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大王”陳德源
三十七歲,生意全盤失敗,債務纏身,精神崩潰。
三十九歲,痛定思痛,發表專欄文章,反思失敗,重塑人生。
四十二歲,再出江湖,重振雄風,建起北半球最大的私人林業公司。
他,就是本期節目的主角——嘉漢林業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行政總裁陳德源。
1952年,陳德源出生在香港的一個平民區,貧寒的家境并沒有影響陳德源生性中的樂觀情緒,反而讓他學會了在困境中尋找生活的樂趣。
陳德源:我還記得在我家有一個露臺,露臺對面有一個大山。我總是喜歡站在露臺上看這個山,看到這個山我就很開心,好像就是整個天地都很遼闊。
1978年,陳德源從香港浸會學院社會學系畢業,先后在香港政府和私立中學任職,為了向朋友證明自己不僅僅是一個書生,1980年陳德源投身商界,任珍寶海鮮坊的公司秘書,相當于公司的首席行政主任,工作四年,陳德源的工資漲了十倍,而與此相比,學到的經商之道更是他終身受益的無價之寶。
陳德源:海鮮坊董事長是澳門“賭王”何鴻燊先生,總經理是香港“鉆石大王”鄭裕彤。我跟這兩位先生學習的東西很多了。從何鴻燊身上懂得什么呢?懂得如何跟人家打交道,如何去游說別人,如何讓人家贊同你的意見,特別是總是有很多不同方面的人,有不同的意見,不同的利害關系,如何去平衡?如何去周旋?這個跟他學了很多,如何讓人家相信你。要讓人家相信你,講得多好聽沒有用,關鍵就是你是不是一個講江湖道義的人。你不講江湖道義,可以欺騙人家一次,兩次就不成了。以后你的路就越走越窄,何鴻燊說人的一生應該是越往前走,年紀越大,路要越寬。
1984年,陳德源自立門戶,開設了一家項目融資顧問公司,游說國外投資者參與內地的建設項目。在當時,“融資”這個詞還是個新鮮事物。陳德源的第一筆生意是為興建深圳富臨酒店融資3900萬美金,14個月后首戰告捷。這不僅使陳德源在融資圈里得到了認可,也幫他挖到了在內地創業的第一桶金—20萬美金的顧問費,這是一筆在當時看來相當豐厚的收入。
陳德源:我找了十一家銀行,牽頭的是英國的伯克萊銀行。關鍵是把這個伯克萊銀行攻破,只要把這個牽頭的英國銀行把它抓過來,其它銀行就追隨而來了,這個牽頭羊很關鍵。我了解到了,伯克萊銀行那時候有四個董事在香港,只有一個是真正期望在中國做生意,但是還沒有生意做出來。我就跟這個英國的銀行家,也是會計師結識。但是他是英國上流社會出來的,說一口很漂亮的英語。幸好我的英語還不錯,所以我就把他盯住,把他變成我的好朋友,帶他一同到中國帶他一同到深圳去看、去談,作為他的翻譯也好,作為他的顧問也好,總之呢,我利用自己的能力,我對中國的認識,我對深圳的了解,去讓他信任我。信任我之后呢,他就幫我的忙,如何去把這個融資的計劃弄出來,讓其它銀行參加,所以關鍵呢是這一點,是一抓抓“頭”。
從此陳德源的融資生意做得越來越得心應手,公司經營規模急劇膨脹。陳德源:成功是失敗的一個伏筆吧,成功了,覺得自己很厲害了,當時我是三十二歲,覺得自己出來了,成功了。最主要還是因為跟很多外國的公司打交道,銀行也好,酒店公司也好,覺得自己能夠縱橫不同的國家之間,我能夠縱橫,厲害。厲害了就自以為自己了不起了,不起了還有一個麻煩,就是說你還以為能夠想得到的東西就能夠辦得到,那就麻煩了。
就在陳德源自認為事業處于巔峰狀態的時候,公司在內部經營管理開始跟不上發展的步伐,一場危機悄然降臨。
