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林:與數(shù)字電視不解之緣打造一顆中國“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7月24日 09:59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 王義偉 中國人制造了全球最大量的VCD機、DVD機,卻因為沒有核心技術,沒有自己的芯片處處受制于人;數(shù)字高清電視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它同樣需要核心技術、需要芯片的支撐,不同的是,這一領域的核心技術已經不是外國人獨霸 一項始于20世紀末的雄心勃勃的計劃正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它的目的是要通過數(shù)字技術讓觀眾看到電視發(fā)明以來最美麗的、最清晰的、如同身臨其境一般的圖像。 如此完美的圖像當然需要現(xiàn)代高科技技術的支撐,“芯”的概念悄然登場。提到芯片,中國人并不陌生,由于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沒有中國“芯”,中國的企業(yè)雖然造出了全世界最大量的VCD機、DVD機,卻在技術上處處受制于人。無獨有偶的是,新的數(shù)字高清晰度電視也需要植入高科技芯片,而截至目前為止,國內主要數(shù)字高清電視廠商所采用的芯片,依然由外國公司提供。 問題由此產生,我們能不能避免重蹈VCD、DVD的覆轍? 現(xiàn)在,這個問題已經有了肯定的回答。交出答卷的人名字叫梁林。 作為從美國硅谷回國創(chuàng)業(yè)的科學家,梁林及所帶領的團隊已經率先推出了第一顆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編號為W SC1115的電視視頻處理芯片,該芯片的品質可以與全球最先進的電視芯片一決高下。這是第一次,中國人在數(shù)字高清電視的核心技術方面,走到了最前沿。 這顆芯片得來不易。 和電視結下不解之緣 1945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的梁林,1968年從當時還在北京的中國科技大學畢業(yè)后到天津工作。1971年,梁林從天津調到成都無線電一廠。在工廠里,梁林從事的是電視機整機和相關部件的設計制造工作,從這一年開始,梁林與電視結下了不解之緣。 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電視還是黑白的,尚屬奢侈品。成都無線電一廠的電視機開發(fā)生產工作,在全國范圍內也是領風氣之先。作為一名受過高等專業(yè)教育的大學生,梁林很自然地擔當了重要的角色,參與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等一系列電視機關鍵部件的研發(fā)工作。第一臺成都牌電視機制造出來后,被當做重要的科研成果,送到中南海,受到中央領導的嘉獎。 一晃六七年過去了,梁林有了兒子。他不但從一名大學生成長為工廠里最重要的技術骨干,也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中成為頂梁柱。文化大革命也在1976年戛然而止。 “文革”后高考的恢復,改變了無數(shù)中國人的命運,因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歷史大事之一。梁林當然不會放棄這一機會,他參加了“文革”后第一屆研究生招考,在有3000多人報考的競爭中,梁林脫穎而出,順利考進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攻讀空間技術專業(yè)。1978年,梁林負笈北上,重新回到北京開始第二次求學生涯。 這一次,命運同他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雖然每一門課程都非常優(yōu)秀,但是,梁林卻不得不中途退出,重返成都。因為家里出了大事。1979年冬天,梁林的大兒子得了病毒性腦炎,情況危急,加上上有老人需要照顧,家庭負擔突然加重,需要梁林的支撐。這一變故來得非常突然,雖然梁林已經修完所有課程,只需一篇畢業(yè)論文就可拿到碩士學位,但是,這一篇論文需要耗費一年半的時間。 梁林別無選擇,只有回家。 回到成都無線電一廠的梁林又工作了4年,他在電視機研發(fā)方面的才干益加突出。