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就業壓力 探索中國特色勞動力再就業之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16日 12:06 光明日報 | ||
我國是人口大國,在一個長時期內,都將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就業是民生之本”,并將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作為一個重大問題加以強調,這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因此,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勞動力再就業之路,對于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據測算,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每增長1%,勞動力就業崗位就增加125萬個。因此,促進經 在我國,短期內政府用行政手段促進勞動力再就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絕不是根本方法和長久之計。應積極運用市場法則,實現市場就業。所謂市場就業,是指在國家宏觀就業政策的調控下,由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和價值規律來決定就業的數量和工資水平,通過就業競爭、供求雙方雙向選擇,實現勞動力就業。市場就業不是勞動力全部就業,而是以一定比例失業為前提的。由于沒有失業就不可能形成就業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因此,可以說市場就業又是有效就業,即,在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勞動者積極性和經濟效能條件下的就業,以逐步從“社會效益型就業”為主轉向“經濟效益型就業”為主。 積極開展再就業培訓工作,實行多渠道就業。在知識經濟已初露端倪的今天,許多職工熟悉的傳統工藝、技術逐漸被淘汰。在這種情況下,在職職工必須通過職業培訓和技術教育,才能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新的職業要求;下崗職工也只有通過培訓和技術教育,學習新的技術、工藝,才能創造條件,及時向新的產業轉移,重新上崗就業。要充分利用高校、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技工學校、廣播電視函授和工青婦等社會團體的現有條件和設施,免費或減費培訓下崗職工,加快發展中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職工的文化素質和再就業能力;下崗職工也要更新觀念,主動適應新形勢,變被動等待安置就業為積極主動擇業,立足現實,實現多渠道就業。 加快農村產業化發展,合理吸納農村勞動力。我國現有農村勞動力超過5億人,其中剩余勞動力1億多人,常年流動的勞動力絕大部分涌入城市。目前進入城市打工的農民約在7000萬左右,其中有50%左右找到了相對穩定的工作。由于農民工對工種、報酬等要求比城市工人低,因而其具有相對競爭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對城市形成了較大的就業壓力。解決農村勞動力大規模進城的途徑是加快實現農村產業化,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小城鎮,擴大農村內部的勞動總量,盡可能實現就地消化。 實行靈活的就業制度,增加勞務輸出。一方面對部分勞動者實行階段性就業政策。例如,有些勞動者為了提高自身素質可參加脫產學習和培訓,適當延長婦女養育嬰兒休假時間等。另一方面,可在一些行業推行非全日制工作、彈性工時以及非完全工作周或適當延長年休時間,從而達到增加社會就業總量的目的。鼓勵下崗職工到境外、國外謀求工作,通過輸出勞務擴大就業。 健全制度,完善政策,推進再就業工程的順利實施。要加快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各級政府應依靠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力爭用不太長的時間把各類社會保障制度覆蓋到國有、集體、“三資”、私營、個體經濟單位。加快戶籍制度、人事制度和檔案制度的改革,為國有企業分流富余職工和人員流動創造條件。進一步擴大失業保障覆蓋面,加強對失業保險基金的管理,為深化勞動制度改革、維護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的條件。要制定優惠政策,大力發展中小企業、第三產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和企業,以擴大就業總量。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采取一些優惠政策將會減少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收入,但這是改革必須付出的代價。政策要配套,并用足用好。要改變以往這個部門松綁、那個部門緊綁,這個部門給了優惠方便、又被另一個部門拿去的狀況。在實施再就業過程中,各部門要協調一致,真正形成合力,做到事半功倍。并用足用好優惠政策,使之產生效益,收到效果,切實把黨和政府對下崗職工的關心體現在他們身上。要加強再就業工程的各項日常工作,提高服務質量。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要努力做好協調工作,監督有關政策的貫徹落實,保障下崗職工的合法權益。(趙保勝)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