,壓力就永遠在,但是,你會一直在嗎? 這個春天有點冷 一連串發生在春天的意外猝死,再次促使人們打量企業家這個階層在中國社會的生存狀態。上一個春天,一連串發生在企業家中間的自殺和被殺,曾經引起過一陣關于企業家與社會環境的激烈討論(本刊2000年7月《企業家遭遇暴力》、2003年4月《海鑫卅日:一個企業的繼承》)。 這一次,《中國企業家》不想再討論環境和商業,我們要把目光直接投向企業家這個人群。“一個階層的生意與生活”,《中國企業家》在“生意”(商業)上傾注了許多,而鮮于關注他們的“生活”。生意多于生活,其實也正是這個人群的真實狀況。 以一種什么樣的人生觀(請原諒用“人生觀”這樣的陳舊的詞,它最恰當)從事商業,恰是導致一個國度的經濟與另外一個國度的經濟不同的最終分野所在。美式華爾街資本主義商業的迅猛張揚,德國資本主義商業的穩健刻板,日本商業的后發狠勁,和這些國度商人的人生觀幾乎暗合。他們怎樣對待自己的生活,就會怎樣對待商業。 20年的中國企業家階層,是時候回視一下自己對生意和生活的態度了。或者說,需要發現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需要清理那些自以為賴以成功的人生觀念。日本在80年代的商業顛峰,開始出現“過勞死”;在其后經濟上“失去的10年”中,卻似乎慢慢找到了生意與生活的平衡——任正非因此堅信“北國之春會來臨”。在經過20年“賭命”式的商業突進,中國企業家階層應該尋找“平衡”。 4月中旬,受一系列企業家猝死事件的強烈刺激,《中國企業家》決定臨時調整5月份的封面報道主題,因為,在商業之外更多關注企業家階層的生存狀況,似乎已經刻不容緩。我們立刻派出一組記者,除北京外,還分別趕赴成都、珠海、西安、昆明、上海、寧波,對6位企業家進行了為期一天到三天的跟蹤采訪,貼身觀察中國企業家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我們希望透過這種近身的觀察,了解中國企業家的真實狀態,了解他們如何在生意與生活之間尋找平衡(報道見P70)。 與此同時,我們還面向250多位企業家開展了“中國企業家工作、健康及快樂問卷調查”,截至報道結束,已回收問卷90份,并形成了調查報告(見P66)。 中國特色的累:不愿說自己“累” 在本刊此次開展的跟蹤采訪行動中,我們發現,盡管90.6%的企業家處于“過勞”狀態,但有意思的是,仍有高達75.9%的企業家覺得“快樂”。相比對“工作成績”、“工作壓力”、“健康”的自我感覺,企業家對“快樂”的感受最為明確。 “用一句話描述你的生存狀態”,被調查企業家的回答也是一樣的樂觀:“勞累著并快樂著”(張醒生),“向前快跑”(田溯寧),“壓力和快樂并存”(趙民)。幾乎所有的采訪和調查對象都眾口一辭地不愿承認疲憊,他們似乎厭惡說“我太累了,我需要休息”這樣的話。 不愿意說累,似乎是中國企業家的通病。 本刊記者去年在山西聞喜縣采訪李海倉的繼承者、其子李兆會時,22歲的李兆會忍著淚談到父親的“累”——他回國,去父親的辦公室玩,一個服務員偷偷地拿出一張字條給他看,是父親寫了丟棄的,上面寫著:我太累了,太累了。 一張寫了然后丟棄的字條,代替向他人的訴說和解決問題的行動,承載了這位企業家內心里已經產生的困境,但他不愿承認。他從來沒有說過“我需要休息”。 2002年,青啤老總、人稱“彭大將軍”的彭作義,在青島游泳時突發心肌梗塞意外去世,年僅56歲。那時青啤在全國上演的轟轟烈烈的收購大戰正在突進之中,日夜的謀劃,50多歲的人了,他也應該覺察出自己的累,但他同樣沒有警覺…… 分別于3月初和4月初去世的胡凱(大中電器公司總經理)、楊邁(愛立信中國公司總裁)死于同一個病因——心臟病,但誰都明白,殺死他們的幕后真兇,是長期巨大壓力下的“過度疲勞”。他們誰都沒有在死前透露過自己對于疲勞的感覺,他們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已經很累了,或者即使知道了,他們也不愿說。