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氏家族十年之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12日 12:38 《新財經》 | ||
本刊記者田煒華 隨著雙良空調成功上市,這個江陰最成功的家族公司開始了以資本為杠桿的全新轉型 4月22日,雙良空調A股(600481)以10.51元價格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開盤。 匆匆掛斷了正在美國攻讀MBA的兒子打來的祝賀電話,作為繆氏家族的第一代掌門人,一貫低調行事的雙良集團董事長繆雙大站在浦東那座著名的后現代主義風格大廈的大廳中央象征性地敲響了銅鑼。從11輛黑色奔馳車里陸續出場的繆雙大的三個哥哥、一個侄子、一個侄女婿和其他雙良空調的董事們隨即舉杯相慶,他們相慶的是雙良集團和繆氏家族的歷史在今年被第二次改寫。從某種意義上,雙良集團至此徹底從一個偏安一域的家族企業演化成一家真正的公眾公司。事實上,在3個月內閃電般地完成了兩次上市之后--就在不久前他們控制了蜀都A,繆氏的家族生意進入了歷史性的全新階段。 不過,在外界看來,雙良集團的兩次上市還是姍姍來遲。在江蘇省江陰市--這個全國著名的上市公司最多的縣級市里,作為當地營業額和納稅額高居前列的龍頭老大,雙良始終榜上無名。歷數"江陰板塊"中的華西村(000936)、法爾勝(000890)、模塑科技(000700)、江蘇陽光(600220)、澄星股份(600078)、中國化建(600176)、南京中達(600074)、凱諾科技(600398)、四環生物(000518)、東泰控股(000506),或獨立公開發行,或捆綁組合上市,再或者買殼上市,資本運作手法迭出新意。只有雙良集團遲遲未進入狀態,對于資本運作的想法和力度至少從表面上看有些落伍和不得力。 然而,大佬還是大佬,一出手就是個"梅花二弄"。繆氏家族似乎想借此說明事實遠非如此簡單。 后發先至,一箭雙雕 為了完成雙良空調A股最后的上市沖刺,52歲的繆雙大頻頻親臨上海督戰。因此他也不得不時常離開那座他早已習慣了的、離江陰市政府僅數百米之遙的江陰國際大酒店,那里的會議室和位于25層的旋轉餐廳見證了太多繆氏家族的重大決策。這個和一手創建華為集團的任正非有著同樣經歷的上個世紀80年代退伍回鄉的通信兵,在經歷了前段時間的病痛之后,正重新煥發出軍人夙夜不休的戰斗力。 在被全球最大的體育經紀公司IMG(國際管理集團)總裁麥考梅克譽為"最好的商務手冊"的《教父》一書中,飽受喪子之痛的老教父科利奧尼對小兒子麥克爾說過一句極精辟的話:"復仇是一碟涼了以后才美味的菜。"是的,時間往往是一個人解決復雜問題的好幫手,某時某地一個問題事過境遷之后便不再是問題。 反觀雙良科技于今年1月14日入主蜀都A(000584)的一系列運作痕跡,繆雙大恰恰巧妙地運用了"時間"這一談判中最容易被忽視卻又是決定性的因素。 年年叫嚷著要重組的蜀都A在中國股市上一直有著"重組專業戶"的美譽。從九十年代后期以來,蜀都A管理層的主要精力就基本放在為資產重組的準備工作上:清理資產,夯實資產,處理各種歷史遺留問題。僅1998年該公司核銷資產1億多元,計提壞賬1億多元,公司凈資產從6.5億元降為3億多元。同時,蜀都A的高管馬不停蹄地與潛在的重組方進行著一場超級接力賽式的談判。與一般上市公司重組主要由大股東出面談判不同,政府官員出身的原蜀都A董事長兼總經理程高潮拿到了從政府那邊爭取到的談判和選擇重組對象的權力。 據程高潮粗略估計,雙良已經是蜀都A第70多位重組談判對象。鐵了心要嫁人的蜀都A僅在2000年和2001年就和60多家公司進行過重組談判,其中20多家甚至已經到了擬定好重組方案的階段。不過,隨著蜀都A的重組名聲越來越響,與之談判的潛在重組者卻越來越少,2000年1年先后有50余家公司和以程高潮為首的蜀都A高層進行了重組談判,而轉過年來只有10多家,而到2002年以后就只有寥寥幾家公司對蜀都A感興趣了。而一直作壁上觀的雙良從談判到簽約只用了短短的兩個月。 