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黃域成
我是怎樣“發家”的?
記者:關于您的“發家”,外界說法很多。
吳一堅:其實,做生意也好,搞企業經營也好,起步這個階段都是循序漸進積累完成的。企業從無到有,財富由少到多,不可能一下就有一桶金。
我現在想不起來當初自己怎樣完整地賺到了第一筆錢。1983年我從部隊退伍,開始做生意是1984年,1985年才正式知道什么是經營,屈指算來,已有18年了。
剛開始在廣東、上海、海南一帶搞家電、服裝的經營,是個體戶,那時只有一個很樸素的觀點:做點生意賺點錢,過點好日子。
記者:然后呢?
吳一堅:1986年、1987年在海南,那時家電市場非常火爆。有了前幾年的積累,經營開始有了規模。
記者:從小到大應該有幾個階段吧?
吳一堅:這個,現在記不清楚了。把一個小企業做大,這中間的反反復復、起起落落的經歷實在是太多了。確切地說,它是一個軌跡,帶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如果你要我做一個劃分的話,應該是從財富的尺度來講——
第一個階段,是從1987年到1991年。在這之前,經營有很大的流動性和差異性,因為是看到市場上缺什么,就到市場去調或采購這個東西。1987年以后,我主要是經營家用電器的生產、制造,這個階段把經營相對地固定在某一個行業,而且做到一定規模。這個階段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初級階段游擊性經營的過程。
第二階段,是從1991年到1997年,開始懂得并嘗試資本運作了,企業走向成熟。管理層從一個人、幾個人,發展到企業有了一個相對健全的班子。
第三階段,是從1997年以后到現在,完全按現代企業制度運作,企業在這個時候有了巨大的飛躍:產業結構也從以前的勞動密集型向高科技產業發展,從相對簡單的產業向科技含量較高的方向走,企業的規模、人數、產值都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飛躍。與此同時,企業走向誠信、規范經營,金花股份作為一家公眾公司進入了資本市場。也是從這個階段開始,企業不僅走向了正規化,而且按照行業標準進行審核,企業文化的充實完善也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的。
成就一個大企業,必須要凝聚很多有能力的人,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記者:您覺得您的每個階段彼此有哪些不同?
吳一堅:這得看從哪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比如:1984年到1991年這個階段,對市場沒有什么認識,還沒有想去做一個企業、企業家,那時相對的簡單化、現實化。我不管什么情況,能做做一點,我也不管是哪個行業,有機會就去做一點。
那時,我非常現實,創業條件也非常簡陋。應該說,第一個階段給人的感覺是既非常盲目、又充滿活力。雖然艱辛,但利潤空間很大,也非常靈活。
到了第二個階段,不同之處在于人相對地成熟了。一是緣于對市場的認識。同時接觸到很多有知識、有財富、有經營閱歷的一些老板以及政府官員,對社會的責任意識萌發了,知道了人生的意義,有了成就一番事業的決心。
當然,在第二個階段,我學會了思考,于是也感到了思考的壓力,要做什么事,怎樣才能做成,社會需要什么,要做多長時間等等。
這個時候,我突然意識到:成就一個人,是要有豐富的內涵和內容才能做到的,還要有一個社會群體和社會環境的支持。
我也發現自身存在的缺陷和缺點,主要表現在對事物本身欠缺分析能力。那時,我還沒有完全意識到:一個成功的人,成功的事業,他的背后需要多么大的支持。我對這種支持力量的認識是相對模糊的,有時決策還很沖動。另外是在解決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上,帶有簡單和不全面性。
第三個階段,就跟目前一樣,我認識到社會的發展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共同推動的事業;另一方面,成就一個大企業,必須要凝聚很多有能力的人,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而良好的政治制度是保證是基礎,這才知道我們國家改革開放這么多年的不容易。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后尤其是“十五大”以后,能夠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道路,這么多人都要富強起來是很不容易的。
于是做事的動力很大程度上出于一種社會責任感、使命感,覺得很多財富應貢獻給社會,而不是個人,我們創造的財富應該回饋到社會中去。
我現在的財富不是個人的,一旦脫離了“為人民”這個準則,那么財富的價值就沒有了。所以,從我們來講,要想報效國家,惟一的途徑就是把企業辦好,辦一個能賺錢和能解決更多就業的大企業,才可能給股東和社會帶來豐厚的回報。
一個籬笆三個樁
記者:比較明顯的標志或代表是什么?
