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仰:環保提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7月30日 10:34 《當代經理人》 | ||||
當企業因工業廢物無處擱置而焦頭爛額的時候, 當政府為解決環保難題而資金匱乏的時候, 當老百姓為爭取健康環境而奔走呼告的時候, 張維仰——一位民營企業家, 精明地窺到工業廢棄物中的商機, 從一位個體經營者到上市公司的老總, 農民出身的他如何鍛造環保領域民營環保企業? 本刊獨家專訪國內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民營環保企業 ——東江環保 東江環保在深圳基地的辦公樓還沒有裝修完,董事長張維仰就迫不及待地搬了進去。 他不能等。 國內環保產業被認為是一個極富增長潛力的朝陽產業,但還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龍頭企業。張維仰已經在這個行業耕耘十多年,“我們在企業規模上有壓力!庇谑,融資、上市,干脆利落地解決了資金問題。 張維仰外表謙和,為人低調,但這也難掩他的雄心勃勃。 自2000年開始,東江環保以核心業務為中心,加速向相關環保業務擴展,提供環保咨詢、環保工程建設等綜合環保服務。同時,東江環保將其業務范圍由珠江三角洲擴展到長江三角洲、西部地區。投資界權威人士評價,東江環保此舉致力于成為跨地域的綜合環保服務提供商,有利于其樹立行業領導地位。 變廢為寶覓商機 從工廠出來的廢物,在別人眼里一文不值,而且還是無法處置的包袱,張維仰卻當作寶貝。他發現了其中的利用價值。 “進入環保產業很偶然,”可一旦進入,張維仰就再也沒有離開過。 尋覓商機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環保對于很多人都很陌生。深圳當時以制造業居多,很多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工業廢物,卻找不到妥善的處置方式。 張維仰,廣東河源人,1985年到深圳。 1987年,位于蛇口的一家外資企業找到深圳市城管部門,提出每噸垃圾出500港幣的高價,請求幫忙處置其公司產生的工業垃圾。城管部門拉回來二三噸廢物,卻也不知如何處理。一位工作人員拿到實驗室化驗發現,這些拉回來的廢物中銅的含量很高,如果經過技術手段加以綜合處理,便可以制成廣泛應用于工業和農業的化工原料硫酸銅。這件事當時誰也沒有留意,卻被同在該部門工作的張維仰記在心里。 長期在環保部門工作,張維仰發現,環保建設多為政府投資,企業丟棄的廢物,政府主要做無害化處理,其中大量有用物質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如果生產過程控制得好,就不會產生那么多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钡珜ζ髽I而言,控制廢物排放也許比生產投入的成本還要大,同時企業從經濟效益出發,不可能自己投入建設處理裝置。另外,環境保護與企業主業不符,企業不可能投資研究環保問題。 因此,從社會分工強化的角度,需要專業化的企業為這些生產企業提供環保服務,對他們產生的廢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并將其轉化為可以再次用于生產、生活的有用資源。 這里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但當時人們觀念上有很大誤區。 對企業而言,廢物處理的獲利空間有限。廢紙皮、廢銅鐵雖容易運輸、容易儲置,但門檻低,利潤薄,競爭強,只能做成小買賣,難成大氣候,因此當時在深圳的這個行當里多為夫妻店、二人店的小作坊。而工業廢物種類繁多,成分復雜,多為有毒有害的危險廢物,處理起來技術難度大,資金投入多,回報周期長。而且,環保產業屬于公共管理范疇,以社會服務為職能,盈利空間小,因此鮮有民營企業涉足。 對政府而言,民營企業以利潤為導向,難免做出唯利是圖的事情。工業廢物在收集、運輸、儲置、提取等各個環節,管理稍有疏忽,就可能發生泄漏,危害環境,政府又不可能時刻監管企業。如果企業只把有用成分提取出來,而將有害的廢水排放,就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政府寧愿投入巨資建立國有環保企業,也不會輕易將資質發放給民營企業。 張維仰卻有不同看法。正是大家不在意,市場機會才更大。 經過考察,張維仰把目標放在深圳寶安。