陳德源:大概是1989年左右,投資者不來了,資金不來了,我就變成了拿著空袋子,就沒有項目可做。自己的資金都放進去了,一下子垮下來,全軍覆沒。好像什么呢?我原來站在一個平臺上面,突然之間這個平臺不見了,我在驚恐當中往下跌,但是四面是一片黑暗,什么東西都看不到,我往下跌。要抓,抓不了東西。要喊,喊不出聲。好像是在做噩夢一樣,總之我是動不了。我還記得那個時候三十多歲,三十七歲。就喜歡什么東西呢?扶著拐杖,跑到公園。一有太陽,就跑到公園,坐在這個公園里曬太陽,好像一個老人家一樣。到現在喜歡陽光這個習慣沒有改,我現在看到陽光我就開心。記者:懷疑過自己嗎?不但是懷疑,是懊惱、后悔,什么東西都有。第一年根本上就是不能思想,不能夠跟人家交流,看書看不下,主要是聽音樂,還有就是曬太陽。
然而,在女兒們的記憶里,生意失敗的這幾年,父親雖然生活上很艱苦,但和她們在一起的時候總是給她們帶來很多的快樂。陳穎欣:我記得那時候他像一個首領帶著我們玩,反正是很好玩,冒險的成分很多。他帶著我們在公園里放飛機、玩手槍。那么有一次,學那個特種部隊,往前沖、沖、沖。陳德源:就是剛剛看完一部電影,是美國的特種部隊的戲。看了以后很興奮,我們又去吃飯,從家到吃飯的地方,我們自己定用多少時間到那個地方。我們就分開跑,好像是特種部隊的軍人出去,怎么去跑到這個地方。
1993年,痛定思痛之后的陳德源開始在香港財經《信報》上發表專欄文章,筆名管仲連。管仲是春秋時代輔助齊桓公企圖一統天下的名相,套用早期從商的經驗作為治理國家的理念,幫助齊桓公成為當時的五霸之主;魯仲連是戰國時期齊國人,擅長游說,化解矛盾沖突。陳德源將這兩個人的名字合在一起,作為自己的筆名,正是希望自己能充分汲取二人的思想精髓。陳德源:成功過,失敗過。現在重新反思,重整自己的人生去寫,我興趣很大。因為這就給我機會,讓我把這個反思跟寫文章連到一起。
在開始寫專欄文章的時候,陳德源主要是反省自己的失敗原因,希望能給從商的人一些借鑒。
陳德源:我們一般講,作為一個總經理,基本上是兩個概念。一個是經營,一個是管理。我應該是一個經營者。要作為一個經營者,又同時作為一個管理者,第一個可能性是公司不大,小公司,你可以一個人去當兩個職務。公司擴大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有另外一個管理的班子去把管理的東西弄好。假如在1989年我勉勉強強地過去了,可能我現在失敗得還要厲害,所以基本上我應該是要感恩的,就是這個失敗是來得合適。
后來,陳德源的文章涉及面越來越廣,古今中外無所不談,文章的風格也更加感性、風趣。
陳德源:這一切好像就是一撞之下,把我里面的生命力迸發出來。所以我不敢說我的文章寫得好不好,但是有一個很肯定的,我的文章完全沒有燒焦的味道。一般來講,失敗了,重新起來了,寫文章也好,做人也好,面容也好,可能有一些燒焦的味道。但是我是完全沒有,我現在51歲了,我看我現在這個模樣跟我10年前相比,現在看起來還比從前年輕容光煥發一些。
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來。1993年,陳德源決定再次到內地尋找創業機會,這一次他選擇了種植速生豐產林。
陳德源:林是最基礎的東西,很基礎,很簡單,可以看到樹長出來,如何利用樹變成不同的木材。所以這個理念用現在這個角度講是可持續發展,用中國《易經》來講叫生生不息,也是如何去利用天時、善用土地,就能夠可以把資源源源不斷地弄出來了。
