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移民是灘民脫貧的惟一出路,但日益嚴峻的土地狀況使得中國農民們可以自由地“逝將去女,適彼樂土”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本報記者鮑迪克
山東東明縣的農民麻廣田沒學過《碩鼠》這首詩,但詩中那句“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卻是他現在心情的最好寫照。
使麻廣田離開故土的當然不是什么“碩鼠”,而是滔滔的黃河水。
41歲的麻廣田就住在黃河邊,確切地說,是住在黃河大堤和主河槽之間灘區里(黃河下游兩岸大堤之間的寬度在4-20公里之間,而主河槽的寬度平時卻只有1公里左右)。目前黃河下游像麻廣田這樣的“灘民”已達180萬。
灘區的農田被稱為“押寶田”,由于黃河不定期的漫灘灌淤,灘地較堤內土地肥沃,然而一旦發生洪水漫灘,每年多收的那三五斗的“彩頭”就一把輸光了。麻廣田這幾年的“手氣”不佳,據他回憶,東明灘區在上世紀90年代末連續三年漫灘,家里積蓄因此全“泡湯”了。
今年這一把輸得更大。9月的洪水使得秋季基本上絕收,而在秋天收獲的棉花是他一家最主要的經濟作物,棉花款是每年的提留款和兒子學費的主要來源;由于大水到11月中旬才退,因此冬季作物(主要是冬小麥)已無法種植,只有等著種春小麥,但春小麥卻是這一帶收成最差的作物。因此,這次洪水將至少影響灘區兩個季度的生產,而以往的水災一般只影響一季。
由于最近一茬的收成也得等到明年秋天,麻廣田一家如今只能靠吃玉米餅度日。上面給每人救濟了十幾斤面粉,他們把面粉拿到集市上全部換成了玉米粉(自認為對農事還略知一二的記者當時奇怪地問:玉米粉和面粉價格差不多啊?麻廣田說:玉米粉比較粗,在胃里可以呆更長的時間)。
灘區的人均土地越來越少。麻廣田家的土地靠近大堤,1998年每次洪水過后,因為加寬大堤,他家人均土地從1.5畝降到了1.1畝,而這次洪水過后,肯定減少得更多,因為專家說大堤外的防浪林不夠寬。
不過土地減少對他家的收入影響并不大,因為現在種地根本就不掙錢。如果家里沒有人在外打工,基本上不會有積蓄。麻廣田在1999年去了北京,為密云的一家私人建筑公司干了大半年,卻因為被老板拖欠3000元工錢而黯然回鄉。
“朝不保夕”的灘區內當然也無法發展工業,整體移民便成為了灘民脫貧的惟一出路,但中國農民們可以自由地“逝將去女,適彼樂土”狀況早已一去不復返了。在有關部門的規劃中,黃河三角洲曾經是黃河灘民們最可能,或許也是惟一可能的“樂土”,但最后卻成為了三峽移民的安置點。
麻廣田只好再次扛起了打工的行囊,他這次去的是青島,他說這樣至少可以使兒子能繼續讀書,能夠有機會離開灘區。而且這一次是地方政府組織的成建制的勞務輸出,而且他和老鄉們都已經聽說了總理為民工們追討工錢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