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表神”矯大羽:中國人開創了鐘表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28日 15:45 揚子晚報 | ||
收藏手表的人都知道,“文革”時曾經紅極一時的國產表,如今在舊貨市場上已經很不值錢了。但是,如果你是一個有心人,不妨現在就開始搜購“蘇州牌”手表,注意:其中有6塊“蘇州牌”手表是用來向江蘇省革委會主任“報喜”的,那些表的后蓋上刻有報喜者的名字。如今,那位報喜者已成為“中華表神”! 機緣巧合 矯大羽人生的第一個路口出現在1958年他12歲時的某一天,那天他拉開了家里的一個抽屜,那里躺著幾只老懷表。他拿起其中的一只把玩,發現它是壞的,已經不會走了。于是,他動手把它拆開,很想修好它。那一瞬間,這些精細的鐘表元件,向這個少年散發出奇妙的玩具一般的魅力。 12歲的矯大羽從那天開始,鬼使神差地把鐘表作為最過癮的玩具。每當放學經過小街拐角處的修表攤時,他都要留心修表師傅的修理過程。為了討好修表師傅,他還將家中原來盛放印泥的玻璃缸送過去裝汽油。 這個12歲的少年抱著“只要動腦筋,什么東西都是可以弄好的”信念,開始把家里的那幾個“玩具”拆拆裝裝,用火油和細砂紙把銅銹去掉,用鉗子和錘子把變形的零件箍直、敲平,終于那些老古董又發出了“滴答滴答”的聲音——它們的復活喚起了矯大羽更加濃厚的興趣。 蘇州有舉世聞名的園林,是因為那里是中國歷朝歷代達官顯貴云集的去處,其實,在蘇州的各個角落里,還留下大量的古董寶貝,其中不乏式樣精妙的古董表。矯大羽的同學和朋友們知道他會修表后,把一些老古董經常拿給他修。雖然有修理不好的時候,但大多數老表還是被他修好了。 “古董表是我的老師,我從那里學到了幾乎所有的鐘表知識,”矯大羽對筆者說:“我的經驗告訴我,如果你懂得了古董表,它會帶給你一切!” 敢做敢為 1965年底,矯大羽中學畢業了,他被分配在蘇州機械廠做模具學徒工。因為會篆刻,廠里把他派到上海學習金屬雕刻技術——1966年“文革”開始后,他的技術被派上用場:雕刻像章模具。 矯大羽可能是“文革”中參與像章模具雕刻最年輕的人,那時這項任務比天還大,他被蘇州市郵電局像章辦公室請到小洋樓里,用一個月的時間專門雕刻像章。得意之余,他竟然大膽地在一個像章背面留下自己的名字,更奇怪的是,這像章竟然通過了審查,流向了社會! 1970年5月,這個23歲的蘇州小青年,完全靠自己的手工制作出了一塊機械手表!矯大羽把自己的作品拿給當時蘇州市毛澤東像章辦公室主任,也是蘇州市輕工局第一把手的呂德軒主任。后者親自把表拿到蘇州市石路中南表店去鑒定,在場的老師傅們認定這是純手工制作的,而且走時十分準確。呂主任大喜過望,很快確定成立蘇州市手表籌備處,不久,由蘇州手表廠生產的“蘇州牌”手表銷往大江南北。 盡管這個小伙子能干,但在此后的10年間,他也一直是蘇州手表廠的開模工兼技術員。 移民香港 1980年3月,矯大羽隨夫人移居香港。開始了孤身闖蕩的生涯。當時香港發往內地的商品中,手表仍然是最大宗的貨物之一。其中有一個名叫“格林納”的品牌賣得很火,那是由瑞士機芯和臺灣表殼混裝的雜牌貨,憑借自己在蘇州手表廠的經歷,他接到了一份合同:將300多萬個零部件裝配成50萬只“格林納”,每只可掙1.2港元。 這是矯大羽來港后的第一個際遇——他們全家足足干了一年半,掙到了自己寶貴的“第一桶金”。 矯大羽的第二個香港際遇出現在1983年。這一年,他加入了美國古董鐘表收藏家協會。通過玩表,他結識了香港匯豐銀行老板沈弼。借中英商談香港回歸時香港地產大滑坡之際,從沈弼手中用極低的價格買下了一間店鋪,要知道能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找到立足地,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矯大羽把自己的古董表鋪命名為“天儀軒”。 “天儀軒”開張不久,一塊“百達翡麗”彩繪琺瑯地圖世界時間手表鬼使神差地出現在矯大羽的面前。那是幾個表販子拿來“考”這個“新人”的,原因是在表盤上的一個字母“E”上有殘缺。矯大羽把它接在手中,盡管從未見過此表的資料,但是,根據它制作工藝上的幾個特征,他腦子里已經認定,此表定是“百達翡麗”原廠作品無疑,前后不到3分鐘,他買下了這塊“尤物”。那些人還在嘲笑他買了假表,而以后的事實讓他們后悔不迭,也令矯大羽一舉出名:那塊表很快就被矯大羽用很高的價格出手,而且后來又創下了身價過千萬港幣的拍賣紀錄,如今它已經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手表之一——這就是矯大羽的第三個際遇。 2001年10月,筆者第一次訪問矯先生時,他曾言道:“并不是我聰明,也不是我能干,幾十年來我每天工作都要持續12小時——我是認真吶!” 