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小彩
2003年盛夏的7月末,在北京召開的“社會信用體系座談會”十分引人注目,其間,大家的目光集中到吳曉靈身上。
進入2003年以來,有關中國的信用體系建設的緊迫性已越來越突出,房貸、車貸以及
很多金融創(chuàng)新都遇到了信用問題“瓶頸”。保險公司甚至因為缺乏信用體系的支持,無法把握汽車保險的風險,集體撤離了汽車保險市場。
另一方面,信用體系建設又好像走進一條“死胡同”——很多部門和地方政府都在試圖按照自己的設想搞自己的試點,幾乎形成“諸侯割據(jù)”局面。其中,央行已建成的信貸登記系統(tǒng),擁有信用市場所需信息的90%,而銀行又是信用產(chǎn)品的最大用戶,因此,國內(nèi)的民間信用公司非常擔心由央行牽頭成立公司,最終壟斷信用市場。
在這種有些困惑甚至壓抑的背景下,座談會召開了。
民營信用公司紛紛“反對政府過度干預市場”,言辭之直截了當令在場者震驚;他們對政府部門近年來“不斷聽取市場意見”的態(tài)度也表示認可,但直言“巨大的經(jīng)營壓力讓我們10年透不過氣來”;有的直指由于政府的“壟斷基因”,“越位直接參與組建信用公司”。
吳曉靈是央行副行長,也是研究員,一派學者的儒雅謙和,此時稱其“一言九鼎”并不過分。她從學術角度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認為信用市場現(xiàn)狀的確是“信息壟斷,條塊分割”。針對很多批評聲音,她強調(diào):“人民銀行建立信貸登記系統(tǒng)并不意味著要壟斷,而是希望在此基礎上由第三方建立信貸征信系統(tǒng),希望建立獨立于人民銀行的第三方的股份化的公司。我們手上的信息只是數(shù)據(jù)源!
她的講話讓民營信用公司比較明確地了解了央行的動向。采訪這次會議的本報記者張小彩追問吳曉靈:“是否會建立類似銀聯(lián)的股份制信用公司?”吳回答:“現(xiàn)在不知道,還在研究探討!钡埠敛换乇茔y行信貸征信建設的重要地位,認為這是信用體系建設的重點。
2003年8月2日,《財經(jīng)時報》刊出了吳曉靈的署名文章,標題是“通過立法實現(xiàn)信用信息資源共享”,記者關于這次會議的報道一并刊出。
如在這次會上的印象一樣,在很多人眼中,很少覺得吳曉靈是一位官員。在很多改革話題的研討會上,她經(jīng)常發(fā)表重要觀點。吳曉靈還出版過關于中國金融改革的專著。
在當今國務院的29個組成部門中,有14位正副女部長。吳曉靈身在其中。吳在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任前,做過央行金融研究局局長;人民銀行成立幾大地區(qū)行后,到上海分行做行長;她還做過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局長。從閱歷看,對中國金融改革的研究以及國際金融規(guī)范運行的機制,包括資本市場運行的問題都非常熟悉。
2003年春節(jié)后,記者在香山舉行的一次金融研討會上見到吳曉靈,聊起關于金融監(jiān)管的手段問題,談到她到上海后首創(chuàng)的貸款監(jiān)控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得到央行首肯,現(xiàn)已擴展到全國,其表面是一個技術環(huán)節(jié),實際上對金融監(jiān)管、制定貨幣政策都有重要意義。
周小川上任央行行長后,吳曉靈的工作做出調(diào)整,從主管研究到現(xiàn)在主管貨幣政策。不少專家評價,今年中國貨幣政策的制定對于經(jīng)濟的調(diào)控更加市場化、規(guī)范化,政策意圖更加清晰,這是金融發(fā)展歷史上沒有過的。
□簡歷
吳曉靈1984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1985年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應用理論研究室副主任;1988年任《金融時報》社副總編輯;1991年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體制改革司副司長;1994年任中國人民銀行政策研究室主任;1995年任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1998年4月,任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1998年11月,任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行長;2000年2月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2000年6月,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兼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2001年4月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