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無意的“李冠張戴”,也許是為了其他目的,張五常以中文下筆的文章中存在諸多值得關注與重視的史實失誤
劉正山
張五常在當代的華裔經濟學者中,可能是最有影響力的;在世界經濟學界,他也稱得
上極具原創性貢獻的學者之一。他撰寫的中文文章,如在內地媒體上連載的《經濟解釋》,對于廣大讀者開拓思維、深入學術研究,都很有益處。在當前的市面上,要找到這樣高質量、行文淺白、文風活潑的著作,極為困難。
也許是無意的“李冠張戴”,也許是為了其他目的,張五常的以中文下筆的文章中存在諸多值得關注與重視的史實失誤。讀者如果以張五常的這些文章為學術研究的文本或資料依據,很有可能誤入歧途。如《經濟解釋》卷一《科學說需求》第六章第5節“多質的需求驗證”,不符合史實的地方就很多。
1.張五常在這節所討論的“需求假說”,其實早就被學術界稱為“艾智仁———艾倫定理”(The Alchianand Allen Theorem)了,用簡潔的語詞描述就是:當同等的附加費用被加在兩個相似的產品價格上的時候,消費者將增加對質量較高產品的相對消費量。于是,相對優質產品往往被運往其他地方銷售或者出口。
張五常認為,這個“需求假說”發表的時候,討論的產品是“加州的橙”,而不是蘋果。但為什么后來這個產品事例都變成了蘋果?張五常說,是因為“艾師的假說發表后,兩個芝加哥大學的教授不同意,為文反對。我的一個學生(J.Umbeck)加入筆戰,橙就變作蘋果。今天行內的老生常談,是蘋果而不是橙了!
筆者沒有找到艾智仁與艾倫的文章原文或翻譯文本,但是所查閱到的資料表明:(1)“艾智仁———艾倫定理”最早的出現,是因為一位署名為M.W.P的讀者給《西雅圖時報》的一封抱怨信,艾智仁與艾倫作為對該讀者答復而提出了這個定理。M.W.P當時抱怨說,當地市場上出售的華盛頓產的蘋果又小又難看,而他的朋友們送給他的、從果園剛采摘的蘋果,至少是當地水果店出售的蘋果的4倍大。優質蘋果都到哪里去了?艾智仁和艾倫的解釋是,如果在當地購買一個優質蘋果要花費10美分,而非優質蘋果需要5美分,那么,吃一個優質蘋果與吃兩個非優質蘋果所花費的貨幣量相當。如果將一個蘋果運到中東的運費是5美分,那么,在中東,一個優質蘋果的價格將是15美分,而一個非優質蘋果的價格將是10美分。于是在中東,吃兩個優質蘋果的花費就相當于吃三個而不是四個非優質蘋果。所以,加上運費,在中東,盡管兩種不同質量的蘋果價格都提高了,但優質蘋果相對變便宜了(Borcherding和Silberg,1978年)。(2)芝加哥大學的兩個教授J.Gould與J.Segall發表的質疑“艾智仁———艾倫定理”的文章,時間不是“70年代初期”,而是1968年。發表的雜志是《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文章的題目是“ThesubstitutionEf-fectsofTransportationCosts”,這些,張五常的文中沒有提及。(3)J.Umbeck是否是張五常的學生,筆者不得而知。但是,他“參戰”的時間是1980年(文章發表在《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0年2月號),而此時,“芝大的兩位仁兄(J.Gould與J.Segall)”對“艾智仁———艾倫定理”的質疑,已經在1978年被Borcherding和Silberg評判并解決了,“艾智仁———艾倫定理”也被他們修正了。而且,J.Umbeck的文章,主要是將“艾智仁———艾倫定理”擴展為稅收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