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婷婷們來說,2003,只是改變命運的一個起點
本報記者田予冬
京醬肉絲和雪碧是五歲半的小女孩婷婷的最愛。通常是,她一邊大口大口地喝著雪碧,一邊等待父母給她遞上用豆腐皮卷好的肉絲。有這兩樣,她就會對飯桌上其他飯菜的興趣
大減。
婷婷的父母是從河南南陽來北京打工的農民,來北京已經6年,目前以收售舊家具為生,已小有規模,兩年前在一個農貿市場里有了自己賣舊家具的固定攤位,今年年初他們又在北京舊車市場花兩萬多元買了一輛舊的“松花江”小貨車,“比過去蹬著三輪車到處收家具強多了”。
婷婷出生三個月后就來到了北京。回到河南老家,人們會說“這孩子會說北京話,是一個北京孩子”。婷婷現在穿著學校統一的校服,出門時則和其他北京的孩子一樣,用時髦的棉衣包裹得嚴嚴實實,暴露她疏于管教的,是布滿污漬的校服前胸和雖然剪得很短,但依然黑乎乎的手指甲。
婷婷現在她家附近的一個當地小學上“學前班”,每學期報名費50元,然后每月是62元,這筆費用包括每月的早餐費32元及30元的學費。對于這些費用,婷婷的媽媽認為還能接受,因為“有時運氣好,一天就能掙2000元”。
但婷婷學習的事還是很讓父母傷腦筋。婷婷以前沒上過多久幼兒園,她小時候每天自由地在父母收來的舊家具間鉆來鉆去,或者在市場里和她一樣的小孩子玩耍。
“現在什么也不會,我就老打她,但打也沒用,還是不會,弄得現在她對書本都有點害怕了。”婷婷的媽媽對記者說。婷婷的父母都是在農村上過初中就輟學了的農民,對于孩子的教育并沒有太多的研究和認識,事實上也沒有人去指點他們該如何去教育孩子。
“前一陣有一個英語班,一學期470元,每周上一次課,沒報,因為我們沒上過幼兒園,什么也不會,就算了。”婷婷媽媽說。
婷婷其實只是隨同父母一起外出打工的眾多兒童中的一員,在中國,像婷婷這樣的孩子目前至少有700萬,而具體到北京,去年官方統計的數字是10多萬。
北京市2002年年初出臺了《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管理條例》,使“流動兒童在京求學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流動兒童和所有城鄉孩子一樣,享受國家義務教育法賦予的權利。”
事實上,在這項政策出臺之前,北京一些地方并沒有充分認識到對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重要性,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吳青以“北京市人大代表”的身份經過努力,才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并最終頒布了這項法規,她的努力也得到當時北京主管教育的副市長林文漪的感謝。
在農民工子女教育方面,有“平民總理”之稱的溫家寶,今年曾有一件極具象征意義的活動:2003年9月9日上午9時,他走進了北京一所農民工子弟學校,并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幾個大字。
“當孩子們大聲讀出這句話時,溫家寶笑了。”
婷婷并沒有在總理視察過的那所學校就讀,但婷婷還是幸運的,畢竟她還在上學。而一些和婷婷一樣年齡的、同樣的打工人家的子女,在學業上還是一片荒蕪,也許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因為沒有機會。但他們的命運將在2003年發生改變。
9月30日,教育部、中央編辦、公安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勞動保障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其中規定:農民工子女上學以流入地公辦中小學為主;農民工子女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要達到當地水平;農民工子女上學收費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農民工子女轉學返學禁收任何費用;設立民辦“民工學校”條件酌情放寬,等等。
當然,如一些媒體所說,“要讓地方各級部門真正貫徹執行,單單發一個《意見》顯然未夠,藥力還應加大,更要讓其有法可依。”對于婷婷們來說,2003,只是改變命運的一個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