主要考慮到廢物源比較分散,大多企業一天可能只產生一噸廢水,而寶安的生產企業眾多,容易集中工業廢物進行規;幚。而且這里的土地資源豐富,便于建立處置基地。 他找到當時的寶安區環保局,表達了自己想針對企業工業廢物進行處理的想法。這樣既能減少環境污染、減輕政府壓力,又能為生產廠商提供處置場地、減輕負擔,同時環境治理者又能獲利,政府不用投資一分錢,就能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因此,這個“多贏”方案很快得到了寶安區環保局的支持。 從此,張維仰在這條路上堅定地走下去。之后,深圳出現過“炒股風”、“炒地風”,他都沒有動搖。 許多人感嘆張維仰的精明,別人都不看好的領域,他卻做得有聲有色。因為不用政府投資,還為社會辦了實事、好事,政府對企業發展大力支持。不但張維仰個人被評為“深圳市環保產業界杰出的民營企業家”,政府還每年撥款給企業用于科研開發。 經過多年資金、技術和人才的積累,1999年9月,張維仰以500萬元注冊資本成立了東江環保技術有限公司,即今天東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并正式將公司的主營方向定為工業廢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的再利用。 贏在技術 作為一家民營的環保企業,競爭力從何而來?張維仰把技術放在首位。專家分析,此舉保證了企業在競爭中的主動地位。其通過對廢棄物的分析、利用,不斷將其開發價值加以延伸,技術的日新月異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從而保證企業的利潤空間和生存安全。 東江環保公司從開始建立起,便通過采取理化、生化等方面的技術,在降低、消減廢物對環境破壞作用的同時,生產出大量有用的資源化產品。以常見的含銅廢物為例,東江深圳基地2002年共處理含銅廢物約3萬多噸,從中就能回收產出銅鹽產品1萬余噸,僅此一項其一年產值就超過5,000萬元。 東江環保還加緊了包括對重金屬污泥、廢渣等工業危險廢物,廢有機溶劑等有機廢物,餐飲廢渣等生活廢物,稻殼、廢渣等農業廢物以及醫療垃圾等資源的利用開發與研究,不斷增強廢物處理能力 同時,張維仰吸納了各種不同的技術人才。公司目前共有員工200余人,。而在研發部門的就有30余人,包括1名教授、3名副教授、1名博士、8名碩士及4名高級工程師,還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幾年來,東江環保培養了自己的研發隊伍,建設了兩個產品研發中心,形成了對現有廢棄物處理技術進行集成和創新的平臺。 東江環保十分重視對外的技術合作與交流,聘請了國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作為高級技術顧問,并與法國農科院、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大學和中南大學等高校一道,共同實施技術產業化和人才培養的合作。 2001年3月,東江環保與北京師范大學環境科學研究院就“環境科學與技術的研究開發”達成合作; 2001年7月,與法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環境生物研究中心合作研究生物治污技術。2001年10月及2002年1月,與中南大學就“銅淤泥中回收銅的技術研究”以及“砷堿渣處理技術工業化試驗及開發”達成合作; 2002年3月,與天津大學就“過濾分離技術及操作條件的研究”課題進行合作。2000年和2001年,東江環保發起并主辦了兩屆“城市及工業污水脫磷脫氮國際研討會”,邀請了法國、中國大陸及香港等地科研院所的眾多知名專家和學者參加。2001年7月,法國農業科學院的埃爾維厄院長親率團隊來到東江,正式建立中法環境生物科技研究實驗室,由此東江在對外合作技術上進入一個全新層次。 東江環保上市速成 2003年4月8日,在“中國風險投資論壇”上,東江環保董事長張維仰就資本運營做完演講,下來以后圍者甚眾。許多人好奇:“你們為什么那么快就能上市?” 也難怪,1999年9月,東江環保剛剛成立股份公司,2001年11月引入風險投資,2002年4月開始上市的籌備工作,2003年1月就在香港創業板成功上市。從時間看,東江環保的上市可謂動作神速。 看看東江環保的資產規模、銷售總量也不是高不可及。那些困于資金瓶頸的各類企業原以為上市只是大資產、大企業的事情,突然發現上市離自己原來并不遙遠。 張維仰把經驗簡而言之:“一是目的明確,二是誠信為本,三是互相包容! 引資 90年代后期,我國政府對環保的重視力度加大,對企業監管力度加強。