80年代初世界范圍內電視行業(yè)正醞釀著一場技術革命。當時的廣播電視總局為了趕上世界技術的前沿,組織全國電視行業(yè)主要的技術骨干,成立了“全國黑白電視機聯(lián)合設計總體組”。梁林作為這個總體組的主力之一,從整機的理論設計、實際制作、產品性能評估和性能測試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其間,他對電視機用的新型元器件的應用理論、設計和測試進行了指導,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表面聲波中頻濾波器(SAW)的理論設計和應用,在這方面,梁林作了深入細致地探討并發(fā)表了多篇文章,并配合當時的七機部二院開發(fā)了中國自己的表面聲波中頻濾波器(SAW)。 雖然中國的技術人員奮起直追,但是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這中間有一件事情給梁林深刻的印象。他介紹說,80年代初國家有關部門耗費巨資從日本引進了一個集成電路,由于技術原因,電視機整機制造出來之后,圖像有干擾。當時全國各地的電視機廠都在組織力量攻關,梁林帶領一個小組,用了幾乎半年的時間,解決了這一問題。在無錫召開的全國范圍的技術交流會上,梁林和他的伙伴們毫無保留地介紹了取得的成果和寶貴經驗,他們受到高度贊揚。主要是因為這個成績,梁林在1984年被評為四川省勞動模范。 這樣的榮譽,讓梁林感到沉重。中國的技術人員付出了那么大的力量,國家花了那么多的錢,我們還是得不到關鍵技術,得到的是人家淘汰的東西。 這樣一種心痛深深刺激了梁林。 求學美國摘取博士桂冠 未能完成研究生學業(yè)成為梁林心中最大的遺憾,回到成都之后,他有了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和家人,同時絲毫沒有放松學習,尤其是英語學習。那個時候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有一個英語教學節(jié)目,梁林沉醉其中,學習不止。他的癡迷不但在工廠里傳為美談,也給自己的孩子種下深深印象,以至于多年以后,小兒子還能清楚地記得父親一邊洗衣服一邊聽收音機的情形。 “文革”之后,中國的出國留學英語水平測試一直是在大學中進行。不知為什么,1984年的那一次突然向社會各界敞開了大門。 這是一條令人向往的路啊!整個社會沸騰了,僅僅成都市,就有1000多人參加了考試,最終,整個成都只有兩個人如愿以償,其中一個就是梁林。 在北京的學習經歷此時有了用處,通過一個同學的居間聯(lián)絡,梁林向美國斯坦福大學遞交了申請材料,結果,對方同意他去做訪問學者。1985年8月5日,梁林遠赴美國。 出國之前的梁林根本不會想到,他這一次美國之旅,進入的不僅是催生了硅谷的最先進的大學,同時,他的第二位老師還是美國計算機教學的開山鼻祖,他即將接受的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教育,進入最先進的科技研發(fā)環(huán)境。 對于一個沒有拿到碩士學位證書的中國研究生來說,這樣的差距是巨大的。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出國前的梁林從來沒有搞過計算機,而一到美國,面對的都是計算機和各種軟硬件,各種各樣厚厚的手冊就像天書一般出現(xiàn)在面前。 這樣的差距在短短兩個月之內,被梁林抹平了。這樣的表現(xiàn)讓梁林入校后的第二位老師、斯坦福大學信息研究所所長Pa t Supp e s先生欣慰不已。 梁林從事的是受美國軍方委托、專為殘廢軍人服務的智能機器人的研發(fā)工作,這一研發(fā)工作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前沿的學科之一。 工作一段時間后,梁林告訴自己的老師,希望能夠繼續(xù)學業(yè)。Supp e s先生說:“你只要把GRE考過了,我就送你去讀博士。” 然后梁林去考GRE,順利通過,老師不食言,親自出面舉薦。1986年8月,梁林以訪問學者身份開始攻讀斯坦福大學的博士,這一年,他已經41歲。 這一讀就是整整4年。 讓梁林始料未及的是,斯坦福大學的博士,讀起來竟然是這樣艱難:課程緊、時間緊、考試頻率高、壓力大,經常一天只有幾個小時的時間睡覺。1986年年底,梁林的夫人鄧順蓉攜幼子來到美國,照顧梁林的生活起居。即使是這樣,梁林的身體狀況也很不好。1991年初,梁林終于拿到博士學位。 在斯坦福學習芯片設計技術 拿到博士學位的梁林,首先想到的是找一份工作,然后在適當?shù)臅r候回國發(fā)展。