這其中有一個耐人尋味的背景:四川省國有資產大面積退出競爭性產業領域的速度驟然加快,而蜀都A久拖未決的重組顯然與主旋律不符,丑女挑女婿馬拉松式的自由戀愛已經讓家長們厭煩透頂。 可以說,雙良的出現在時機上選擇得恰到好處。 繆雙大在四川并不是一點根基沒有的人。早在1989年雙良空調打進四川的時候,曾在四川國棉一廠與北京農機公司進行了一場著名的中央空調的現場擂臺賽,最終繆雙大親自壓陣成功擊敗北京農機公司,并進而幾乎獨占了四川市場。10余年的經營,繆雙大在四川的政府人脈資源之厚已經非同小可,而排隊相親的蜀都A也一直在繆氏的視線之中。當前者與別家處于談判僵持中,繆雙大干脆走了一步閑棋,帶著一干人等在2002年11月中旬到都江堰進行投資考察。通過 對當地的軟硬環境仔細研究,一個月后雙良簽下了在都江堰投資打造雙良工業園的初步投資協議。根據該協議,雙良集團將投資2億美元在當地修建一個占地500畝的雙良工業園,主打年產5000噸的氨綸纖維項目和年產3.6萬噸的BOPET薄膜項目。 暗渡陳倉的繆雙大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蜀都A國有股大股東成都市國有資產投資經營公司、法人股股東四川匯源科技產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市煤氣總公司、成都市信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商業銀行等五家股東終于張開金口,蜀都A的6066.54萬股股份以僅比最新調整的每股凈資產高出2分錢的1.3元的轉讓價格轉讓并托管給雙良科技。此項轉讓完成后,雙良科技將以29.99%的持股比例成為蜀都A的第一大繆氏集團股權結構圖股東。對此,作為國有股股東的成都市政府給出的理由,恰與繆雙大的都江堰之行密不可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的收購報告書中,并未涉及重組中最常見的資產置換,不僅繆雙大拍出近8000萬元真金白銀,而且"本次收購完成后擬通過蜀都A向本公司進行定向增發的方式,將本公司擁有的氨綸業務及相關資產注入蜀都A,使蜀都A的主營業務擴展至氨綸生產領域"。據業內人士分析,在配股、增發頻頻遭遇市場抵制之后,證監會有意挑選幾家上市公司進行定向增發試點,初涉證券市場的雙良似乎對監管方的口味把握得極為老到。 作為雙良集團多元化戰略中并未列入3大主流產品(中央空調、環保鍋爐、智能化立體停車設備)的氨綸業務領域,其實是雙良在2001年才開始介入的。其主基地是位于江陰市利港鎮沿江工業園內的"江蘇雙良高分子新材料工業園",占地312畝,總投資達1億美元。這里也是雙良特種纖維建設年產萬噸氨綸項目的所在地,目前年產3000噸的一期工程行將結束,年產8000噸的二期工程也將于近日開工。氨綸是一種化學合成纖維,全球幾乎50%的服裝都含有氨綸,目前在國內雖然不再是暴利行業,但尚處于供不應求的階段,"利潤率大概在20%左右,每噸利潤2萬元。"雙良一位高層對《新財經》記者表示。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此說表示了一定的質疑。中國氨綸生產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到2001年底中國氨綸企業已經發展到13家,總生產能力為2.51萬噸,占世界總產能的11.58%。2002年底,中國氨綸行業的產能已接近4萬噸,按目前的改擴建計劃統計,到2003年底會猛增到8萬噸左右,屆時國內氨綸供應將由缺口轉向供應平衡。業內人士稱,氨綸企業正在重復中國滌綸、錦綸、腈綸等行業曾出現過的因一度缺口較大而過分擴建,最終造成全行業虧損的故事。 如果此說成立,那么雙良此時將并非其主營業務的氨綸置入蜀都A,事實上是令家族的投資風險得到相當程度的消化和分散。而且,西部大開發的特殊背景似乎也足以支持繆雙大堅持到成為這個行業屈指可數存活者的時候。 