以前有的企業偷偷摸摸把廢物倒掉,隨著政府的干預加強,企業偷排的機會成本越來越大,于是更多的企業把廢物交給東江環保這樣擁有政府頒發的資質的廢物治理專家。上游原料來源多,張維仰的企業業務發展很快。 但發展的危機同時顯露。 企業每天面對的工業廢物種類繁多,工藝復雜,要不斷研究廢物的原料構成、工藝流程,拿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加以資源化利用。同時,政府對企業監管嚴格,廢物必須達標排放,無害化處理也對技術提出很高要求。企業要不斷更新工藝、設備,投入大量科研技術人員,開發新的技術領域,就要不斷投入資金。停留在原來的管理層次,經營風險無疑將增大。 競爭對手的壓力更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政府推動、社會重視吸引大批企業紛紛搶灘環保產業。諸如首鋼集團、西北軸承這樣的大型企業更是攜巨資一試深淺。 “任何產業的發展將來都是優勝劣汰,如果企業不強大,遲早會被吃掉。”張維仰決定尋找在管理、資金、資源等方面能夠給企業以支持的戰略合作伙伴。此前,張維仰也有所顧慮。 風險投資商一旦進入企業,雙方自然要經過一段時間磨合。如果風險投資商僅僅玩一下資本游戲,不能給企業帶來幫助,相反企業多了幾個“婆婆”指手劃腳,引入風險投資只會產生負面效果。“如果雙方合作不好,就會對企業經營產生影響,企業效益降低不算,合作破裂,企業重新回過頭去,這又增加了企業的發展成本。” “但一個人可能多賺三年五年的錢,三年、五年過去,企業不能站在行業的前端,就很難長久賺錢!睎|江環保這時候不是“要不要找風險投資商”,而是“找什么樣的風險投資商”。 2001年,新經濟泡沫破裂,風險投資市場極度蕭條,東江環保一出現在資本市場就顯得格外醒目,其獨特的商業模式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立即受到風險投資商的追捧。環保產業前景看好有目共睹,據悉,深圳市政府“十五”期間計劃投資200億元,全力建設生態城市。東江環保從企業收集工業廢物,經過處理后,將資源化利用生產出來的產品出售獲取收入,這種商業模式已經成熟。因其技術領先發展,其產品平均出產率在2000年、2001年分別達到24.3、35.7,而毛利潤也保持較快增長。能投資這樣的企業,對以投資來獲利的風險資商而言,是極佳的選擇。 因此,找上門來的風險投資商極多,而張維仰選擇投資商也有自己的標準!板X不是最主要的,關鍵是能夠幫助企業發展。” 最終張維仰確定了三家國內知名的投資公司:上海聯創投資有限公司、中國風險投資有限公司、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服務有限公司。巧的是,這三家投資商選擇東江環保,也聲稱并不把獲利放在第一位。 三家投資商分處于北京、上海、深圳,這是中國三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也是東江環保業務發展的重點地區。三家投資商具有不同的背景和資源。外界分析,此種組合對東江環保業務發展大有好處。 深圳高新投是完全政府背景,承擔著對中小企業貸款提供擔保、融資等服務任務,在香港有相當豐富的網絡,這為今后東江環保的上市作好鋪墊。 上海聯創地處上海,其國資背景使其對環保產業情有獨鐘。公司完全聘用專業人士經營管理,以“海歸”人員居多,思想活躍。他們不是投資一家企業就要控制這家企業,而確實幫助企業發展壯大,在企業發展壯大同時,得到應有的回報。中國風險投資,股東背景以民營企業為主,大多為民建企業家協會成員,其積極扶持國內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股東以制造業居多,可以為東江帶來更多業務機會。 2001年11月三家風險投資公司正式注入資金,總共占24股份,投資金額共1200萬元人民幣。 “合作非常開心,想像不到會有那么順!睆埦S仰說。 東江環保由張維仰一手創立,要改造為公眾公司,管理需要提升。三家風險投資商不指責,而是幫助企業尋求規范。 “投資商投資了很多企業,每天接觸的企業也很多。”上海聯創不僅投資東江環保一家企業,他們投資的企業中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案例中有很多經驗、教訓可供借鑒。這些對東江環保大有裨益。 “上海聯創中的‘海歸派’居多,但他們并沒有要求我們照搬國外的管理系統,而是尊重中國企業的實際! 不僅在管理方面,其它方面投資商也是大力協助東江環保的發展。 在信息收集上,他們將國內國際環保產業發展新資訊、技術上的最新突破,最前端的新設施,提供給東江環保,以作發展決策之用。