他需要找老師要一份推薦信,這樣就更有把握。 沒想到Supp e s先生竟然不想放走這位高徒,他對梁林說:“你別走了,做我的助手,高級研究員。”梁林答應了。 這一干就是5年。 分內的研究工作對于梁林來說是得心應手,工作兩年之后,他開始將自己的研究和學習延伸到了一個嶄新的也是一直以來夢想做到的領域: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設計,也就是芯片設計。 梁林鐘情芯片設計主要基于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作為最早一批從事電視機集成電路設計的工程師,他在出國之前就已經知道芯片在電視機中的關鍵作用,而且,日本電視機集成電路給中國工程師制造的麻煩讓他記憶深刻。第二,他早就有意到硅谷闖一番天下,干一番事業(yè),而芯片設計是硅谷最拿得出手的絕活之一。第三,與導師共同從事的智能機器人研發(fā)工作雖然處于絕對的世界領先水平,但是畢竟太過高深莫測,且距實際應用甚遠,他已有意回避之。 正是在這樣的想法支配下,梁林開始了芯片設計的自學。梁林有多年的軟硬件、智能設計基礎,學起芯片設計來輕車熟路。另外,斯坦福大學有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教學設備。該校有一個電子教學圖書館,當天所有課程的電子檔案全在里面,而梁林作為斯坦福的教職員工,可以在任何一個圖書館自由出入。這樣的條件,使得梁林很快掌握了從理論到細節(jié)各個層面的芯片設計技術。 梁林總結說,芯片設計,最關鍵的是理論上的東西,而恰恰這一點,許多人并不具備。另外,芯片設計牽扯到許多學科,是一種多學科的融和,非常復雜。他在國內從事電視機研發(fā)的經歷以及在斯坦福從事的智能機器人的研究,對自己的芯片設計思路的建立,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校園時光悠悠而過,不知不覺間,梁林已然修煉成功,掌握了最先進的芯片設計理論和技術。 這已經是1996年。他要出山了。 在硅谷闖天下 1996年10月,梁林向他的老師辭行,表示要到硅谷找工作。 Supp e s先生依然不愿意自己的高徒離開自己,但是梁林去意已決。 梁林服務的第一家公司名為AI Tech In te rn a tion a l,這家公司搞的是把計算機的信號接到電視機上面去,在當時,這是一個很前沿的計劃。梁林進入這家公司之后,立即承擔了主要的任務,重新設定工作規(guī)劃和作業(yè)流程,主持芯片開發(fā)工作。半年時間,芯片開發(fā)工作完成。 之后梁林進入一家名為LSI Log ic的公司,這是一家大公司,是專門開發(fā)生產數(shù)碼相機的。他在這家公司工作了半年的時間。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梁林產生了開發(fā)設計一種用于數(shù)字高清電視的視頻轉換芯片的構想,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老師,結果老師大為贊同,并愿意投入部分資金。這個時間是1997年。 之后梁林離開第二家公司,又到了一家名為IGS Techn o log ie s的公司,這個公司是專門做電視機機頂盒的。 梁林和他的老師一起到了IGS Techn o log ie s公司,向對方推介自己計劃中的這個產品。梁林表示自己可以一方面為公司的機頂盒開發(fā)工作,同時開發(fā)這個自己的芯片,由于自己的老師愿意投資,梁林希望芯片的開發(fā)工作相對獨立。梁林表示,自己完全可以勝任兩份工作。 IGS Techn o log ie s公司當然歡迎梁林這個優(yōu)秀的科學家加盟公司,但不知為什么,他們沒有同意梁林將自己設想的芯片開發(fā)計劃帶進來。無奈之下,梁林只好利用業(yè)余時間進行相關的設計開發(fā)。在這家公司,梁林的職位是研發(fā)總負責人,該公司開發(fā)的芯片,就是著名的維納斯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件。 梁林就這樣一邊為IGS Techn o lo-g ie s公司工作,一邊用業(yè)余時間繼續(xù)自己的這顆視頻芯片開發(fā)設計。2000年8月,IGS Techn o log ie s公司的事業(yè)達到頂點,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在這個時候,梁林急流勇退,離開了這家公司(現(xiàn)在改名為TVIA)。 