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等于“身份”,MBA代表“高薪”。“年薪十八萬急招MBA”、“高薪誠聘MBA”……年薪百萬索求MBA的例子也不在少數,似乎企業不擁有幾個MBA,便不夠“現代”,不夠“規模”。MBA進入中國短短幾年,便被推至高峰,而近乎神化。MBA真的有那么“神”嗎?
2003年MBA報名工作于幾日前結束,北京MBA報名人數較往年大幅下降。業內人士預測,MBA,這個在神州大地紅火過一陣子的“工商管理碩士”,高燒開始退溫。
北京MBA退燒-本報記者王萬利北京報道
2003年MBA報名工作于幾日前結束,北京報名人數較往年大幅下降。如清華大學今年的招生人數是3000人左右,去年是4490人;北大今年是2000多人,去年是3390人;南京大學今年不足1000人,去年是1300多人……
MBA為什么這樣火
MBA——“工商管理碩士”,1908年于哈佛首創,1991年引進中國,在清華等9所國內重點院校首先試點。十余年過去,MBA之火愈燒愈旺,如今讀MBA已成為“時尚”與“檔次”的象征。
MBA屬于國際專業學位,目的為培養高層次實用型管理人才。報名者要求具有本科學歷,且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MBA與其它學科的明顯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以培養企業管理人員為目標,推出的皆為務實型人才。
“MBA是高級管理人才、是精英,企業需要MBA,中國需要MBA!”企業在呼喚,發展中的中國社會渴求人才,企業渴求人才。MBA之火,漸有燎原之勢。
有需求就有供給,1998年全國MBA入學人數達到8190名,1999“MBA年”時,更是超過了這個數……但社會仍是感覺“不夠、遠遠不夠!”那時有經濟學家預測:“在中國的人才市場上,未來對MBA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的。”企業自也注意到了MBA這塊“空間”。“深圳一大公司斥資100萬邀請其它企業共同籌資400萬元,在清華等4所名牌大學設立獎學金,辦工商管理博士生班……”企業對社會講,他們需要MBA,社會就更有理由“迅速培養”。
再近幾年我國的MBA畢業生人數就不再好“統計”了,因為畢竟“中國大約需要35萬名經理人才,而以每年2000名的培養速度,要170年才能滿足需求。”所以“加快培養速度”就成了必然,而無可厚非。全國喜迎21世紀的時候,MBA之火,也已燎原。
MBA為什么這樣火?“MBA的高薪水是吸引越來越多人報考的最重要前提,同時不少在位領導也以有個MBA學歷為身份的象征。”一業內人士指出。
所以,雖然MBA的學費一年高過一年,幾萬、十幾萬仍是報名者絡繹不絕。“算算投入與產出,我覺得還是值得的。”一位今年報考北大MBA的王先生如是告訴記者。
熱過之后
人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周書記曾說過:“MBA畢業后必須有個適應、成長的過程,一畢業就安排什么職務,進入管理層,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利于他們成長的。”
幾日前,2003年MBA招考報名結束,北大、清華MBA報名者均有大幅度減少。
熱過之后,MBA已有降溫意向。清華大學陳教授認為:“前幾年MBA確實是熱過了頭。”而今日的降溫,自是有它的道理。
首先,競爭激烈,十幾取一、幾十取一的比例使許多MBA考生“很受傷”。“MBA太難考了,光看報名人數與招生數量比,我便有點……呵呵。”連續考了三年MBA的劉先生苦笑著。
其次,昂貴學費與學習成果不成比例。讀個MBA,十幾萬是正常,而MBA又很難申請公費或是獎學金,所以個人承受多少有些困難。“國內讀還要這么貴,我還不如添點錢出國呢,好歹幾年之后咱也叫個‘海歸’呢。”正自修MBA教程的王先生認為MBA學歷并不重要,“但是MBA課程還是有很多東西值得學習的,這幾年我也一直在自學。相對于高昂的學費來說,我認為,自學的理解、懂得,絕對不會比在我國這樣一個環境中取得的學歷差。”王先生對我國現行的MBA收費及教學質量不置可否。
再有,很多企業沒有真正理解MBA。MBA是什么?并不是企業炒做、提高自身“檔次”的對象。按照MBA的真正價值來講,一個千人企業擁有一、兩個MBA已算夠了。但現在的企業,動則大肆招聘MBA,十幾名都是小數。前不久,國美電器還“急招百名MBA”。而就其企業內部高層人員透露:“哪里能用得了那么多啊……”MBA熱的這幾年,許多企業都瞄準著MBA,“非MBA不要,要也不會少要”,但只要簡單調查便會發現,這些單位中的很大一部分選人都還帶有著盲目性。
“MBA是高級管理人才,是精英,既是精英,就不能多,多了就不值錢了。”一句話道破MBA應該適量存在與發展的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