吳一堅:從我本人來講,這個不同點體現在:人的法制觀念、社會責任,以及對整個事業的使命感,逐步加強。
記者:在每個階段都遇到哪些困難和壓力?
吳一堅:沒有太具體的壓力。在第一個階段,我現在已經記不起有什么壓力。說句難聽話,那個時候經商,那么大的世界還能沒有我們生存的地方?
在第二個階段,說句心里話,企業做到這么大,我覺得自己在專業上、知識上、社會閱歷上特別的匱乏,因此有一種非常想把自己包得很緊的感覺。要做那么多事,帶那么多人,從內心感覺自己總是那么小,那么年輕,怕被別人看不起,怕因為決策失誤,帶來損失以后臉面無光。或者說,自己遇到困難時,不知道找誰,不知道怎么處理,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就覺得非常尷尬、被動,這就需要很大的勇氣。
到了第三個階段,我覺得非常輕松。這是因為:一是經營規范了;二呢,認識到“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自己是“樁”,也是“籬笆”,失之淡然,得之亦淡然,沒有負擔。
這種失落,使我經常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和周圍伙伴發生不一致了,或者是自己有什么不對,為什么你的伙伴、合作者不再和你同舟共濟了?
記者:您有沒有經歷過刻骨銘心的失敗?
吳一堅:哎呀,這個太多了。倒不是因為失敗而刻骨銘心。我覺得,在整個經營和決策過程中,有時候對我刺激最強烈的倒不是失敗,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比如:與合作者共同的合作中,因為價值取向不一致,或認識不一樣而分手。這種時候,對我的刺激很深,非常強烈。
記者:大概有幾次?
吳一堅:有好幾次。不過,經過幾次以后,我們更注意機制的調整。現在,我既不管財務,也不管人事,反倒使企業運行非常健康。
記者:當時您的心理和感情狀態是怎樣的?
吳一堅:心理上有很大的失落感。這種失落,使我經常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和周圍伙伴發生不一致了,或者是自己有什么不對,為什么你的伙伴、合作者不再和你同舟共濟了?
記者:那一階段,您是怎樣挺過來的?
吳一堅:靠調整。首先,認識一下我自己做的事對不對;二呢再檢查他人,在這些問題上和處理的過程上做得對不對?如果都對,那么這是一種現象,可能原因不在我這。如果有不對的地方,那么要么調整人,或者調整事。
記者:挺過來后,感觸有如何?
吳一堅:更健康了,我個人認為是這樣的:我們不僅僅能緊密合作,而且是近距離合作。到現在,可能很多朋友在一起工作,或沒有在一起,但大家都能有效地工作,視野更廣闊了。
很多人說金花企業集團是所學校,培養了許多人才
記者:您重新再經歷一次,以您現在的經驗又會怎么做?
吳一堅:現在有很多獵頭公司、很多企業看中我們企業的人,希望從我這兒挖一些人去。有許多伙伴們或者高級經理有時說:是不是待遇有問題?你看,我們的員工都被人挖去作經理了!
我說,很簡單,可以這樣想:比如我們的財務人員,如果都被銀行挖去作行長了,銀行對我們不是更了解了?或者到其他企業去當干部、當領導、當管理者了,那么,我們之間的合作領域就會更廣泛。他,可能在我們企業是一個部門經理,職權有限,但他到另一個企業,作為一個高級管理人員,職責更廣闊,有這樣的合作豈不是更密切、更深層次?而且合作的成功機會更多。
現在離開我們金花企業集團的部門經理、員工,我們初步算了一下,在西安當老總的有6個、部門經理的有十多個、高級經理人員也三、四十個。很多人說金花企業集團是所學校,培養了許多人才。其實,許多離開金花的人更想念金花,而且更為金花著想。這些人把金花的優良品質帶走,而且傳播下去,其在金花受到的鍛煉、經驗,在另一個企業得到更多發揮,傳播給更有效的群體,這無形中給金花帶來了很大的無形資產。
可以說,這些人也是金花的財富,因為雖然他已經不在金花企業內部,卻為企業做了很多工作。因此,在節假日和離開金花員工的生日,人事部門、辦公室都會寄去問候。這些離開金花的員工,他們在商業機會上也首選金花作為合作伙伴。我經常聽到有人自豪地說:“我是從金花出來的!”