然后梁林又到了一家名為nDSP的公司,這家公司也是搞芯片的,在業(yè)界小有名氣。上班之后不到10天,梁林幫他們解決了一個已經懸掛了很久的問題,之后工作了4個月,梁林提出辭職。這家公司的負責人希望梁林能繼續(xù)留在公司,公司愿意給予更高的待遇。 梁林沒有答應。 揮別微軟重返中國 在硅谷工作的幾年,讓梁林清楚地看到了這個號稱全球最先進的IT高科技基地的種種不足。與其為別的公司打工,還不如獨自創(chuàng)業(yè),將這顆芯片造出來。這種想法越來越清晰,這不但是梁林的想法,也是夫人鄧順蓉的想法。 梁林在硅谷的最后一次表演,是向微軟瀟灑地揮了揮手。 2000年10月,梁林到微軟應聘。微軟對梁林的面試非常嚴格,前后持續(xù)了兩個月,每一次面試都要耗時六七個小時,幾個專家小組輪番提問。當時微軟確實碰到了一些不好解決的技術問題,因此某種程度上這些所謂的面試,變成了探討甚至是求教。這些問題當然難不倒梁林,他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將解決問題的思路梳理得清清楚楚。微軟當然不肯放棄這樣的人才,面試過后決定雇用梁林,給他的職位是微軟圖形處理的總體結構設計負責人,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聘書已經發(fā)來了,給的薪水當然非常體面。微軟的通知上要求梁林于2001年1月2日上班。 從1997年產生開發(fā)數(shù)字電視芯片的想法開始,梁林的工作一直是兩條線并行推進。一條線就是找工作,另一條則是獨自從事芯片研發(fā)并通過推介工作尋找合適的風險投資基金。他曾經試圖將兩條線并為一條,但沒有成功。打個不恰當?shù)谋扔鳎悄_踏兩只船。 當微軟的聘書送到家里的時候,梁林明白,他必須做出選擇。微軟給他很高的待遇,這種待遇的背后也是高強度的工作,他不可能再抽出時間進行業(yè)余的芯片研發(fā)工作。 回家吧。他這么決定。夫人早就這么勸他了。 2000年年底,梁林放棄微軟的高薪聘請,告別家中晚輩,偕夫人返回四川成都,開始了他們嶄新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 “C ra zy!”幾乎所有的梁林的朋友在聽到這個消息后都這么說。兩年半后的2003年7月,梁林非常認真地向記者介紹了“c ra zy”這個英文單詞的多種中文含義。看得出來,朋友們的這個評語給他的印象非常深刻。 朋友的不解和震驚并非沒有道理。經過16年的打拼,梁林一家的生活水平和地位,已經穩(wěn)穩(wěn)居于全美收入頗豐的中上階級的族群中。他們在地價高居世界之首的硅谷買了花園別墅,他們的兒子也在硅谷置下了產業(yè)。兩個孩子的收入都頗具競爭力,梁林夫婦的收入更高。 但他們還是回來了。 第一顆芯片艱難出世 對于回國創(chuàng)業(yè)的困難,他們做了充分的準備。 梁林在硅谷的工作經歷和計劃中的視頻芯片的市場前景,使得他們很順利地找到了一家風險投資公司,他們攜帶了第一筆風險啟動資金50萬美元回到了國內。 2001年1月,公司成立,名為萬羅華(英文名稱V an n ova)。 第一步就是培養(yǎng)人才。梁林自己獨創(chuàng)一套培訓方法,可以把在美國大學里用4年才能學好的東西,在一兩個月內讓學生們學會。當然,為了培訓這些職員,他自己做得非常辛苦。 梁林招聘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大學生,這些學生非常聰明好學,很短的時間就掌握了芯片設計的軟硬件知識。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打擊突如其來。2001年6月,梁林的資金鏈突然斷裂。由于美國經濟不景氣以及其他原因,風險投資方中斷了投資。萬羅華公司被注銷。 他們又一次面臨選擇,要么承認失敗(但不是他們自己的原因),返回美國繼續(xù)享受優(yōu)越的生活,要么咬緊牙關堅持下去,尋找新的機會。 他們選擇了后者。 這一次,梁林夫婦做了明確的內外分工,梁林專責芯片的設計開發(fā),夫人鄧順蓉則開始了艱難的尋求資金的過程。 錢已經沒有了,通過親戚介紹,先借了10萬美元勉強維持。 從2001年7月到11月,這4個月是梁林及手下的技術人員最辛苦也最努力的時候,他們從早晨8點鐘開始工作,一直到半夜十二點、兩點甚至通宵都在干。梁林親自督戰(zhàn),和這些年輕人吃住在一起。 相比較于芯片研發(fā),鄧順蓉的尋求資金之旅,也充滿艱辛。他們一共找了18家投資商,全部無功而返。 2001年11月,救命的資金終于找到了。芯片設計再度步入正軌。 也就是在這個月的15日,梁林夫婦以技術作股,與投資方共同注冊一家新公司,名為成都威斯達芯片有限公司。