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會診中國MBA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3月03日 14:23 京華時報 | ||
近年來日益被“神化”的MBA教育,在經歷了頭10年的高速發展期之后,開始進入“品牌競爭時代”。但凡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事物,在產生之初總有一段加速的發展時期,而這種發展或多或少會帶有一些泡沫的成分,難免讓一些期待MBA能在中國上演“哈佛神話”的人大失所望。 6月8日—9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的第七屆亞洲管理教育論壇上,來自亞洲、歐洲、 炙手可熱與失寵的背后 我國自1991年首批9所高校開始試點招生MBA,至今已整整11年。招生人數從1991年的86人激增到2001年的12173人(今年計劃招收15000人),開辦MBA的高校也達到60多所。MBA變得如此炙手可熱,是因為它是一個具有工作經驗以后的、全方位的工商行政管理學位。它強調通識通才的培養,因而被看成是已有一定工作經驗之后的一個“事業加速器”。除了MBA本身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外,還有兩個因素導致了MBA火熱:一是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二是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然而近幾年來MBA在國內開始“失寵”,不少MBA畢業以后要承受理想和現實的落差,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的考驗。這一方面是由于國內MBA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另一方面是企業對MBA不夠信任。目前我國MBA教育在師資力量、教材水平和學生素質等方面與歐美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社會不要對MBA期望過高。而MBA畢業后,最好從低層做起,要端正心態,不可預期太高。 MBA是一種語言的交流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迎算了一筆賬:我國有600萬家企業,假設每一家企業只需要一名MBA,就需要600萬人,而目前全國只有12041人獲得了MBA學位,由此看來MBA應該擁有大量的工作機會。然而為什么很多MBA找不到工作呢?張維迎說,表面上看是質量的問題,而實際上是數量的問題。他主張,MBA是一種交流的語言,使用者越多越能提高效率、降低社會總交易成本。在管理者之間這種交流尤為重要,像中國古代的皇帝要和學子們念一樣的四書五經,才能和他的臣子在同一知識文化背景下對話。MBA的數量越多,MBA的價值就越大。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MBA教育還將有很大的發展。 本科生教育要受到重視 香港城市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陳乃九認為,終生學習和本科生教育是最應重視的兩件事。由于本科生的歸屬感要高于其他學位,因此重視MBA教育,首先要從根本上重視本科的管理學教育,培養新一代的經理要從本科生開始。教育的方法不能單調刻板、空談理論,不光在課堂上講授,更要給同學們機會去參加社會實踐。 MBA培養潛在企業領導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陳國清認為,MBA是培養一種工作經歷不是很長,卻有很大潛力可以發揮的企業領導。只是培養一種潛在的工作能力,而不是畢業后馬上就能當高層管理者。關于EMBA的含義,陳國清解釋說,EMBA是MBA教育的一種,是特殊的MBA教育。兩者對比起來可以簡單概括為:MBA培養潛在的、未來的職業經理人;EMBA是對現有的、已在位的高層管理者的培訓,是教他們如何管理MBA。普通的MBA是系統的理論的學習;而EMBA是系統的理論的歸納、提煉。對于MBA(包括EMBA)的教育如何發展的問題,陳國清提出如下建議:重視教學質量;加強課程建設和相關研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注重對中國實際情況(案例)的研究;重視理論基礎研究等。 MBA教育應該抬高門檻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唐任伍認為,現在MBA教育市場“太濫”,應該抬高門檻,樹立幾個大的“品牌”,這樣才能保證MBA教育的質量。雖然目前全國指定64所高校設立MBA教育項目,實際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人民大學的招生人數占了全國的一半,而全國還有不少大大小小的高等學校甚至專科學校也設立了MBA。這就造成了學生素質良莠不齊,教學資源浪費,最終給教育本身帶來危害。想尋找MBA在中國的出路,首先應該樹立新觀念,即MBA(包括EMBA)是資源性的產品,要服從市場經濟規律的選擇。另外要進一步規范管理教育的誠信度,建立政府、社會、企業三方力量共同參與的評價體系。 MBA教育要搶抓機遇 首都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黃津孚說,雖然與美國100多年、歐洲二三十年MBA教育的歷史相比,中國的MBA和EMBA教育起步雖晚,但發展很快。中國剛加入WTO,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正給了我們絕好的創業機會,這必將促進我國管理教育與管理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本報記者 房海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