躋身世界 1990年4月,矯大羽首次離開香港,以一個古董鐘表收藏家的身份前往“鐘表王國”瑞士,參觀一年一度的世界鐘表盛會——巴塞爾國際鐘表博覽會。當一個玩表30多年的表迷置身于薈萃了當今世界最花哨的鐘表作品展覽時,他會是一種什么反應呢?矯大羽在展廳里足足泡了10天。這10天的時間,為他的人生之路指明了又一個關鍵的路口。 首先,這個收藏家的野心開始膨脹:他弄懂了TOURBILLON(中文譯作“陀飛輪”)在世界鐘表發展史中的地位,能否制作“陀飛輪”表,是一個國家,或一間工廠制造鐘表水準的一個標志。TOURBILLON是由瑞士人于1795年發明的,由于其精密細巧的程度非常高,200多年來一直是西方人壟斷的技術。 現在,一個東方人開始惦記著對它發起挑戰了!然而,這個東方來的“野心家”在巴塞爾受到的最大震撼還是一本1981年版的“百達翡麗”手表圖冊。在這本圖冊中,赫然印著中國900多年前蘇頌制作的“水運儀象臺”外貌全圖。 矯大羽回憶自己當時的感受時說:“這是我首次接觸到國際鐘表界對水運儀象臺明確的評價。當時我是欣喜若狂的。我環顧展廳四周,在富麗堂皇、高貴而又典雅的西方鐘表產品中,我不能想象作為鐘表和計時器分野標志的擒縱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不就等于說是中國人發明了鐘表嗎?頓時,我以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起來!” 1991年7月,第一塊標有漢字符號的東方“陀飛輪”手表在香港誕生!矯大羽把自己的頭號作品命名為“天儀飛輪”NO.1!這個消息立即被日本、英國、法國、美國等專業鐘表雜志當作轟動性新聞報道。 1993年12月,矯大羽百尺竿頭再進一步:把傳統的“陀飛輪”結構進行了大膽的改良,他的第8號作品,取消了傳統陀飛輪里的“旋轉框架”和“固定支架”并命名為“神奇陀飛輪”(KIU''S MISTERY TOURBILLON),還申請到了國際專利。 “我做的陀飛輪是目前最輕的一種,”矯大羽對筆者解釋道:“世界上只有過三種陀飛輪,如果把它們比喻為房子的話,第一種是瑞士人原創的,有梁有柱;第二種是德國人改良的,是沒有梁有柱,第三種就是我做的,沒有梁也沒有柱。所以,它是最輕的,其水準已經得到世界的公認。” 另有使命 矯大羽目前忙碌的事情,有一個很突出的主題,那是他自己提出的一句口號:“中國人開創了鐘表史,”或者說“鐘表是中國古代的五大發明之一。”他把這些口號印成極大的紅布,從東京帶到北京,從深圳、香港帶到日內瓦。總之,他在利用一切機會,為此奔走呼號。 中國的鐘表人物至今被世界公認的,只有兩位:宋朝蘇頌和當代的矯大羽,而他們之間相差著900多年。中國的歷史書中,還從來沒有記錄自己民族“匠人”名字的習慣。所以,當矯大羽發現連瑞士人、英國人、日本人都知道是中國人發明了鐘表的心臟擒縱器的時候,他索性捅破這層窗戶紙,不遺余力地開始在國際、國內大聲疾呼。 國際上對他的這個口號采取了既不反對,也不認可的態度。 這句口號對它的倡導者來說,其實是一種異常執著的信念:“鐘表都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我們現在做的鐘表為什么不行了?過去不行,現在不行,明天也許能行!我們如果精心制作,推出自己的高檔品牌,別以為打不響,一定打得響!”這是矯大羽逢人便常說的話。 矯大羽堅信,中國人開創鐘表史,這個概念遲早會被寫進孩子們的教科書里。“但是,要達到這個目的,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他不無惋惜地說。 筆者也曾接觸過不少國內的鐘表界人物,其中很有些人對矯大羽的提法不以為然,“鐘表還是人家瑞士的傳統吧,人家發明了那么多東西……”等等類似的觀念,依然在很多人的腦子里起著作用。 不過,瑞士人的勇氣和包容能力卻是很強的——他們的鐘表學校已經把矯大羽先生的收藏品專著《TIME IN POCKET》(中文名稱《袋表世界》)定為自己的教材之一。 人物面對面矯大羽 當代世界唯一一位亞洲籍國際著名鐘表藝術大師、鐘表歷史學家、古董鐘表收藏家、鐘表鑒賞專家。 1946年,出生于蘇州市。 1970年,在自學的基礎上,運用獨特創造的工藝,用手工方法制成了其生平第一個,也是中國第一個主夾板沒有三基孔的手表,正式投身鐘表制造行業。 1978年,成功研制出無叉式擒縱系統,為亞洲首創。 1980年,移居香港,開設了“天儀軒”,并逐漸在古董表收藏、鑒定、修復、貿易等方面取得成功。 從1991年開始,矯大羽成功制造出亞洲有史以來五個不同設計的天儀飛輪手表,打破了只有歐洲杰出制表師才能獨立制作飛輪表的神話,成為東方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能自行設計和獨立制造天儀飛輪手表的中國人,開創了亞洲制造最高級機械手表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