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鈕文新
吳敬璉籍貫江蘇南京。1930年生人。
中國民間俗言認為,像“73”、“84”這樣的年齡,對于人生來說都是意義非常的,一般不敢“輕舉妄動”,但吳敬璉正是在這樣的時候作出抉擇:將自己經濟改革的研究進一
步向法治領域拓展。
吳敬璉50多歲開始學英文,其執著與堅韌已是令人欽佩;而今天轉向經濟法研究,則更多地體現了一種使命感、責任感。吳一直倡導建設法治的市場經濟,反對權貴資本主義。但他也發現了一個問題:立法的人大都不懂經濟,搞經濟的很多人不懂法理。這是中國的現實。于是,他和中國著名的法學家江平聯手,開始了對中國改革中的經濟立法問題的研究。
吳敬璉近年來一直強調發展民營經濟的問題,認為中國潛在的GDP增長的能力非常大,如果通過制度變革把民營經濟拉動起來,中國經濟的增長率遠不止7%——但前提是制度變革,這是拉動民間投資的關鍵。實際上,2002年,中國民營經濟在總體經濟中的份額已經超過國有經濟,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動力。
也正是基于這一點,吳敬璉成為《財經時報》2003年3月“兩會”報道中的重點人物。他從解釋中國經濟為什么會出現“預測不準”現象入手,指出“近年來推動中國經濟向好發展的諸種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改革為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活力,尤其是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
吳敬璉的經濟研究除了追求嚴謹,便是盡可能的通俗,尤其注重對于歷史的研究,把一件事發展的歷史脈絡理清楚,由此對很多問題及未來發展提出敏銳的判斷。這是時下國內很多經濟學家的“軟肋”。
2003年春天,一次《財經時報》做了一篇創業板問題的報道,正好與當天股市下跌出現巧合。市場上有人罵,記者專門采訪了吳敬璉。近幾年,有關他支持設立創業板的論述時常見諸報端。面對種種對創業板的質疑,吳敬璉再度重申了“支持創業板盡早設立”的立場。接著他強調:“不要光采訪我,要把市場上的聲音匯總一下,把同意的和反對的聲音都發表出來,讓人們全面認識這個問題。”
在他的啟發下,《財經時報》做了“贊同反對交鋒兩會內外設立創業板再成焦點”一組報道,其中集納了吳敬璉、厲以寧、董輔、蕭灼基、成思危、林毅夫等多名經濟學家不同的觀點和分析,一時間,有關創業板的討論達到“白熱化”。
吳敬璉在2003年成為世人矚目的對象,還有一個歷史性的印記。
6月,正是中國抗擊SARS疫情的斗爭進行到關鍵性時刻,他與另一位新聞人物——向公眾直言疫情真相的醫生蔣彥永之間有一次對話。兩位老人以一己之力推動了疫情信息的公開和政府施政方式的進步。這篇報道刊登在6月7日出版的《財經時報》第一版。
□簡歷
吳敬璉1930年生于南京市。1954年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
1986-1987年,國務院經濟改革方案辦公室副主任;1984-1989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干事;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1990年,英國牛津大學圣安東尼學院評議會委員;2001-2002年,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經濟社會體制比較》雜志主編,《比較》雜志主編,《中國改革》雜志名譽總編輯。
主要研究領域:理論經濟學、比較制度分析、中國經濟改革的理論與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