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立場和讀者需求之間建立起多條暢通的橋梁,《財經時報》在新的一年將殫精竭慮別無選擇
楊大明
無論影響還是被影響,2003年的財經報紙被更加繁復多樣的聲音所包圍;無論面對公
眾的發言、聆聽或者反駁,記者們越來越發現他們的新聞源正來勢洶洶,幾乎難以招架。貼有各種職業標簽的新聞發掘和評判,與報紙的市場化探索匯為一川,奔騰而下。
但是,一個兼容并蓄的輿論平臺決不意味著魚龍混雜;換句話說,聲名遠播的各個領域的發言者,既有與他們所接近、所信賴的新聞媒體的交流互動,也因為他們自身的地位、學識、權力和影響力,成為更廣大的群體的感召者和代言人。由于媒體們夢寐以求的新聞價值,他們的言談舉止被格外關注、追逐,與這個時代的脈動進行比較;于是,他們成為今天的所謂“意見領袖”。
在《財經時報》2003年的視野中,他們是這樣的人。
——他們洞察民生。高尚全在人民代表大會開幕之前借助媒體“力主民本經濟”,并由此發出“改革不是進行得差不多了,而是到了最關鍵的時期”的警告,這與十六大通過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行動綱領實際上一脈相承。
我們還注意到了吳敬鏈。他在SARS肆虐期間與蔣彥永醫生的對話,為什么引起海內外如此高度關注?因為他們的正義直言對于千百萬中國人來說是一種福祉,對于民聲與民生在新的世紀的彰顯,是一次意義深遠的提升。
——他們影響國計。“國計”與“民生”在市民百姓的口中經常被連為一體,但2003年中國輿論對于前者的關注度已經比以往大大擴展。例如,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正以較為突出的位置提上議事日程;中央與地方的分權成為改革中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地方那些給企業成長制造障礙、給經濟環境帶來損害的“職能”必須大大減少,于此,杜鋼建是這一年比較活躍也屢有重要觀點見諸報端的發言者。
“黨風廉政建設”、“執政能力”、“權力監督制度”等字眼,這一年在新聞媒體的曝光率格外高。陸天明以一位作家的創作經歷,令一樁“貪官落馬”的重要新聞風聞天下,至少從一個側面表明,“拒腐防變”的意義于黨于國于民都不可小覷。
——他們解釋資訊。一張“新聞紙”的生命力自然建立在豐富、可信的新聞之上,財經報紙的價值尤其如此。我們這一年推出的吳曉靈(征信體系建設中的民營信用公司問題)、戴根有(商業銀行票據市場火并現象)、夏斌(貨幣供應量和貸款增速是否過快)、李揚(中國經濟“適度通脹”問題)、闞凱力(移 動通信資費混亂狀況)、劉俊海(證券民事侵權司法解釋)等,即在努力實踐“專業的問題請專家來談”這樣一個編輯原則。
最終,報紙的影響力不是一句空話、套話,更不應是記者、編輯僅依附于個人想象之旅的自說自話。這首先取決于編輯部對于輿論民意的敏感,尤其要在新聞立場和讀者需求之間建立起多條暢通的橋梁。對此,《財經時報》在新的一年將殫精竭慮別無選擇。
(作者為《財經時報》總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