東江環保更加便捷地得到各地環保發展的信息。 在業務開拓上,投資商們更是不遺余力。在上海聯創的幫助下,2001年11月,東江環保成功進入上海浦東市場,與清華博士組建新禹有限責任公司,涉足環保工程建設和開發領域。 通過中國風險投資,東江環保在四川爭取到了一家最大的資源化產品客戶。 在“2003中國風險投資論壇”上,張維仰說:“風險資金進入之前公司總資產為3300萬元,凈資產為2800萬元,兩年后的今天,公司總資產1億2千萬! 上市風險投資商需要退出的路徑,上市成為東江環保必然的選擇。上市以后,東江環保將獲得更便捷的融資渠道,這對民營企業是一個不錯的誘惑。 2002年4月,東江環保正式開始為上市做準備;7月,公司由技術公司改制為股份公司;9月,向中國證監會提出上市申請;11月證監會回復無異議函,同時香港聯交所正式受理上市申請;2003年1月聆訊開始。這期間得到了深圳市政府及環保、工商、經貿、體改辦等多個有關部門的支持。2002年7月上旬,東江環保提出改制申請,一個星期就拿到了批文。 2003年1月28日,東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創業板掛牌上市,以每股0.338港幣的價格發售了1.779億H股,并在首日交易中收報0.42元,高出招股價18,令張維仰懸著的一顆心終于落地。 東江環保上市之前,爆出歐亞農業的丑聞,令香港投資人對大陸民營企業投資熱情大打折扣。而東江環保的市盈率偏高,不能不讓人捏一把汗。張維仰雖忐忑,信心仍在,各地的推介會反應熱烈,最終獲得了十倍的超額認購,其中也不乏一些國際大基金、大機構。 他們看好東江環保有諸多因素,主要看重東江環保從事的環保產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而張維仰在這一領域又有十多年經驗,企業成長性好,利潤空間也較大。同時三家投資商在業內有較高知名度,他們在投資過程中經過了審慎調查,既然他們投資了,就證明這個項目的風險不大。 結果果然喜人。上市以后東江環保的股票一直平穩,沒有像很多創業板股票很快跌破發行價。上市成功后,外界總結東江環保創了幾個第一:上市速度最快,輔導期時間最短,2003年創業板上市第一家,第一家民營環保H股。 回想上市的過程,張維仰坦言對公司、對自己都是一次極大的挑戰!敖洑v這樣全過程的人還是少數。企業不管規模大小,上市過程一樣,經過這種鍛煉對企業、對我本人都是寶貴的財富。” 上市以后,東江環保沒有買車,也沒有買樓,上市籌集的資金,主要用于建設處理基地和促進研發技術發展。 東江環保已在深圳、上海、惠州、成都等地建設基地,張維仰將一部分資金用于這些基地的建設和完善滿足當地對工業廢物處置方面的需求。 張維仰希望東江環保擁有自己的技術壁壘。而環保技術是一種綜合技術,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等技術,要保持技術優勢,一方面是技術的組合更加合理;另一方面,技術能否跟上廢物市場的變化這很重要。東江環保有許多技術崗位由一線人員擔任,這些人員每天接觸不同的廢物,了解技術的發展趨向,并對廢物市場變化作出反應。 “自成立以來,東江環保的處置設備、生產工藝一直在改!痹趯毎驳暮~廢物處理基地已經改造了三次,上市以后,張維仰準備再來一次大的改造,這一次將是全面的升級換代。 不斷投入的過程中,作為上市公司,東江環保對資金的監控比原來更加嚴格。以前是張維仰一人說了算,現在,每一筆投資前,公司都會算一筆賬,投入多少成本,多長時間能夠賺回來。如果技術不改時有2 0的利潤,而改了以后有40利潤,公司才會考慮上項目!吧鲜辛耍X多了,我反而更精打細算,也學會利用集體的智慧去決策!睆埦S仰如是說。 上市以后,東江環保不但要同時遵守內地及香港方面的有關法律法規,還要接受來自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聯交所的雙重監管,企業的管理和運營更加透明和規范。“規范最大的作用是規避風險。”張維仰深有體會。按照規定,東江環保每季度、每半年都要做業績報告,“陽光管理”提升了企業的管理質素和核心競爭力。 對話:誠實是幸福的關鍵 風險投資商與企業的結合,“婚姻”失敗的多,成功的少。張維仰與投資商相處甚歡,其中秘訣何在? CM:現在投資市場有一個矛盾,許多人想引入風險投資卻引不進來,而很多風險投資商想投資卻投不進去。你們在吸引風險投資時,是如何做的呢? 張:其實很簡單,你是什么樣就告訴投資商真實的情況,你的強項是什么,你的缺點是什么。有的企業為了吸引投資商,隱瞞企業的真實情況,這么做就為雙方合作埋下了隱患。企業與風險投資商的合作,就像一對男女戀愛、結婚、開花結果一樣,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欺騙。