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困境為機遇 郭斯收購企業的“本色藝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15日 14:15 經濟日報 | ||
高科技風險投資全線崩潰已經兩年有余,至今仍無任何好轉跡象。創投公司面對著一大堆嗷嗷待哺的初創企業和滿目瘡痍的IPO市場,或叫苦不迭或心灰意冷。財富雜志500家榜上有名的大公司迫于華爾街的高壓,更是急于脫手非核心或虧損的高科技業務。 但也有人視困境為機遇,在低迷的氛圍中創造出光輝的業績,郭斯便是其中一位。今年50歲的郭斯雖不是什么業界名人,但他創辦的郭斯科技集團在近些年的運作卻令同行稱道 郭斯不同于華爾街名聞遐邇的“收買藝術家”,他本人重策略不重細節,愿意花時間同被收購公司的經理們商討業務增長及贏利的具體方案,而不愿意在財務報表上多花時間。郭斯團隊中企業營運方面的專業人員有30多位,而進行企業并購的專業人員只有17位。營運專業人員中有人力資源,信息技術,銷售,行銷,運作及財會方面的人才。他們不但在企業收購的可行性分析階段對該企業作出考核,還組隊在收購完成后領導策劃方案實施。 郭斯在尋求收購機會時往往不依賴于公開競買的信息來源,而是靠公司內部人員大量工作所獲得的獨家消息。這些業務開發人員保持與財富1000強、中型科技及通信企業和投資銀行、律師及其它企業并購中間人的經常對話。在選擇和考證投資及收購對象的時候,除了對預期銷量、運作成本、運作資金管理、會計方法、員工薪金及福利、設備設施、合同及其它法律事務等逐項考核外,更重要的是他注重營運團隊、并購團隊與收購對象管理層的三位一體,從而使收購計劃全面詳盡,而這份計劃是郭斯投資決策的基礎。郭斯的基本投資導向是減少風險、維持資本,因此郭斯在構造收購交易時頗有創意。除了自有資金外,收購所需資金常靠各種靈活方式融資,如賣方融資,資產或現金流融資,債務重組等。這些融資方式既滿足了賣方的利益也增加了郭斯的投資回報風險比。比如從Mattel收購TLC時,郭斯一分錢未花,靠得是同意將未來出售TLC部分或全部利潤的一半分給Mattel。當時的TLC,雖然是日賠百萬,但畢竟是Mattel花了大價錢買下的。郭斯若想以現金買下TLC的話,價錢不低且不說,整個估價過程就可能毀了整個交易。因為當時很少有人相信TLC能復活或價值千金,而Mattel對TLC的態度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郭斯的交易構造避開了TLC估價這個難題,又使Mattel與TLC的未來相連,舍而不棄還能每日節省一百萬美元,Mattel何樂而不為? 再看郭斯的營運團隊,他們不但在收購對象的考證中舉足輕重,而且在收購后更是起骨干作用。由于他們熟悉被購公司的業務和管理層,熟悉他們親手制定的運作計劃,因此他們對計劃的執行及收效往往有驚人的速度和精確度。有的時候,營運團隊的成員甚至成為被購公司的臨時總經理或部門負責人,以保證收購時制定的營運計劃得到實施。這些營運計劃往往包涵著郭斯投資收購的基本策略,如使企業重新聚焦核心業務,節省開支,激發員工斗志,改善與客戶的關系,開發額外現金流和創造價值。例如在完成對TLC的收購后,郭斯的營運團隊將TLC七個部門合并為三,控制了開支。將467種軟件產品合理化并彌補了與分銷商關系處理中的過錯。一年不到,TLC光彩奪目,郭斯將他們分別賣給了其它企業。而營運團隊部分成員也退出TLC,繼續在其它被收購企業中施展才能。 點評:郭斯收購企業重創造價值,輕資本回收;重營運改造,輕所謂的融資工程;重經驗豐富的運作專才,輕紙上談兵的“金融奇才”。在投資銀行業低迷的時候靠經典管理和本色經營而另辟蹊徑,頗有建樹。這對我國從事企業并購工作的政府官員和企業經理來說,應該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