他們將公司的注冊日期編入芯片的編號,這個尚未出生的芯片就這樣有了自己的代碼:W SC1115。 根據(jù)梁林的規(guī)劃,這顆芯片能從現(xiàn)行的模擬PAL、NTSC彩色電視信號中最大限度地去除噪聲并提取清晰的圖像信號,用完善的數(shù)字圖像處理技術重新格式化和時序處理,將高質量的畫面顯示在國內最新制造的高清晰度顯像管上。根據(jù)中國目前的現(xiàn)狀及價格性能比,梁林將技術力量主要投入在750行逐行掃描格式上,采用此格式可將水平清晰度提高1.8倍,垂直清晰度提高1.5倍,并且采用逐行掃描和其他數(shù)字處理技術,可將總體觀看質量提高近4.4倍。 2002年10月14日,委托臺灣生產的樣片送到成都,編號W SC1115的芯片正式誕生了。正在外地參觀的梁林火速趕回公司,對芯片進行初步測試,當天的測試基本符合要求,又經過幾個星期的測試,表明樣片完全符合設計要求。 梁林成功了。中國人設計開發(fā)的引導未來視聽潮流的數(shù)字電視芯片,就這樣在西部誕生了。 這只是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步。 第一個吃螃蟹的是廈華 作為一種民用產品,產業(yè)化、賺取利潤是其追求的重要目的。梁林的芯片的成功,只是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這顆芯片能否被彩電廠商認可并采用,最后變成銷售收入收回來,推動公司繼續(xù)發(fā)展,才是最重要的。 一直到這顆芯片實實在在地出現(xiàn)了,哪一個廠商愿意接受它,將它用在自己的電視機上,還是未知數(shù)。梁林的芯片雖然是中國人的第一顆,卻不是全世界的第一顆,國內生產數(shù)字高清電視的廠商,所用的全部是外國廠商生產的芯片。相對于他們,梁林的芯片顯然是陌生的。 誰先用梁林的芯片,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廈華第一個用了。 廈華老總郭則理聽說梁林的電視視頻芯片已經開發(fā)成功的消息之后,第一時間做出了堅決與梁林合作的決定。作為目前國內在數(shù)字電視方面最具實力的彩電廠商的老總,郭則理非常清楚這顆芯片對于中國彩電業(yè)的分量。 之后雙方開始了緊密的聯(lián)系與合作,梁林先后4次趕到廈門,就具體的技術問題和未來發(fā)展與廈華的技術人員進行深入地探討。廈華主管技術的副總經理蘇鐘人、殷惠清對梁林的芯片給予了客觀公正的評價,而雙方每一次的見面,都能將探討向更深層次拓展。 梁林發(fā)現(xiàn)自己的觀點與廈華竟然如此的相似。以至于梁林和廈華的總工程師王玉良分別向記者表示,兩個人的見面與交流是一見如故、相見恨晚。 記者在采訪中也多次詢問廈華的技術人員,為什么與梁林的合作會如何融洽?對方總結說。在推動視頻芯片發(fā)展這方面,廈華和梁林是互相不可替代的。比如,一顆芯片,廈華提出50條改進意見,也許在專業(yè)的芯片開發(fā)專家眼里,這些所謂的改進意見幾乎全是無足輕重的,但是在梁林眼里,這些就幾乎全是必要的了。原因很簡單,因為梁林之前就是搞電視的,大家本是一家人,心意相通。 這就是雙方合作的基礎和動力。 從第一顆芯片出世到現(xiàn)在,9個月過去了,裝著梁林開發(fā)的中國“芯”的廈華數(shù)字高清彩電已經面世,而且各項性能指標非常優(yōu)秀,這證明,這顆中國人自己造的芯片是成功的。 雙方的合作在繼續(xù)往前走。梁林說,如果說現(xiàn)在他的芯片技術是和世界同步的話,那么,再往前走一步,將無人能及。他有這個自信。 這顆中國人自己造編碼為W SC1115的芯片,剛剛有了自己的名字:炎黃一號。 梁林簡歷 1945年生于成都,1963年高中畢業(yè),同年考入中國科技大學,數(shù)學考試成績100分。 1978年,考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生,當年有3000多人報名該所,梁林的成績位于前10名。 1984年,參加出國人員英語水平測試,順利通過。 1985年,赴美國斯坦福大學做訪問學者。 1986年,開始攻讀博士。 1991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后留校做了研究員。 1996年,離開斯坦福,先后在硅谷的多家芯片設計公司工作。在這些公司工作的時間里,梁林汲取了硅谷芯片設計的精華,了解了世界最新最高的芯片設計技術。 2000年年底,回國創(chuàng)業(y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