當時內地的林場是由國家管理,種樹并不是一件賺錢的事情。陳德源的這個決定在當時讓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趙偉茂:我覺得像我們這個行業,他們從1994年就在中國種樹,今天當然我們都知道嘉漢公司是第一家,那個時候我們這個行業里的人可能都認為,都是傻瓜才會去做這件事情的。
1993年底,陳德源重返內地,開始與廣東省河源市林業局協商。承包當地的荒山,用來種植桉樹。桉樹是一種五年就能成材,并產生經濟效益的樹種。找準了項目,但陳德源手上并沒有錢來投資。這時候,陳德源開始發揮做融資顧問時擅長的游說本領。
陳德源:關鍵就是要找出一個模式出來,這個模式是讓人家看到,這個是賺錢的東西。
1995年,陳德源的機會來了。在一個朋友的資金支持下,陳德源在加拿大二板市場買殼上市,隨后轉戰主板,并成功地游說美國和加拿大的機構投資者,發行新股集資500萬美元。
陳德源:林業有什么好處呢?我跟你講幾個。第一,林,你不砍它,每年都長。我是種速生豐產林,桉樹和楊樹。每一年增長,大概是12%到13%。而且這個資產不貶值。廠房會貶值、機器會貶值、房地產價值往上也有,往下也有,但是林這個東西只會往上爬。第二個,樹砍下來就是木頭,就是原料,不可能沒有原料,一定有貨賣。第三,最關鍵就是沒有訂單就不砍樹,沒有人去跟我買,不砍樹。不砍樹,這個資產增加。要向我買了,我就砍樹,一砍樹變成木頭,我就賣了,就沒有什么積壓存貨這個問題了。所以這三個東西加起來,這些老外認為這是好東西,現金流也好,銷售也好,資產價值增值都是好東西,他們看到中國這個市場木頭需求這么大,這個缺口這么大,中國又正在發展,越來越厲害了,木頭需求越來越大,中國現在用木的人均量跟美國比較是美國的二十分之一,中國在發展,對木頭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了,所以這個市場一定在。
從1996年在河源市種植第一棵桉樹到現在,嘉漢林業公司在廣東、廣西、江西、江蘇等省的營林面積工達到二十萬公頃。由此,嘉漢成為了國內林業面積最大的私人林業公司。2002年,陳德源種植的第一批桉樹進入砍伐期,這些木材直接進入了嘉漢公司自己的木材加工廠,加工成刨花板推向市場。
陳德源:我這個林是五年一個周期,不是什么一百年的東西。五年一個周期,開頭的五年是辛苦一點,去投資,但是我就每一年種一點,那么到了第六年我開始砍第一年種的,第七年砍第二年種的,但是我今年砍完了,明年再種,它是可持續了,每一年我都有木頭賣,我不賣的時候呢,這個樹在長,所以我的資產很漂亮。
2003年年初,世界銀行、荷蘭銀行、德國銀行更多家國際金融機構紛紛將目光投向嘉漢林業,陳德源獲得了5000萬美元的貸款。陳德源:現在我的資產增值了大概是兩個多億美元。
不過,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么別人種樹掙不了錢,而陳德源卻能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通過種樹從一無所有發展到擁有資產數億。
趙偉茂:過去我們種樹呢,沒有把它市場化,或者沒有把后續的可持續的動力注入進去。這個可持續的動力就是要把從種樹到最后采伐、到加工利用、到最后會有更多的利潤或者更多的資金回報回來以后再繼續種樹,沒有把這個圈畫圓。
