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醫衛人才流動遭遇體制三重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15日 08:36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本報實習生 邵一乙 上海醫學類院校須招收70%上海考生,醫生異地執業須變更執業醫師資格證的執業地點,早已司空見慣的異地專家門診其實并不合法 4年前,來自福建的李藝偉慎重地在自己的高考志愿書上填上了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對于這樣的生活狀態,李藝偉樂在其中,因為相對現在班里的上海同學,他的學習機會來得極其不易。他印象很深刻,為了當上醫生,高中三年他幾乎沒有娛樂,每天從早到晚除了溫書還是溫書,只有偶爾打打籃球作為調節。在福建,獨立建制的醫學高等院校僅福建醫科大學一所。反復研究了全國各地醫學院校的招生人數和自己的喜好后,他選定了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當時,它在福建的招生名額只有35個,全省的人爭30多個名額,競爭的殘酷是難以想象的,成績在學校排得上名根本算不上什么,在市里排上名也沒什么了不起,在省里排上了名才敢填上這所理想的大學。 相對于李藝偉的困難重重,上海臨近的蘇浙地區的學生入滬學醫同樣荊棘遍地。為了緩解這種矛盾,2月28日,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21世紀醫學國際論壇上,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長沈曉明建議,推進長三角醫學教育共同體(或者是長三角醫學教育策略聯盟)的建設,實現“學分互認、師資互聘、聯合辦學、共同攻關”,并且到長三角地區興辦獨立二級學院,建立長三角醫學院校畢業生自由流動機制。會上,“統籌規劃,資源共享,互補聯動,合作共贏”成為與會者的共識。但會后采訪中,沈曉明道出了現在長三角醫療資源無法盤活的種種無奈。 無奈之一: 市屬高校外地招生受限 沈曉明給筆者看了在上海市教委有關精神指導下制定的《二醫大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安排的初步意見》,數據顯示,二醫大今年秋季招生計劃本科生共有690個名額,其中上海市的名額有520個,也就是說分布在除上海以外全國其他地區的考生,只得到了二醫大不到25%的招考名額;細分專業的話,反差還要明顯,以7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為例,該校在上海有151個招生名額,但浙江只有3個計劃招生名額,江蘇也只有3個名額。 筆者曾致電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詢問緣由,但教委宣傳處的王處長卻稱,高校有很大的自主權,他們并沒有強制規定不許收外地學生,具體哪些省市招收多少人是高校自己定的。對這個問題,二醫大教務處的姜處長作了補充說明,二醫大作為上海的地方院校,必須考慮保證上海市的毛入學率,在上海的招生計劃要確保數量穩定,完成了這個額度后,可以視學校師資等情況到外地招。但招太多的話,就可能造成畢業生就業難。受這兩個因素的制約,通常就會出現70%的招生名額是上海的。 姜處長還介紹,這中間有個矛盾,教委想把學校辦好,學校當然也有這個愿望,但光靠師資、硬件等提升是不夠的,校方希望生源質量也提高,可是上海很多優秀的學生已經被復旦、交大這些名校分流掉一批了,還給上海學生留這么多招生名額,對生源質量是有影響的;但同時,市教委撥了錢支持這些市屬院校,如果不給上海學生留下足夠的名額,市里就無法完成80%的毛入學率。 姜處長介紹,學校其實是很愿意招收外省市學生的,尤其愿意招收來自浙江和江蘇的學生。近年來,上海的高校也在不斷努力,外地招生數從2002年開始逐年增加。他向筆者透露了一個具體數字:2000年,二醫大總的計劃招生數是630個,外省市的招生數只有30個,到2002年,這一數字達到了80個,2003年有114個,今年已經爭取到了170個。當然,擴招外地生的工作只能循序漸進,如果操之過急,招生計劃恐怕難被有關部門批準。 無奈之二: 醫院招聘是個檻 資格認證也受限 南匯中心醫院的王醫生向筆者透露,蘇浙滬畢業生要自由流動談何容易,他們的招聘受市人事局的限制,到哪些醫學高校招,有幾個招聘名額,都有嚴格的規定。