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重組鄭百文內幕 張繼升不愿承擔道義風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7月23日 17:17 北京青年報 | ||
披露重組鄭百文內幕 張繼升袒露三年心聲 12日凌晨,剛剛回濟南的三聯集團董事長張繼升來不及休息,就被排隊等候的各路媒體記者包圍起來。鄭百文恢復上市的消息在7月10日一公布,張繼升再度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聞人物,“我這幾天的時間都被媒體瓜分干凈了。”張繼升看上去有些憔悴和疲憊,但臉上仍掛著掩飾不住的喜悅。 回首鄭百文重組過程中的難忘經歷,張繼升提到的詞語就是“道義風險”,“我承擔不了道義上的譴責,正是這樣的壓力,迫使我咬牙堅持,一直堅持了三年。” -當時已經做好引咎辭職的準備 最讓張繼升難忘的是2001年的“黑色十一月”,當時重組的前景最黯淡,鄭百文退市的呼聲最強烈,股民對縮股的抵制也最強烈,而三聯則面臨是否資產置換的抉擇。“我們已經承諾資產一旦注入就不能抽回,當時的情形很有可能演變成資產注入到一家退市公司的悲劇,那樣的話2.5億資產就等于打了水漂。為此,集團內部也出現了激烈的爭執,畢竟當時三聯如果抽身而出,不傷毫發,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損失,也無須擔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而一旦注入資產,三聯將在重組三方中承擔最大的風險。”但張繼升還是頂住了壓力,堅持按期將三聯起家的家電業資產注入了鄭百文,“我寧可白白損失這2.5億,也不愿背負言而無信的罪名,對企業來說,道義風險遠遠高于經濟風險,道義上的譴責是永遠也抹不去的。” 用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去證明一種道義和責任是否值得?許多人對這位“儒商”的道義執著嗤之以鼻。 “面對壓力,我只好做最壞的打算,那就是一旦重組失敗,我將引咎辭職。”回想起當時的場景,張繼升感慨:“沒辦法,當時只能賭一把了。了解我的,知道我是出于一種責任,不了解的,以為我在玩火自焚。” -怕成為退市制度的絆腳石 “畢竟重組失敗還只是三聯自家的損失,不當董事長了也只是自己的事情,我在重組中壓力最大的并不是這些,而是由鄭百文引發的退出機制的問題。”張繼升說到這里很激動,“當時對鄭百文退市的呼聲很強烈,許多言論將三聯重組看做是阻礙鄭百文退市,甚至是阻礙退出機制的絆腳石。這樣的罪過太大了,這樣的壓力令我無法承擔。” 當時的張繼升對有關退市制度的報道格外敏感,記者還清楚地記得,就在2001年3月召開股東大會的前一天,有關退市政策正式出臺,當記者晚上10點多電話采訪他時,張繼升一再表示對退市政策的支持和肯定。 “其實,當時我是如釋重負,終于不會成為歷史罪人了。”張繼升告訴記者,“而且,從某種意義上,鄭百文重組也推動了退出機制的建立,不過,這都是事后才得到人們認可的。” -重組鄭百文的時間成本太大 在鄭百文重組屢屢受挫的時候,張繼升曾經對媒體感慨過“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當時,這句感慨被媒體演繹成各種版本,來猜測和判斷三聯的重組成敗。張繼升事后對此做了澄清,“我僅僅是在感慨鄭百文重組上的時間成本太大了,耽誤了三聯做許多事情。但當時還沒想到放棄,因為已經沒路可退了。” 其實,在張繼升的三聯藍圖中,一直希望走資本市場這步棋,三聯員工的說法是,實現上市是張總的一個夢。有沒有鄭百文,三聯都會借助資本市場這個平臺來發展壯大,如果重組順利,可能今天的三聯已經成長為 資本市場的大鱷,“時間成本真的很重要,鄭百文的是是非非拖延了三聯的資本運作步伐。”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張繼升覺得三年的磨難也有價值,經驗和教訓的積累可以幫助三聯少走彎路,而知名度的提升也使得三聯離美譽度更近一步。 張繼升說,三聯會不斷在資本市場有所行動,“魚養大了就應該放到海里了。” 手捧著歷經磨難的復市成果,回想著三年重組的風雨沉浮,記者面前的張繼升仍舊保持著一貫謙和友好的笑容,一高興就喜歡站起來講話的習慣也沒改變,但在三年多的坎坷和波折的磨練下,張繼升應對媒體更加從容和老到,當然也缺少了當年的銳氣和棱角,有記者評價說:“張繼升不像以前那樣敢說話了。”(王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