大家第一次見面印象都很好,雙方的缺點、矛盾沒有暴露,真正結婚了,共同生活沒幾天就要說再見,這時候說“再見”對于企業才是真正的傷筋動骨。不僅是資金的撤出,更可怕的是投資商對企業的徹底失望。這會對企業形象造成負面影響,投資商對外說,這家企業的誠信有問題,別的投資商也不會再投資。更可怕的是投資商轉而投資同類企業,幫助他們成為你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那時企業的危機就更大了。 CM:許多企業引入風險投資時,雙方會在股份、價格方面爭論很長時間,你如何與風險投資商在這方面達成一致? 張維仰:企業引入風險投資前,首先要想一想你的出發點是什么。是要做一番事業,追求一種成就感,還要僅僅想賺錢呢?如果純粹想多賺錢,根本不用引入風險投資商。企業的出發點決定了他的融資方式,是想找幾個幫手做大事業,還是想多找些錢花花呢?如果是想花花錢,就會在價格上糾纏不休,你出200萬,他出1000萬,可能誰出的價錢高股份就給誰。但這樣引入的風險投資常常只是玩一下資本運作,并不關心企業發展。如果真的希望風險投資商幫助你來發展,關心的就不是價格的問題,而是發展的問題,大家的需求一致,理念一致,其它方面就很容易達成共識。 CM:雙方出發點的不同常常是合作破裂的導火索,企業和投資人的利益取向有很大不同,那么如何避免由此產生的分歧呢? >張:有分歧很正常,可以通過溝通來解決,溝通本身也是相互妥協的過程。大家互讓一步,分歧很容易解決。 大股東要對小股東負責。小股東的股份不多,他不可能參與企業的日常事務管理,如果企業到年底虧空,你把企業都給他也沒用。有的企業引入風險投資后,上一年盈利還很好,而風險投資一進來,兩年就全部虧損完了。雖然大多數企業不會這么做,但的確有個別企業借引資來圈錢。風險投資商今年進來,明年退出,企業同樣受到很大傷害。 投融資雙方要通過管理透明建立一種信任。我就希望風險投資商多過來了解企業的發展,也支持企業的工作。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借助外力規范企業管理非常必要。公司內部員工也很歡迎,通過外力推動我們在管理上臺階。以前企業決策一個說了算,現在是集中大家的意見,發揮集體的智慧解決問題。 CM:眾所周知,風險投資商非?粗袆摌I者的個人素質,風險投資商看重你的是什么? 張:我們這個企業,在聯創的項目評審委員會并不容易過。他們指出我們沒有申請專利,沒有IT行業的洋博士,不夠高科技等等。但聯創總裁馮濤說這個企業有專業精神。 十多年來,我一直在這個行業里鉆研,中間也有很多誘惑。1993、1994年那幾年,炒地皮很熱,到農村圈一塊地,交上定金,明天就是百萬富翁了,我沒有去;股票炒得最瘋狂的時候,我一張表都沒填。做企業不能分心,賺錢太容易,令人浮躁。心態做壞了就不愿在實業上發展。后來證明很多人一時成為風云人物,也是曇花一現。反過來還是做實業的人,基礎牢,抗風險能力強。 2001年,聯創在杭州開了一個投資企業研討會,把聯創想投資的、已投資的企業召集起來相互交流。我一看,那一幫人都是博士、博士后,有留洋的,有名校畢業的,我當時很自卑。馮濤反過來鼓勵我,李嘉成企業做得那么大,讀書也不多,很多成功企業不是靠讀書做起來。不是說讀書沒用,關鍵是你對這個行業是不是專業的、專注的。 上市以后我們面對更多誘惑,但我們還是專心于環保領域。 CM:風險投資商給了你哪些幫助? 張:他們非常支持我的工作。雖然他們占的股份并不是很大,特別是上市以后,各家的股份都稀釋得很薄了,但他們真正是把企業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去做。像我們公司的很多重大決策,他們都會提供意見。我們缺什么樣的人才,他們幫我們去找。而聯創專門派了一個投資總監負責東江項目,這非常難得。他們不是表面說兩句幫助支持的話,而是實質性的支持。我特別感激他們。 CM:你們引入的幾家風險投資的背景各不相同,在一起不會有沖突嗎? 張:這幾家風險投資的背景雖然不同,有全政府的,有海歸的,也有民營企業為主的,但他們都能從企業實際出發。像聯創的馮濤是一位洋博士,我們原以為他是張口、畢口的洋文,沒想到他對中國的文化背景了解很深,能夠理解中國國情。合作雙方站在相同的利益角度,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就不會有沖突。 CM:上市以后,你們有什么打算? 張:雖然上市了,但這只是另一個起點。和其它上市公司相比,我們的企業規模很小,實力不是很強。我們想默默地做些事情。 在國內,民營環保企業上市我們是第一家。環保產業正是發展的大好時機,我們在規模擴展上有壓力,也有動力,不會因為上市有什么驕傲。 