然而,氨綸業務只是"退可守"的問題,行伍出身的繆雙大自然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進可攻"的雙良空調A股上市上。7.24元的每股發行價雖然算不得很高,但此次雙良空調發行8000萬股A股仍會給其帶回近6億元的直接融資,這對占據5席終極股東地位的繆氏家族而言極為重要,使得他們終于得以擺脫長期以來只能利用自有資金滾動發展的窘迫局面。 開盤當日,雙良空調跳高45%起價,最高升至10.97元,最終報收于10.62元。以這一天的股價計,繆氏家族的身價接近3億元。 合資困局與多元化變局 不過,繆氏家族似乎從來不是很單純地從資金的角度來理解雙良的上市之路,否則就無法解釋10年前的那場放棄。 近日因上市積勞成疾的雙良空調董事長繆志強躺在病床上一邊打著點滴一邊對《新財經》記者表示:"實際上,雙良在上市的過程當中,還走了一點彎路。早在1993年以前,中央空調這一塊就準備上市,但那個時候國家的政策可能是對民營企業上市有所限制,最后就由于這個原因中斷了。" 實際上,以雙良在江陰的資源動員能力,在不乏先例的中國證券市場上,這個問題還不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 真正的問題是,當時有一個令人心動的合資機會出現在繆雙大的面前。在繆志強的記憶當中,當時主動找雙良合資的外方廠家很多,品牌比較知名的有日本三洋、三菱重工,還有美國的凱立、特靈等。最終讓繆雙大動心的是美國特靈。 美國特靈是全球最大的電制冷廠商,而雙良則是中國最大的溴化鋰制冷廠商。盡管早就知道合資公司不能上市的相關規定,繆雙大出于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考慮,還是在1995年中毅然接受了特靈遞過來的合資橄欖枝,并心甘情愿把51%的控股權地位交給了美方。 而繆雙大并非一無所圖,在最初的約定中,雙良與特靈合作的前三年之內,要分別把特靈電制冷的核心技術引進過來,而遲早要進行產業升級和走向海外市場的雙良當時對在國內尚處于空白的電制冷技術幾乎一無所知。但事情最終的發展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由于特靈方面聲稱這一技術涉及到美國核心產品的機密不準轉讓,繆雙大的企圖落了空。 更令繆氏家族難以容忍的是,這次合資導致雙良似乎成了特靈在中國的加工廠。當時處于電力緊張的中國的能源結構,使得雙良在賬面上吃了不少的虧,在高昂的電價下,特靈的電制冷產品在國內市場遲遲無法打開局面,每年都出現大幅虧損,而雙良自己的溴化鋰空調產生的50%利潤卻要按照規定和對方分享,等于特靈每年白白拿走一兩個億的利潤。這自然讓一群苦孩子出身的繆家族很不爽。 "合資與上市,是我們很早就考慮必須要做的事,當時的目的主要是要把中央空調行業做大。因為我們非常明確的知道,也是非常理智、非常了解地看待這個行業,國內公司跟國外公司比較起來的差距太大,如果確立在中央空調這個技術和資本都高度密集的行業來做大,一方面需要盡早融入資本市場,另外一方面就是出賣自己的股份與外資合資,完善整個系統產品,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做大。"從一個普通的技術員成長為繆氏家族第二代領軍人物的繆志強對雙良當時面臨的合資困局記憶猶新,"由于美國控股方的種種不利因素,造成合資之后企業發展速度反而有所放緩,實際上在整個四年半的合資過程中,雙良的大部分發展潛力都沒有有效地釋放出來,有時候我們也感覺無能為力。" 而精明的繆雙大此時并沒有干閑著。合資僅一年多時間,騰出精力來的繆氏家族就著手進行業務的多元化。在1997年,雙良集團一口氣成立了雙良鍋爐有限公司、雙良停車設備有限公司,并收購了四星級的江陰國際大酒店。正是鍋爐和停車設備這兩個日后發展成為雙良三駕馬車的新業務使得雙良的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隨著江陰板塊在中國資本市場上不時演繹呼風喚雨,坐擁8億資產、連續兩年躋身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前列的繆雙大與其家族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合資與上市的判斷。