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失業博士月領兩千”招致五大民間批判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2月10日 15:38 千龍新聞網 | ||
[千龍網記者之間12月9日報道]日前,在廣東東莞市青年企業家座談會上,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黎桂康在會上回答有關青年企業家普遍關注的人才引進問題時透露,東莞將重點引進確需人才,博士在東莞失業時每月可領取2000元。 黎桂康表示,目前東莞的進一步發展的確需要高素質人才,所以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一定會加強。來東莞工作的博士、碩士生可以不交城市增容費,其配偶、子女甚至配偶 市長的發言從表面上看,意在為當地吸引人才。但博士生失業,每月可領取2000元的說法,引來了人們的批評:“有違公平合理的原則”、“唯學歷是論”、“保護無能的書呆子”、“不具可操作性”、“亂花納稅人的錢”……在當前就業形勢緊張的情況下,一些地方博士失業、上百名博士爭搶2000元月薪崗位的新聞不斷的時候,東莞市的這一做法是否真的能吸引大批人才呢? “這是對人才的政策歧視” 就讀北京某高校的一位碩士明確表示:“就業再難也不會選擇東莞,因為那里的做法存在政策歧視,傷害我們這些本科生與研究生。” 有人研究過美國《華爾街日報》上的部分招聘廣告,結果發現,只有2%要求碩士,4%要求學士,其余竟沒有學歷要求。這與國內企業在招聘啟事中動輒提出“碩士”、“博士”的要求,形成鮮明對比。 記者的很多采訪對象因此表示,衡量人才的標準顯然不能單純看學歷,博士所受教育程度高,待遇相應高也是合情合理的,但關鍵問題是,從公平合理的角度考慮,博士能享受每月2000元的“失業救濟”,那么,本科生、碩士生是否也應該享受相應的待遇呢? 一項政策的出臺,必須有相關的配套政策。否則,博士是引來了,可碩士、學士的積極性卻遭到了打擊和傷害。畢竟,一個地區的發展不可能僅僅依靠幾個或者一群博士就能實現的,其后果顯然違背了吸引人才的初衷。 這位碩士對千龍網記者說,市場經濟社會講究優化資源配置,人才資源也必須充分體現“優化配置”的要求,對人才實行“優績優酬”機制應由用人單位說了算。如果連失了業、什么都不干的博士都可以由政府撥款養活,對其他兢兢業業工作的人來講顯然有失公平。 “這是在鼓勵懶惰和無能” 有人提出:“讀完博士連自己都養不活,還好意思領‘低保’?憑什么就要給他們多啊,其實這種無能的人應該一分錢都沒有。” 近來,社會上流行著一種說法:“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本科生。”這一說法顯然很片面,但也說明了一些問題,高學歷的人才很可能在實際工作中顯示不出優勢。用友軟件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告訴千龍網記者,他們曾經同時招聘了一些博士、碩士、本科、專科生,結果,在試用階段卻發現這些碩士生和博士生的能力反而沒有本科生和專科生的能力強,幾個高學歷的人最終都被公司淘汰了。 有學歷未必有能力,失業的博士個人身上顯然是存在毛病的。有人提出:如果一個博士無才無德,或者出于懶惰,或者來這里掛個名,然后到別處謀發展,空領“低保”,政府難道也把這樣的博士養起來? 現實生活中有文憑沒水平的很多,有才無德的人也大有人在,對人才的界定以文憑為尺度,為標準,不僅有失公允,還可能造成一些人不思進取,養尊處優,熬年頭,混日子,有了“最低保障”,很容易助長一些人的懶惰思想,不利于“獎勤罰懶”機制的建立。不少人如是說。 “這是唯學歷是論的低劣作秀” 一位退休干部非常氣憤地對千龍網記者說:這純粹是人才高消費,用以撐面子,把人才當花瓶。不管是否是真的千里馬,只要給馬掛上博士的招牌,就可以牽著在人前人后炫耀,哪怕他什么都不干。失業博士也能拿2000元,不就是光吃草料不干活的“千里馬”嗎? 把吸引人才當幌子、當政績、當臉面,是當前存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中的不良現象。許多行業、崗位招聘高學歷人才,不是為了事業發展,而只是為了炫耀,“本科生掃地”、“研究生賣貨”、“博士生打雜”的新聞不斷見諸報端。