今年爆發的SARS危機使人們的環保意識空前高漲,對于環保企業是非常利好的消息。我們想把工作做實了,把利潤、管理、發展的工作做好,回報股民更好的業績。 張維仰的關鍵詞 一些耳熟能詳的詞語,被張維仰多次提起,他的話語樸實,卻讓人細細品味。 責任 “東江環保的企業文化里有四個負責:對環境負責,對客戶負責,對股東負責,對員工負責。” “環保產業需要政府推動,和政府的交流顯得尤為重要,要得到政府信任,責任心是第一位的。政府不可能時刻監控企業,但企業要對環境負責,對社會負責。” “股東投入資金,就應該得到回報,我們用股東的每一分錢都要認真考慮! “企業解決了員工的就業問題,而員工跟企業干了那么久,如果企業發展不好,有的員工可能會因為自身硬件不足,比如文憑不具備等等,找不到工作。既然大家一起做大事業,就要為大家的前途負責! 信用 “賺錢生存是企業的事情,政府的職能是保護環境。如果企業能夠保證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政府就會把項目給你做。政府要考核你的資質,看你是否具備這個能力,更重要的是考察你的信用度。政府不可能天天蹲在企業,那么創業者的為人如何就很關鍵,政府認同了你的人品,認為這個人還老實,不會玩花招,才會把環保業務交給你去做! “政府對企業不了解時,對企業監督管理很多。等到企業規范以后,政府覺得值得信賴,反過來政府還會慢慢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力度。” “人與人交往不能失信于人。民營企業失去政府的信任,在環保這一行很難做下去。上市后,聯交所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很嚴格。股民監督的壓力比政府還大,企業100次違規里被逮住一次,被政府處罰,讓股民知道了,失去股民的信任,上市公司就很危險。因此,企業上市,大了強了以后,政府更放心。我們迅速上市,也是考慮到產業特殊性,更多取信于政府! 規范 “上市在企業的規范方面上了很好的一課! “上市時,聯交所對財務管理透明度提出很多要求。原來簡直想像不到,要求企業將每一個環節規范化。比如我們租用土地、廚房,包括自己的物業,都要有正式的合同證明。開始我們還有抵觸情緒,后來發現規范的最大好處是規避風險。” “現在我們投資任何一個項目,聯交所都要監管,他們強調程序,要經過項目調研,對市場前景做出預測,負債情況作出說明,對技術先進性做出評估,經過很多論證,要拿出詳細的可行性報告,才能決定是否投資! “以前我們根本不會去做這些工作,我認為這個項目好,就投資了,需要多少錢,一句話的問題。我認為那些論證都是浪費時間,我覺得好就是好,F在我學會了怎么充分利用集體力量、團隊智慧做好事情,大家的意見對決策有借鑒作用。 “風險投資商不斷告訴我規范對企業的好處是什么,實際上規范是企業規避風險的手段,否則企業就是碰運氣,可能很成功,也可能失敗。通過規范管理,前期調查工作越具體,對問題了解更深,判斷才會準確,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也會增強。 包容 “企業和投資商的利益取向不同,產生分歧很正常,分歧可以通過矛盾來解決,談判的過程就是一個互相妥協的過程! “原則問題不讓步,非原則問題就需要相互包容。這種相互包容在創業企業和風險投資相互結合的初期非常重要! 東江環保大事記 深圳市東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9月16日,創始人張維仰; 2001年11月,三家國內著名投資公司:上海聯創、中國風險投資、深圳高新投成為公司的股東。 2002年1月被評為廣東省環保骨干企業; 2002年5月被認定為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 2002年7月經深圳市人民政府批準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 2002年11月被國家經貿委確定為全國首批四十家"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重大示范工程"單位之一; 2003年1月被評為深圳市2002年百家優強中小企業; 2003年1月29日,公司成功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創業板上市,發行H股1.779億股,募集資金4600萬港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