而謀求公開上市,正是解開雙良合資困局與多元化變局的最好武器,因為此時僅在溴化鋰機上就擁有39項發明專利,并擁有"中國機械十大杰出企業"、"國家科學技術部認定的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中國溴化鋰吸收式機組的行業和國家標準的制訂者"、"國內中央空調行業唯一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一系列光環的雙良集團,其發展的主要瓶頸已經由技術制約逐漸轉移到了資本制約。 2000年初,在察覺到民營企業上市禁令正在解除的信號后,有著10年軍旅經歷的繆雙大顯出了他獨有的果斷:收回大部分股權,與特靈分家。和中國20多年來數不勝數的合資失敗案例所不同,繆雙大這一次是帶領雙良全身而退了。這當然得益于當年雙良和特靈在談判時用心良苦的一些預防性的自保措施。首先,在眾多雙良集團的國際聯盟協議中,規定在合資企業生產的產品上,將永久使用"雙良"和"特靈"的雙重商標,這就保證了雙良不致重蹈國內一些著名品牌在合資后"灰飛煙滅"的覆轍。其次,成功地談下了銷售權和采購權,這些權利的保留使雙良集團在結束合資后發展基本未受影響。這其中的本質原因在于,特靈雖然在電制冷技術上領先,但在吸收式制冷機的技術上卻不如雙良,也不生產在中國最有市場的吸收式制冷機產品,這使得繆雙大盡可能多地拿到了談判籌碼,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此時被中國制冷協會譽為"挽救了中國溴化鋰機行業"的雙良集團也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期。據雙良內部人士透露,目前仍占領國內溴化鋰機中央空調30%市場的雙良,近年來的年實際出貨量基本穩定在3000多臺左右,增長"很緩慢"。按照雙良對中國中央空調市場變化情況的跟蹤與預測來看,雙良目前這條溴化鋰生產線的制造能力已經能夠滿足自己的發展需求,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是電制冷。而這一戰略看上去似乎又回到了10年前棄上市而求合資的那條老路上。實際上不然:第一,在于特靈分手后不久就推出了自己的電制冷機,主要技術指標也已達到國際水平;而雙良集團新近成立的國際貿易部在西亞、東南亞、歐洲等地區9個國家陸續找到了代理商。利用成本與技術優勢向全球大打"中國制造"牌,是繆雙大早就惦記著的一件大事。 由此來看,雙良上市正是繆雙大走出的一子脫雙困的好棋。 一直謀求把企業做大的雙良,雖然給外界的印象是很不喜歡把外部資金摻合進"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里面來,今天作為公眾公司的雙良空調和蜀都A也仍然在以繆雙大為代表的繆氏家族實際控制下,但從雙良10年來的合資與上市的歷程來看,只有初中文化的繆雙大對成長、合作與分享等商業理念理解,遠比一些理論清談者實際且深刻得多。 一個家族的盛大傳奇 在江陰,雙良的發家史可謂婦孺皆知。一個為人所樂道的傳聞說,由于繆雙大排行第四,出生后,父母為了避諱"四大皆空",就給他取名"雙大",以圖吉利。 1982年,31歲繆雙大從部隊轉業,回到家鄉江陰利港鎮,并被安排到了當地一家有名的鋼廠工作。家境的貧寒、對現狀的不滿足,使得回鄉不久的繆雙大決定辭職,并憑借8800元這筆小小的財富,帶著三個哥哥(老大繆敖大、老二繆敏達、老三繆黑大)以及兒時的幾個好友(江榮方等)開始自己創業。 搞了一陣小生意后,繆雙大偶然聞聽在上海搞空調安裝很有錢賺,而江陰距離上海僅2個多小時的車程,于是,這位繆家老四決定從此入手。像所有初創業者一樣,繆雙大和哥兒幾個從賣勞力起步,在上海灘開始了赤手空拳走街串巷的空調安裝生涯。很快,繆雙大的商業天份得以應驗,短短三年,這支空調安裝隊伍就積攢了幾十萬元。