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10月份舉行的曼谷APEC會議上,一家來自中國的民營企業——內蒙古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唯一受邀的食品企業代表出席了會議。董事長兼總裁牛根生也成為第一個參加APEC會議的中國民營企業家。
內蒙古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牛根生:“我當時想一個賣牛奶的,做雪糕的怎么能去參加APEC會議呢?”
如果說參加APEC在國際上展現了蒙牛的形象,那么“非典”捐款則展示了蒙牛的國內形象。在“非典”期間,蒙牛累計捐款捐奶1200萬元,成為國內第一家捐款抗擊“非典”的企業。
牛根生:“我們做市場做產品,同時也得做社會的公益事業。”
2003年10月,隨著“神州五號”載人航天飛船的發射成功,蒙牛不失時機地樹立了自己“航天員專用奶”的形象,市場分額也隨之大幅提升。
牛根生:“我們感覺到對航天事業的支持,也會給我們帶來更廣闊的市場前景。”
無論是登上APEC的講壇,還是第一筆“非典”捐款,以及借“神五”發射之機開拓市場,使蒙牛進入人們視野的是它的成長奇跡。在短短的4年時間里,牛根生帶領蒙牛從創業時的全國同行業排名1116位,到2002年的第4位,創造了中國企業史無前例的1947.31%的成長速度。
牛根生:“我們感覺到是厚積薄發的緣故。”
今年47歲的牛根生已經與“牛”打了25年的交道。養過5年牛,從一名刷瓶小工開始,一直到乳品行業的高級管理者,牛根生對牛的感情是任何人都無法比擬的。1999年,牛根生開始創辦自己的企業蒙牛集團。雖是個新企業,但牛根生用的卻是乳品行業里的行家里手。
牛根生:“我們從事這個工作十年以上的將近一千人。”
創業初期,牛根生采取了“先建市場后建工廠”的策略,先把有限的資金用于市場推廣,然后采用“虛擬聯合”的方式,包租其他企業的生產線,把蒙牛的品牌打出去,同時加緊建設自己的工廠。從1999年下半年開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線相繼建成投產。特別是2002年竣工的三期工程,成為目前世界上放置生產線數量最多、處理鮮奶能力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單體車間。而蒙牛的銷售收入也連年攀升,1999年是4365萬元,2000年2.9億元,2001年是8.5億元,2002年實現銷售收入21億元,一舉進入中國乳業4強。今年截止到11月份,已經實現銷售收入46億元,預計全年將突破50億元。
在蒙牛公司總部的展覽室里,有一幅關于獅子和羚羊的故事的圖畫,蒙牛的每一個員工幾乎都會講這個故事。
牛根生:“要想逃避死亡的追逐,它必須在賽跑中獲勝。因為梢一松懈便會成為他人的戰利品,絕無重賽的機會。”
牛根生喜歡哲學,在企業管理上更多的是理性。蒙牛的高速增長,在牛根生的眼里,得益于嚴格的管理制度。對于企業的發展,牛根生要的是每進一步時,實實在在的利潤,對與企業的擴張,他都要把每一個環節的投入產出帳,算的明明白白。其中,牛根生最看中的是產品的質量。
牛根生:“產品等于人品,如果你產品沒作好,那說明你人品有問題,為什么你對消費者不負責任。”
在蒙牛大到總裁,小到清潔工人,每個人都有著明確的責任,每件事情、每個物品都有明確的責任人。正是這種于國際接軌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規避了蒙牛高速成長過程中所帶來的風險。
“百年蒙牛,強乳興農”是牛根生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4年多來,蒙牛在內蒙古地區扶持和發展養牛戶約20萬個,增加奶牛近30萬頭,創造的間接就業崗位達數十萬個,產業鏈條輻射百萬農牧民,成為西部大開發以來中國最大的“造飯碗”企業。
牛根生:“一家一戶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一家一戶兩頭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戶三頭五頭牛,三年五年蓋個二層樓。這欣慰的感覺非常非常得不能平靜,覺得好象再累再苦也值。”
在蒙牛集團的墻上,還有這樣一幅標語,城里多喝一杯奶,農村致富一家人。不過,目前我們國家人均乳品年消費量還只有8公斤,不到世界人均年消費量的十分之一。對此,牛根生說,現在蒙牛的主要任務不是奪取市場份額,而是建設乳品市場,做大行業蛋糕。他總結的一句話是,不一定要喝蒙牛奶,但是要讓全民都喝奶。
(《經濟半小時》記者李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