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不能出晉?被殺富豪李海倉身后股權之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2月09日 14:40 財經時報 | ||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海鑫集團董事長李海倉的死因可能會是一個千古之謎:在運城有多個版本流傳,官方的消息是源于土地之爭,兇手馮引亮急于將自己的一塊土地轉讓于海鑫,在李拒絕后遂起爭端。 運城公安局一人士透露細節說,李所中子彈系“后腦射入”,而兇手自殺的子彈系“左腦射入”。綜合看,李與馮之前并無爭執跡象,同時,馮“并不是左撇子”。他并說,馮 顯而易見,對晉南小縣聞喜來說,李海倉突然遇害,不啻“塌了半邊天”,聞喜縣每一位受訪者對此說法皆無異議。 1月29日李的追悼會在運城市聞喜縣海鑫集團的總部舉行。數百家(位)來自中央、山西省、運城市以及海鑫集團業務聯系單位的領導發來唁電,主持人僅宣布來電名單即耗時半小時。 現場人頭攢動,雖然運城方面采取了嚴格的隔離措施,但是到會的依然達千人以上,其中多有眼頰紅腫、淚光閃動者,多數與李并無直接交往。在海鑫集團所在的聞喜縣東鎮,群眾自發的吊唁亦同時進行。 這讓人們看到的是李海倉良好的“口碑”:“一個聰明的人,也是一個忠厚的人”。 此前有媒體援引“公安部收到的一份舉報材料”說,海鑫集團(李海倉)所欠各方資金已經超過30億元,“光中國工商銀行運城分行,給海鑫集團累計發放貸款已達11億元,這當中目前仍有4億貸款余額尚未歸還”,并說,“運城各金融系統的資金能投入的,幾乎全部投到了海鑫公司”。 運城市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黃勛會告訴《財經時報》,運城市地方對海鑫集團的支持的確“不遺余力”,但是各銀行資金的投入則絕對是市場化決策的結果!耙粋如此高增長的企業,如果是你的銀行,你會不往里面投嗎”?他還說,李本人即是“一個品牌”,“你不貸給他,自然有人爭著要貸”。因此海鑫集團并不存在資金上的困難。 運城工行的一位人士透露,在李遇害后的第二天,該行即派遣了一個十幾人的調查組前往海鑫集團。他表示,海鑫集團此前并無拖欠償貸記錄!耙粋企業發生這么大的變故,前往調查理所當然”。 他說1月25日,運城市工、農、中、建、交五大銀行召開聯席會議緊急磋商,最終的結論是:海鑫集團的資產狀況良好,并無償貸風險。對海鑫集團的支持將一如既往,不會追償欠債。 據運城方面的資料,海鑫集團目前的資產負債率僅為34.1%,遠低于國內同業。海鑫方面則對“聞喜縣四大班子接管海鑫集團”的消息加以否認,該集團總經理助理及其一位顧問都稱“純屬無稽之談”。但這位顧問也稱,聞喜縣委書記董鵬翔自李出事后幾乎一直“呆在李海倉家,和他的家人在一起”。 這一舉動也不難理解。畢竟,李為董所領導的聞喜縣做出的貢獻無人能及。這個37萬人口的農業縣2002年全年“共完成國稅收入2.04億元”,“僅海鑫鋼鐵有限公司就實現稅收1.16億元,占全縣國稅收入的56.8%”,地稅4650萬元中,海鑫上交的更是絕大多數。 運城市委宣傳部的黃副部長說,幾年前和聞喜縣相當的夏縣,2002年的財政收入是聞喜的1/5。運城地稅局的一位干部則透露說,在1995年,聞喜的財政總收入不過2000萬元,7年超過10倍的增長主因就是海鑫集團。 他并透露,2002年李本人上交的個人所得稅即為96萬元。 “魔術師” 這個稱謂在李海倉身上已經被數次提及,特別山西媒體報道當中,李的財富積累過程一如舞臺上的魔術表演,讓人眼花繚亂。他的個人魅力在這一過程中體現無遺。 福布斯說,李的個人資產是1.95億美元,相當于16億多元人民幣,披露者亦承認,這個數字也許并不準確!