有人說: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朋友。而陳德源說,有了永恒的朋友,才會有永恒的利益。談到朋友,陳德源說得最多的就是感恩。如果沒有這一群朋友,他就不可能東山再起,嘉漢林業就不能堅持到贏利的這一天。陳德源: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來了。我們的股價上市的時候六毛錢,一九九七年三塊九毛,一九九八年一元錢,那個時候這些老外凡是亞洲的東西就拋。一塊錢之后沒辦法再集資了,我實際上還要擴大我的林業,還要再拿資金,我找什么東西呢?剛剛有一個好朋友,他六十歲了,退下來了,退而不休。他就創立了一個三個億美元的投資基金。當時我是朋友,很熟悉。他的這個基金還沒有完成,他跑來找我說:陳德源,無論如何,我要放錢進你的公司,我無論如何,我要投資,我看好。所以很快,一個月不到的時間,他的基金一創立就放錢進來。他是一九九八年的年底創立基金,一九九九年年初就放進來這兩千萬美元,他的這個基金是用可換股債券的方法放進來,現在他換股了,賺錢了。
那么到底陳德源有什么樣的魅力,讓這么多的朋友一直在他身邊支持他,幫助他呢?駱炯:從我本人來說,他有兩方面我值得說。一個他選的這個行業,這個是要相當有勇氣的,包括有眼光、遠見的人,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他本身個人的素質,他的文化的修養,他是我們生意人,包括我在內,認為不太可能具有這樣天賦的全才的人。在我眼里來說,全才的人不多,人總是有缺陷的,但是我至少不能說陳德源先生是百分之一百的全才,這個可能極端了,但我可以說他是有百分之九十全才的人。
陳德源從十二歲開始習武,盡管后來生意非常忙,他都沒有放棄每天練武的習慣。陳德源說很幸運自己當年愛上了武術。生意失敗的那幾年,他的身體垮了,膝關節永久性磨損,正是堅持武術才讓他扔掉了雙拐,重新站立了起來。陳德源:假如把我讀這么多書全加起來,還夠不上我從練武里面悟得的東西,構成了我的核心價值、核心的理念,我的武道觀就是我的人生觀。記者:你的武道觀是什么?我的看法很簡單,什么是武術呢?是這個球,球里面有氣,這個球就不成球了,所以練武一樣,里面有這個氣,這個氣就是我的生命力。沒有這個生命力,這個球就沒有了,這是第一個。第二,這個球無論怎么動,都能平衡。無論怎么動它,它不會失去重心。這個球,你打它,它一轉,就把你的力量卸掉了,不跟你硬頂,這個球還在所以能夠轉動自如。第三個呢,就是球受壓,它可能是扁平一點,壓力過去了,能夠反彈過來。從練武來講,你過來壓我,我先退再上,剛剛就能夠把人家的空間抓住了。從人生來講也是一樣,壓力來了,我就實在沒辦法了,壓縮一點再伸展過來。好像這個樹,風吹,這個樹就彎,風過后,反彈過來。最后,很關鍵的球是圓的,所以還是往前滾進,所以它不是停在一個地方,還是往前進。練武也是一樣,人家一過來,你可能是轉動也好,怎么也好,不是說我轉動是避開,在轉動當中就前進了,已經是在跟人家貼近。練武最關鍵的是在打斗當中盡快能夠接近對方,這是關鍵。
風雨過后,陳德源感覺自己的前方一片明朗,雖然今年已經五十一歲了,但他的可持續發展事業才剛剛開始,他的人生意義也才剛剛體現出來。陳德源:我沒有為自己定下界限什么時候退休。我的想法就是可以干的事情總是可以干下去的,所以我沒有想過多少歲退休,退下來干什么東西。因為我感覺就是我現在干這個東西干得很開心,這是我的生活。從目前的生意里面,我感覺到生命力了。可以干就干,到我不能干的時候就不能干了,好事情總是有人來干的。(《財智人物》編導陸娟)
本節目將于10月27日晚20:30在北京電視臺財經頻道BTV-5《財智人物》欄目中播出,敬請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