更重要的是,那幾年繆雙大及其伙伴已經在空調安裝中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并且結識了上海制冷行業的一批專家,從專家那里繆雙大得知當時國內中央空調的市場幾乎被國外產品一統天下。 一心想干大事的繆雙大和他的創業團隊在1985年回到了江陰開辦了一個小廠--江陰溴化鋰制冷機廠(雙良集團前身),摸索生產中央空調。從上海一家制冷研究所繆雙大買來中央空調生產圖紙,依葫蘆畫瓢,就這樣幾個人開始敲敲打打生產中央空調。 1985年7月的盛夏,繆雙大及其伙伴們生產出第一臺溴冷機。得知上海藍天賓館使用的一臺制冷機組停轉,且維修無望后,繆雙大找上了門。沒人敢用鄉鎮企業的產品,繆雙大即刻立下軍令狀:"先用我們的機組,運轉正常后再付款"。賓館經理答應試試,沒想到一舉調試成功。直到今天藍天賓館還是雙良的客戶。此后,雙良的產品得以順利地打入上海市場并走向全國。到1989年,雙良已經可以批量生產中央空調,并占據了相當的全國市場份額。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繆雙大自創業伊始,就看到了技術對一個企業的重要。和繆雙大一起打天下的創業元老江榮方,雖然僅有高中學歷,但是由于其對技術狂熱,最終成為了雙良乃至中國有名的中央空調技術專家。而作為雙良的首席技術官,江榮方在已公布的各種關于雙良高層的排名中一直緊隨繆雙大之后,成為雙良集團事實上的第二號人物,而江榮方擁有15%的雙良集團股份甚至超過了繆雙大的三個哥哥。 隨著大哥繆敖大的退隱,其子繆志強以雙良空調董事長的身份宣布了繆氏家族第二代的登場,而尚在美國攻讀MBA的繆雙大的獨生子也將給這個傳奇般的家族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 吃虧是福 從雙良集團最新提供的公司簡介上,翻來翻去怎么也找不到其與特靈合資的那段歷史,大概雙良人都覺得自己吃虧的事不提也罷。 沒錯,從賬面上看,怎么看都是雙良虧了。特靈的電制冷產品在當時尚處于電力供應短缺的中國注定沒什么銷路,能把企業做成這么大,繆雙大當然不會笨到連這一點也看不出來。 一言以蔽之,雙良與特靈的合資絕對不是單一動機驅動的產物。 隨著中國電力體制改革進程的深化,一些原來缺電的地區現在已經成為電力富余地區,用電政策也由限制用電到鼓勵用電。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同樣背負盛名的遠大中央空調至今仍抱著溴化鋰技術不放,這甚至已經開始影響其業務的成長。而雙良新推出的螺桿式冷水機組(電制冷)系列產品,正在電制冷這個每年以15%速度增長的市場上攻城拔寨。雖然說合資方美國特靈公司以"涉及國家核心產品技術機密"為由,沒有正式將繆雙大早就看好的電制冷技術主動轉給雙良,但合作解除之后,大批接觸了特靈電制冷技術的高級技術人才仍然留在了雙良,不言而喻,這對于雙良最終拿出自己的電制冷產品奠定了決定性的基礎。 而另外一批經過特靈多年培訓的人才--管理人才--對雙良生產、營銷等環節能力的改善,也正在顯現出來。雙良集團對外宣傳其在生產過程中采用的DFM(Demand Flow Manufacturing)技術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這對于雙良這樣一個知識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企業盡快從家族企業的粗放型管理向現代企業的精細化管理過渡,也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們普遍都過于精明,精明得有時連一點兒虧也不肯吃。 而可以肯定在明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大幅前進的繆雙大似乎覺得,吃虧是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