敦斀洉r報》向海鑫集團總經理助理征詢李在海鑫的股比,被告知“屬公司機密”,隨后本報從海鑫集團的一位顧問處得知,李在海鑫的個人股比在“70%以上”,“如果把他的家族兄弟的股份算在內,應該超過90%”。 這一數字同時為多位知情人證實。 運城官方提供的資料顯示,到2001年年底,海鑫集團資產總額已經達到30億元,銷售收入為29.6億元。因此,僅沉淀在海鑫集團的李家資產,應超過27億元,即使李本人,也已經在21億元以上。 1955年出生的李海倉,在25歲前積累了他“第一桶金”。這個故事在運城幾乎婦孺皆知,他打過小工——和泥搬磚,榨過油,跑過運輸,做過小買賣,期間并嘗試生產當時緊俏的肥皂。這讓他在1981年時,已經擁有了20萬元的個人財產。 1987年,李連同老鄉辛存海(現海鑫集團黨委書記)、侯嵐云,并說服當時的聞喜縣白水泥廠共同出資40萬元,創辦了其第一個煉焦企業:聯合焦化廠。 1988年8月,李聯合當時他的業務聯系單位三門峽車務段服務公司,雙方各出資70萬元,建成了聞喜“三鐵焦化廠”。到1990年,李又對上述兩家焦化廠追加投資130萬元。 同是1990年,李再次與運城車務段共同出資120萬元(其中李占60%,運城車務段占40%),創建運城洗煤廠。1990年3月,李和洛陽鐵路分局、三門峽車務段共同投資1200萬元——其中李出資450萬元——興建洛鐵焦化廠。并在同一年,將上述4家焦化廠合一,組建三鐵焦化總廠。這正是現在的海鑫集團的前身。 在短短4年內,李依靠其“魔力”,與7個合伙人在窮鄉僻壤聞喜創辦了4家焦化廠,這個“魔力”的來源,則是在運城眾口一詞的“有頭腦”和“老實”。一個經常被提及的實例是,李在與運城車務段合作組建運城洗煤廠時承諾出資“四六開”,而收益則是“六四拿”。亦即說,李出資60%創建的企業,卻只收取其中40%的收益。 可見的資料顯示,在1990年三鐵焦化總廠成立之前,李在其4個組成企業中的原始投資為742萬元,而其余6個合伙人的總投資額為888萬元(其中未計算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滾動投資和追加投資),李的投資約占45.5%。 公開的資料說,是年,三鐵焦化總廠的固定資產為2000萬元。這正是李后來用以創辦海鑫集團的最初根基。 幾何級增長 1993年9月,李(以其三鐵焦化總廠)與湖南冶金廳、河南冶金廳、上海冶金廳3家合作,投資8400億元,創建了“山西省海鑫鋼鐵有限公司”,在原始的合資協議中,3家冶金廳各出資1000萬元,其余即5400萬元由“李海倉籌措”。以此,是時李——準確說是三鐵焦化總廠——在海鑫的股比為64.3%。 (以上根據1997年海鑫集團的資料,運城官方近日提供的資料略有出入,稱海鑫鋼鐵公司是為1993年9月由李海倉、湖南冶金廳、河南冶金廳、上海冶金廳及北京鐵路局共同出資9800萬元組建,其中各方出資比例并未透露。)至1995年6月,海鑫鋼鐵開始“二期工程”,原3家聯營單位“堅決支持”,“積極投資”,同時洛陽鐵路分局、臨汾鐵路分局及北京鐵路分局亦持資入股,7家共投資3.1億元,實現了海鑫歷史上的“又一次飛躍”。 ——此前,海鑫擁有固定資產1.2億元。 在海鑫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二期工程”之后,李及其余6家股東其股權必然出現了變化,但各方入資或追加投資的比例卻是無從得知。 1999年,海鑫雄心勃勃的“三期工程”開建,總投資12.8億元,對這次海鑫集團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投資的資金具體來源,運城及海鑫集團各方皆三緘其口,惟從運城機關報《運城日報》報道可見端倪:“……總共需要投資12.8億元,當時,海鑫集團的總資產是11億元,能夠拿出的資金只有3億元,資金缺口這么大,怎么辦?李海倉首先穩固‘大本營’,保證企業生產在原有的基礎上高效益運轉,為新項目最大限度提供資金。然后,他對新項目從產、供、銷、運每一個環節仔細運算,把預期收益算準算穩,并想方設法使其資本化,投入擴大再生產。