現在在金花的省、市勞動模范、崗位能手、青年企業家有近百人,而且每年都有一批被評選出來。對此,我覺得心情很愉快。造就優秀人才,這也是我們金花值得驕傲的一筆財富。
有了事情去找錢,而不是拿著錢去找事情
記者:每個特定的發展階段,應該有些很傳奇、很機緣巧合的故事?
吳一堅:的確有很多。有人認為是傳奇,而我認為并沒有什么神秘。
人生的機會很多,尤其是年輕人,在這樣一個好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環境下,機會很多,但對機會的把握和認識是很重要的。很多條件的有機結合,就是一種機會。機會沒有明顯的標志,能夠把握很多機會,并使其產生作用、產生效益,這就是機會的價值。我可能比較注意這方面。因此,往往不太可能的事情,我卻做成了;往往在不利的條件下創造出了有利的因素。別人看上去很神秘,其實很自然。
記者:比如說?
吳一堅:比如說,我過去搞電視機廠,想建廠,首先就得買地。其實,不一定,我可以去找有土地的合作。當時是,對方出土地,我們建廠,確定雙方的合作關系,約定20年后連廠帶設備歸對方,20年以內利潤分成,我們多一些,對方少一些。
有了這種條件和基礎,我就開始想第二個問題:建廠也需要有錢,建什么廠要找好市場。比如:建電視機廠,八十年代電視機賣得特別火爆,搞這樣的產品,市場一定有很多人想買。確定了這樣一個思路后,我去找經銷商告訴他:我們打算在多長時間內推出這樣一個產品,如果認可這種合作,請提前付給我預付款,給你一個優惠價格,使你有利潤空間。因此,經銷商非常喜歡。這樣就有了預付款。此外,還要有過硬的技術。
有了土地、有了錢,又有了這樣的人才,電視機廠建成后,產品如期交付給經銷商,這項工作就完成了。
在想法變成現實的過程中,許多是求人的事情,卻一定要變成是被人求的事情,這樣成本就很低。
第二,我想講的是:有了事情去找錢,而不是拿著錢去找事情,經營方式上要有正確的思路。
對我們來講,很典型的就是世紀金花購物中心。世紀金花開業那一年(1998年),被人們議論為中國商界的“倒閉年”,當時市場很疲弱。我們則分析,這是一種市場急需要轉型的情況。很簡單,一個東西賣不出去,你越是打折賣、促銷賣,東西越不值錢,別人越不想買。為什么你不想什么好賣賣是什么呢?我們入市也是如此。
及時入市,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效益,更給整個區域經濟帶來一次強大的沖擊,世紀金花帶給西安百貨業的貢獻不亞于一場城市商業革命。
一個管理者,不僅要有優秀的專業能力,還要有博大的胸懷,要有高遠的政治見解和社會責任感,才可能有成功的機會
記者:在您事業的發展中,您認為您成功的個人核心素質是什么?
吳一堅:在某些人看來,我可能是成功的,但我自己并沒有這樣認為。因為,現在競爭平臺不一樣了,特別是入世以后,地球更小了,我自己更覺得尚未成功。成功只能是相對地講。
一個管理者,不僅要有優秀的專業能力,還要有博大的胸懷,要有高遠的政治見解和社會責任感,才可能有成功的機會。
記者:那您認為:您成功的個人核心素質是領導才能、冒險與膽識、預見性的眼光、思考、執著,還是什么其他的因素?為什么您覺得這些是成功的核心素質?
吳一堅:思考更重要,把計劃變成策劃,把策劃變成方案,直到部門分配,然后通過有效的布置、檢查,但對于突擊性的工作就要執著。這關鍵是看哪個方面,不是一成不變的。
記者:米盧講“態度決定一切”,您怎么看?
吳一堅:我覺得他這句話說得不夠徹底,態度可能是一些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的基礎,而不是決定性因素。這是因為:對任何事情,態度決定“干與不干”、為什么干這件事、你想干什么,你正干什么事情。但人家不想干,你的態度就沒有用了。
記者:您現在可以說是非常的富有,您覺得快樂嗎?
吳一堅:你這個問題很片面。富有不一定和快樂劃等號,富有不一定快樂。我現在的快樂不一定因為富有,可能我快樂但不是因為我富有。我認為兩者沒有必然的關系。
做事情如果沒有理智,肯定出不了彩
記者:您覺得您是否做過很冒險的事情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那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生的?您是如何處理的?結果如何?
吳一堅:這個很難界定,關鍵看哪個方面。我需要理智,當時不處理可能是最好的處理。許多東西需要條件,在一定條件下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