楊邁在實際上很疲勞的情況下,還獨自一人去健身房,發生意外時,身邊沒有一個熟識的人。 也許有些人還會記得發生在1993年3月9日上午的那一幕慘劇——被稱為“桑塔納之心”的上海大眾汽車公司前總經理方宏,一個在外人看來事事完美的人,一個事業興旺的企業靈魂人物,卻在一個平常的、沒有任何征兆的日子,在沒有任何遺言的情況下,從自己5樓的辦公室凌空一躍,選擇了死亡。方宏的死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使人迷惑不解,有人追蹤了解,從其當醫生的妻子口中,慢慢證實:方宏死于抑郁癥。只是因為一些困擾自己的心事無法隨便向人訴說,漸漸積累,終于到了那不能抑制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史培勒就提出,抑郁癥這種病往往襲擊那些最有抱負,最有創意,工作最認真的人。 類似的例子很多。臺灣著名的企業領袖宏基董事長施振榮經常在打球后感到眩暈,需要平躺休息才能恢復,但在很長的時間里,他竟然從未想到過自己可能得了心臟病,直到被迫去做了運動檢查,才恍然大悟。 男人仿佛是種對身體的痛苦極不敏感、但對“我是男人,我不能說自己不行”這種概念又極敏感的動物,很多可以避免的風險、可以不必付出的代價,即是因為這種特征而發生的,而他們自己對此的態度,卻只有兩個字:麻木。這一點,本刊從調查中,已經得出了鮮明的結論:無論壓力多么大,無論怎么忙,無論有沒有覺睡,許多男性企業家都還說:還行,挺好,沒事,甚至有人說,我們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不同的是,女性企業家更勇于承認自己面對壓力。我們的調查報告得出的結論是:女性企業家對壓力的感受大于男性。實際上我們認為,這個結論并不意味著女性企業家較比男性承擔著更大的壓力和責任(雖然有些情況下是,比如女性對于家庭的責任明顯要大于男性),而是因為接受調查的男性企業家往往更愿意表現出自己能夠克服壓力的態度,而不是叫苦。事實上,讓他們叫苦簡直是不可能的。 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中國的企業家那么難以說出“累”字? 馮侖在2002年冬天的《中國企業家》雜志的一次健康沙龍說了這么一段話: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但對我們這些男人們,革命才是身體的本錢!你的企業你的事業停步了,你還有什么本錢! 張朝陽在2004年春天《中國企業家》雜志的一次位沙龍上表達了類似的意思:中國企業家身兼商人、士大夫、明星三種角色。中國社會對財富追求的過程已經道德化,人人追求財富,企業家被當作成功的明星。但我們不能學日本人,太過追求被認可因而犧牲了生活質量! 為環境所累 因信用證詐騙罪入獄的牟其中去年在獄中接受外界采訪時曾經談到:在目前環境下,我只可用10%的精力去處理生產經營者的問題,而90%的精力則要被迫去應付環境的壓力。 遺憾的是,牟其中的這句話,在本刊剛剛進行的調查中幾乎得到了證實,這至少說明,時至今日,仍然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家(當然不是所有),要拿出大量時間用于應付各種企業發展的“環境問題”。 我們的調查發現,中國企業家用在會議、社交、商務旅行方面的時間,占其全部工作時間的比例為84.8%,其中企業家每周花費在交際、應酬等純粹社交工作上的時間約為17.2小時,這還不包括大量與此性質類似的旅行及會議。 