用明年或者后年的錢辦今年的事,用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這樣,12.8億元資金通過存量拿一點、合作引一點、銀行貸一點、建筑質保金緩一點等途徑得以解決了! 據稱以上材料是“經過市委常委研究”以后專門為云集在此的各地新聞記者提供的。從材料中看,海鑫“三期”的資金主要是通過企業存量、銀行貸款以及合作各方擴大投資解決的,李個人投資在其中的比例雖不能確認,但大概可以想見。 而正是這個“三期”之后,海鑫的總資產一舉從原來的11億元增長為30億元。 海鑫的成長史用“飛躍”形容并不過份,自1987年李創辦第一家焦化廠的40萬元起,海鑫的增速幾乎是一年翻一番,李本人生前說——《運城日報》亦如此描述——在2003年年初海鑫“三期工程”建成投產以后,海鑫將“在15年內總資產翻14番”,即“增長12500倍”。即使從1993年9月海鑫鋼鐵公司建成之后,至2001年年底的8年,海鑫的總資產也增長了34.7倍。 但是,另一個事實是,李及其家族在海鑫的股比,由海鑫創辦時的64.3%(假設那時的三鐵煉焦總廠為李氏100%控股)上升為90%以上,相反,雖小股東數量在不斷增加,但他們的股份卻急劇萎縮。以此為基礎,如果從1987年李投資創辦焦化廠算起,他的個人資產的增長速度,更遠遠超過12500倍。 李生前說,他是在“用小錢滾大錢,用大錢滾更大的錢”;“我的錢可以說很多,也可以說沒有,我沒有存款,錢都在企業里:投資、發展、再投資、再發展,要一直這樣干下去”。持續多年滾動的追加投資,也許是李海倉股比膨脹的原因所在。 和海鑫集團多有接觸的一位人士說,李之所以很少提及其他股東,是因為這些股東在其中的股份比例“非常小”,海鑫其大部分資金,都是李“自己投入的”。 資產出晉? 在李海倉宏偉藍圖的下一步,是海鑫“第四、五期”工程。李生前數月曾宣稱,在2003年年底,海鑫集團的總資產和銷售收入將達到“雙50億”(2002年分別是30億和29.6億),在2005年將是“雙150億”,而到2010年,將力爭實現“雙500億”。 這樣的目標并非“不可實現”,以鋼鐵為主業的海鑫集團,此前已涉足房地產及金融(銀行、保險)領域。他是中國民生銀行及光大銀行的股東,同時還是2002年年中成立的中國第一家以民營資本為投資主體的保險公司民生人壽保險的發起股東之一。 但是,在李的計劃中,“海鑫外遷”已是其必走的一步,此前媒體報道說,海鑫“原來計劃在福建投資150億元建鋼鐵廠”,并且“已經投了3個億”!敦斀洉r報》獲知,“這只是一個長期規劃,計劃投資為120億元,其中通過引資(當地企業和外資)解決其中40億元,另80億元將由海鑫自行解決”。 消息指出,海鑫集團原本計劃于2003年年底在國內A股上市,即是為解決這一“外遷計劃”的資金瓶頸。 雖然運城為海鑫集團提供了相當好的軟環境,但是海鑫集團下一步發展的硬環境,將遭受山西方面的阻礙。其一是,海鑫集團其鐵礦石大部分來自國外(超過70%),在內陸的鐵路運輸成本遠遠超過了海上;其二,山西缺水,而鋼鐵行業則是“用水大戶”。 但一位該集團的顧問稱,此類的計劃都“裝在李海倉的腦子里”,其中很多已隨他突然去世而不再為人知。由于李在海鑫集團中及未來發展中無可取代,所以對海鑫集團未來“真沒有底”。 關于海鑫集團投資計劃,以及“誰將代替李海倉接管海鑫集團”的問題,集團總經理助理稱“無可奉告”,只能“等待董事會的決議”。 運城坊間對“接任者”的猜測有兩種傾向,其一是海鑫集團現任總經理、李海倉的五弟李天虎,其二則是此前在英國留學的李海倉的長子。 迷霧 存疑還有更多。運城一位退休官員說,由于海鑫自三鐵煉焦起復雜的資產變更,其股權狀況可能隨李突然遇害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他舉例說,海鑫——或者說李海倉——在發展中累計投資已超過30億元,其中多次向銀行貸款,且貸款數額巨大,在海鑫的發展歷史中這些金融機構支持的作用無可替代,但是,由此在產權上帶來的界定難題也不可回避。 