今年,他們在南京醫科大學招了15個碩士研究生,其實,院方看了揚州醫學院的幾位也不錯,但醫院沒有到揚州醫學院招人的許可。 對于這個檻,曾經做過新華醫院院長的沈曉明稱,可能區級醫院受的限制比較多,新華醫院沒這個規定。但各個大的醫院除了上海市衛生局所屬的,基本都是各醫學院校的附屬醫院,醫院就會優先考慮總校的推薦生。當然,對于總校學生不是一味的照顧,對于學生,被推薦入學校的附屬醫院工作,就是留校的,在學校一定要各方面表現都很突出,而且經推薦后,醫院還會再看,再刪掉一點。 其次,醫生有執業資格認證的問題。資格認證,不是說上海的醫生到了蘇浙就不是醫生了,也不是說蘇浙的醫生到上海就不算醫生了。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是全國統考的,醫師資格考試成績合格,取得執業醫師資格。但同時,它有注冊制度,取得醫師資格的,可以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請注冊。經注冊后,才可以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按照注冊的執業地點、執業類別、執業范圍執業,從事相應的醫療、預防、保健業務。其中,執業地點不是以上海、江蘇或是浙江等行政區域劃分的,而是精確到某個具體醫院。在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中還明確指出:未經醫師注冊取得執業證書,不得從事醫師執業活動。 如果要換一家單位行醫,就需要變更執業醫師資格證的執業地點,變更完成,到新單位行醫,原來單位的行醫資格就沒了,不可以隨意流動。 無奈之三: 異地專家門診不合法 執業醫生資格證的執業地點細致到具體醫院,不要說蘇浙滬醫生在三省市之間實現自由流動,即使在上海市內流動也大不易。沈曉明透露,事實上,限于各家醫院的優勢不同,合作是大趨勢,小范圍的異地、異院會診,在上海每天起碼發生500起,這是按上海大大小小有500家醫療機構、每個醫院每天發生1起的保守估計得出的統計結果,當然,這還僅是技術交流;而有的小醫院開的專家門診,常年請大醫院的名醫或專家駐院,這種司空見慣的做法其實是不合法的。盡管這些情況上海市衛生局都知道,但他們似乎并不持反對態度。筆者在南匯區的光明中醫醫院看到,門診大廳掛出了20多位專家的名字,比如來自上海市六院的郭秀清教授、來自上海市一院的高會真教授、來自上海市腫瘤醫院的陳耀坤教授,在這塊專家門診一覽表上,清楚地標明了專家的名字、看病的科別、隸屬的單位以及過來看診的時間和地點。據大廳里的導醫講,專家門診很受當地居民的歡迎,被當作一項便民措施。但如果發生醫療糾紛呢?沈曉明說,行業內有不成文的規定,由邀請方負責,但具體都沒有制度上的保障,這對長三角實現醫療合作始終是個障礙。 關于極其普遍的專家門診是否合法問題,專打醫療官司的上?店柯蓭熓聞账闹煨闱俾蓭熣J為,首先要將異地會診和異地門診作區分:異地異院會診主要還是在技術交流層面,行業內一向有,也沒什么大問題,主要是碰到疑難雜癥,小醫院向大醫院尋求技術支持;但異地異院專家門診,醫生是換個醫院在看病,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的條文,確實不合法,并且一旦出事,患者總是弱勢群體。 朱律師對沒有法制保障的醫師流動覺得不樂觀,患者可能得不到保障,并講了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自江蘇鹽城的一個眼疾患者,信任上海的技術,到五官科醫院看病,專家說了,他周三和周五到大華醫院做專家門診,那邊的門診收費便宜,也是他本人看的,開刀的話,也是他本人經手,建議他們去大華醫院看,病人接受了專家的建議。結果出了醫療事故,導致小姑娘手術后傷口不愈合,甚至腐爛。這個官司拖了半年,小姑娘的眼病一直沒好,視力下降到0.4,不停流淚,還流膿,因為不愈合,反復縫針,眼部留下了非常明顯的疤痕。雖然案子還沒判下來,但從案情的情況看,朱律師預計,盡管病人對專家的建議意見很大,但他個人作為大華醫院邀請的專家,是沒有責任的;而五官科醫院也是不承擔責任的;大華醫院承擔的只會是輕微責任。如果當時小姑娘直接在五官科醫院看病,可能就不會產生這樣的結果了;或者對于異地專家門診用法律條文規范起來,小姑娘的利益比較能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