“我這里有多少碩士生,多少博士生”成為了很多地方和企業的招牌。晉升、職稱、加薪、福利待遇……都往往不以業績考慮,只認學歷。 “博士失業每月可領取2000元,把唯學歷是論的作秀發揮到了極點,憑什么一個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的人要白拿高報酬?”這位退休干部說,“有了高學歷就可以不勞而獲的觀念,正在深入人心,人們都在為高學歷而奮爭,而踏踏實實為社會做貢獻的人卻無法獲得相應的回報。這不僅造成了人才的浪費,更敗壞了風氣,阻礙了社會正常的發展。” “這是無病呻吟多此一舉” 博士失業每月可領取2000元,引起了各界的強烈反感,那些可在這一政策中獲益的博士們是如何看待這一政策的呢? 千龍網記者采訪中發現,大多數博士對此不屑一顧,他們認為,盡管就業形勢嚴峻,但現在根本沒到博士失業的程度。一個人讀書讀了二十多年,從小學一直讀到博士,最后卻找不到工作,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某科研企業副總喻順祥博士對千龍網記者說:在我國,碩士、博士教育在當前乃至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都將屬于“精英教育”而不是“普及教育”,能夠接受這種教育的仍然是極少數的一部分人。高校、科研機構、高科技企業等許多崗位只有博士才能勝任,在其他領域,受過高等教育的博士也顯然更具競爭力。 目前,尊重人才已經蔚然成風,很多地區為招賢納士,不惜開出了優厚條件。承諾高薪、高福利、高官等,喻博士認為,博士的就業空間、就業形勢遠比其他人更廣闊,東莞的做法是多此一舉的,甚至可以說是對博士能力的懷疑和不尊重。 “這是對納稅人利益的侵害” 與其他地區高薪、高官的承諾相比,東莞引進博士的政策遭非議,顯然是在其提出的博士失業也可領取2000元這一點上。 有人提出:“博士如果失業的話,靠2000元過日子,那也太悲哀了。如果改成‘來這工作,政府補貼2000’,意見恐怕就少了。”但立刻有人反駁道:“法律依據何在?肯定不是市長掏腰包。官員難道就能信口開河,隨便浪費納稅人的錢?” 東莞到底缺多少博士人才,缺什么專業的博士人才,政府應該深入細致地調查,然后有針對地引進,而這種“唯博士是論”的態度,很可能導致引來了大批博士,卻沒有能力容納,最終導致“博士失業政府買單”的狀況。 市長公開承諾,必然要考慮如何兌現。有網友調侃到:“混個文憑到東莞混日子。”如果大批博士在東莞失業,政府的財政預算中有沒有這么一筆款項,市政府是否有兌現承諾的能力和條件。政策的出臺實施不能不考慮可能出現的問題和難題。 更有人指出,即使政府能拿出這筆錢來,但財政支出的每一筆費用,都是屬于納稅人的,拿納稅人的錢,去養眾多發揮不出作用的“人才”既無意義,更是對納稅人的侵害。 “營造環境比引進人才更為重要” “失業博士月領兩千”作為東莞一項引進人才的舉措遭到了種種非議和質疑。在引進人才的問題上,有人指出,政策的出臺必須充分考慮到其配套性、可比性、可行性和適用性。只有將政策或承諾落到實處,人才的各項權益才能真正得到保護。北師大的王得勝教授接受千龍網記者采訪時指出:政府部門營造人才產生和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比單純引進人才更為重要。 王教授舉例說,某市近年來大批引進博士,每年資助額都超過百萬元,但卻有15%的受資助博士不辭而別,而當地高校每年畢業的博士生留在該市的只有1%。很多博士認為,一個地區、一個單位,如果沒有一個完整務實的發展計劃,沒有為人才創造施展才華的空間,即使給予了較好的待遇,也很難留住人才,更提不上發揮人才的作用了。 盲目追求高學歷人才,而不是考慮真正發揮人才的作用,導致的結果是,有能力沒能力的人都去追求高學歷,制造出更多更學歷低水平的“人才”。 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是讓既有文憑又有水平的人才,和只有較低文憑但確有能力者都能夠有發揮才干的機會,并幫助他們取得成功。同時通過市場機制,不斷識別和淘汰庸才。而不是政府去規定以學歷等級來劃定人才標準和人才的待遇。“很顯然,擁有人才與切實發揮人才的作用不是一回事。”王教授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