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有關部門近日公布,10月CPI同比增長4.4%,創下近25個月以來的新高。在關注物價上漲的同時,沒有漲價的東西也隨之成了市民熱議的焦點話題。調查發現,其實身邊確實還有沒漲價甚至降價的東西。如公交車、公園、報紙等10年價格未漲,而汽車、電腦、話費則在10年里降價過半。(11月16日《廣州日報》)
一邊是蔬菜、水果、食用油、成品油等生活必需品連番漲價,一邊是公交、公園和電子產品等堅持不漲價甚至降價。可以說,不同商品間漲與不漲的鴻溝,構成了時下民生領域里一道奪目的風景線。這道風景線之所以奪目,并不是因為風景這邊(漲價)獨好,而是在物價普漲的大背景下,堅持不漲價或者降價的商品給人以鶴立雞群的感覺。
有人說,10年不漲價甚至降價的商品多是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它們并不十分具備逐利的屬性,比如公交、公園都主要是靠政府財政補貼來過活的。雖說如此,可我們不能因此抹殺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堅持不漲價背后的示范價值和意義。理由是,除公園、公交之外,靠政府財政補貼的商品還有許多,比如成品油、自來水、燃氣等,可后者卻從來都不乏漲價的沖動和行動,公園、公交等的不漲價精神由此可見一斑。
更重要的是,和公園、公交等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相比,電子產品和汽車卻是不折不扣的純商品,其他商品用10年的時間實現漲價翻番,可它們卻用相同的時間完成了降價過半,顯然這既不能用經濟環境和平均利潤率等因素來衡量,也不能以電子產品等的成本在下降為借口,而是與不同行業的從事者對于利潤追逐的認識有天壤之別直接相關。一是眾多商品都和電子產品等一樣得益于科技進步和薄利多銷帶來的單位成本下降,降價勢在必行;二是一陣又一陣的漲價潮都在證明,生活必需品漲價以及漲價跟風才是物價普漲導致居民生活質量下降的罪魁禍首,如果多數行業都能夠像電子行業等那樣,對漲價保持必要的“敬畏”,物價普漲至少在很多時候是可以避免的。
現在,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過快,已經成為當前國家經濟形勢中最主要的問題,能否控制好物價普漲的強勁勢頭,不僅關系到通貨膨脹水平,更關系到居民生活質量的受損程度。因此,審視漲價跟風效應和正視公園、公交以及電子產品等的不漲價就顯得異常重要。為此,我們只需要做到兩點:第一,對任何形式的跟風漲價予以重罰,還原市場本義,防止雁過拔毛式的隨意漲價坑害民生;第二,挖掘電子產品等不漲價甚至降價的內涵所在(應重點關注公園、公交的公共意識和電子等產品的自由競爭精神,防范壟斷或變相壟斷),然后將這種“不漲價精神”推廣開去。
作者:徐光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