生存環境的復雜,是困擾企業家并可能導致其健康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 本刊在調查問卷中請接受調查的企業家用一句話描述自己目前的生存狀態(見調查附件P69),一些企業家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收到回復的問卷之后,我們曾經在編輯部里大聲讀出一些答卷,成天與企業家們打交道的編輯部同仁都嘆息不已。在此輯錄幾句: “雖然尚未成功,但我心上早已結滿了繭子。”——建業住宅集團(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胡葆森語; “處在亞健康狀態的企業戰士”——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蔣建寧; “天地間負重探索者”——河北保定依棉集團公司總經理汪利娟。 這些答語中所蘊涵的無奈,所蘊涵的激情,我們相信足以代表大多數中國企業家的心聲。 據美國職業壓力協會估計,壓力及其所導致的疾病——缺勤、體力衰竭、神經健康問題每年耗費美國企業界3000多億美元。目前我們國內尚無類似統計資料,但從本刊所做的問卷調查和跟蹤采訪的情況看來,中國企業家面臨的問題同樣不少,甚至更多! 改變的開始 “壓力是工作的一部分,”華爾街證券公司Lebenthal首席執行官亞歷山德拉·萊貝撒爾說。這家擁有75年歷史的家族管理公司在毗鄰的世貿大樓倒塌一個月后被MONY集團收購。“不管是幸運或是不幸,(壓力)是磨戀我們性格的必修課,”萊貝撒爾說。“但是有時你會想,我不再需要繼續磨練我的性格。我需要的是休假。” 我們也多么希望中國的企業家們也能夠理直氣壯地說:我很忙,很累,所以我需要休假!我們希望,文中所列舉的那些已經安息的靈魂,能夠警醒所有還在繼續奮斗的中國企業家,在不喪失斗志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自己的以及企業的健康。 因為,我們不愿意看到下一個“這樣的春天”。 本次調查采訪,我們欣慰地感覺到了一種變化的開始。這一次訪問,6位企業家中最忙的大概是劉曉光,但連他都很樂觀。看得出來,6個人大都在從容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節奏,我們看不出“焦慮”、“忙亂”、“壓抑”等等的失衡狀況。 在兩年前的那次《中國企業家》健康沙龍上,田溯寧談到健康,心有余悸,“假如瞎了,寬帶的革命事業只能由別人干了”!田說那次眼睛出問題使他對人生和事業有了新看法。據我們所知,近兩年來,不少企業家也像田這樣,從自己和別人的失衡中受到了觸動,開始尋找生意與生活的平衡。大家開始找適合自己的運動和放松方式,并且很有成效。 兩年前中國企業界看不起日本企業家,一位中國企業領袖的看法頗有代表性:他們年紀偏大,按部就班,在高爾夫上花了太多的時間。現在,也許該是中國的企業家告別“賭命”,學會“從容”的時候了。 “沒有我不行”嗎? 湯瑪士·華生是IBM公司的總裁,被診斷出罹患心臟病,有一次舊病復發,醫生建議必須馬上住院治療。“我怎么會有時間呢?”華生一聽說醫生建議要住院,立刻焦躁地回答:“IBM可不是一家小公司呀!我每天日理萬機,每天有多少事情等著我去裁決,沒有我的話……”。“我們出去走走吧!”這位名叫華爾許的醫生并沒有和他多說,親自開車邀他出去逛逛。不久,他們來到近郊的一處墓地。“你我總有一天要永遠躺在這兒。”醫生指著一個個的墳墓。“沒有了你,你目前的工作還是會有人接手來做。死后,公司仍然會照常運作,不會因此而關門大吉。”聽完這番話后,華生站在那兒沉默不語,豁然超脫。第二天,這位在美國商場上呼風喚雨的總裁就向IBM的董事會遞上辭呈,并住院接受治療,出院后,過著閑云野鶴的生活,而IBM也沒因此而一蹶不振,至今依然是蜚聲國際的大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