他沒問,李在掌舵海鑫集團時向銀行貸的款是以企業名義還是個人名義呢?尤其在企業發展初期,體現在原始投資當中的部分,其還貸是企業還貸還是李個人還貸?又或是李以其在企業中的收益還貸?他說,類似的問題在海鑫集團的發展過程中“假如一出現交叉或混亂”,則一定“后患無窮”。 與此呼應的是,關于海鑫集團在發展過程中其資產結構的變化,此前即使公開在媒體披露的信息,亦多有含混、矛盾之處。而海鑫及運城方面,則對相關問題諱莫如深,《財經時報》遍詢運城多方,試圖了解海鑫集團其資產構成基本概況,皆被回絕。 此前有媒體說,一份揭露海鑫集團“問題”的“舉報信”曾被送達國家環?偩帧⑺、最高檢、中紀委和公安部。對此,海鑫集團方面直斥“胡說八道”!敦斀洉r報》獲悉,在去年中,山西省紀委曾專赴海鑫集團調查,但“沒有任何問題”。上位顧問評價說,此即為所謂“樹大招風”,并稱,由此可見民營企業生存的“夾縫”之苦。 這可能是中國的民營企業在其并不長的發展歷史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的問題。 “山西的民營企業一定在瞪大了眼睛看著李海倉的身后事!币晃划數厝苏f:“但他們可能會失望,作為山西最大的民營企業,為山西做了那么大的貢獻,可是,只有省政協的兩個副主席出席,連個主管私企的副省長也沒有來。” 除了擔任海鑫集團的董事長,李生前還擔任了眾多社會職務:全國政協第九屆委員、中華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山西省工商聯副會長、運城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及運城市工商聯副會長等。相信這些身份在其籌資過程中幫了大忙。 他抱怨說,山西首富遭受的這種“低級別”待遇可能會讓山西的私營企業主以后更要“夾著尾巴做人”。 截至2001年,山西個體戶達33.8萬戶,從業人員63.5萬人,注冊資金50.96億元,產值38.75億元,營業額223.69億元;私營企業2.8萬戶,注冊資金238.26億元、銷售總額100.37億元。個體私營經濟納稅達26.4億元,占工商稅收30%、財政總收入的11.8%。 這些民營企業家一般都相當低調。當地一記者舉例說,同在運城的另一家民企陽光集團,“其資產規模也已經有十幾個億,但是它寧愿拿出幾千塊讓你趕緊走人,也不愿意它的名字在媒體上出現。” 中共十六大報告稱“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并在中國民企的發展歷史上首次為民營企業家確定了他們的社會身份,此后,越來越多的民企老板開始尋求在政治舞臺上合適的對白。 此前,資產超過8億元的私營浙江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當選浙江政協副主席;之前,重慶的力帆實業集團董事長尹明善則當選為重慶市政協副主席。這些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首批進入省級政協領導班子的私營企業主。 但是,隨著以劉曉慶入獄為標志的“納稅”風波掀起,以原華晨集團董事局主席仰融出走為標志的產權界定爭紛出現,對中國民營企業生存環境——包括其“原罪”——的探討在全國范圍內熱烈展開。 在李海倉遇難之后,這樣的討論旋即升級,但是討論的結果還不得而知。所以有評論說,對李海倉生前身后事的界定和結論,將被視為中國政府對待這一討論——以及對待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中國民營企業——態度的一個昭示。 (財經時報記者 丁汀 郭大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