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
嬰兒配方奶粉再一次讓國人的神經繃緊。武漢3名消費者聲稱其寶寶吃了圣元奶粉后出現性早熟,經眾多媒體熱炒,終于驚動衛生部組織專家調查,公布的檢驗結果稱3名女嬰屬于臨床常見的單純性乳房早發育,與圣元奶粉無關。
衛生部的權威并沒能平息事態。網上的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網民都不接受這個結論,認為調查組的專家被圣元公司公關。在公布調查結果的前幾天,我在微博(http://t.sina.com.cn)上表示過與之相似的看法,很多人也認為我“被收買”。他們堅定地相信,既然有人吃了圣元奶粉之后出現性早熟,就證明了圣元奶粉肯定有問題。
這些人缺乏統計概念。我們來做一番簡單的計算:武漢人口約900萬,出生率約8‰,即每年大約有7萬名新生兒誕生,其中一半是女嬰。那么現在武漢0~2歲的女嬰大約有7萬人,其中大約有65%吃配方奶粉,圣元奶粉占的市場份額為10%,也就是說,武漢有大約4500名0~2歲女嬰吃了圣元奶粉。單純性乳房早發育的發病率是2‰,武漢這些圣元女嬰中會有9人碰巧出現單純性乳房早發育,其中有3人被媒體曝光并不算多。反之,如果圣元奶粉的成分真的有問題,就不會只有這幾個病例。吃其他品牌的奶粉的女嬰當然也有性早熟的,只不過沒有引起聯想或關注而已。
性早熟有多種情形,原因復雜。女孩如果只有乳房發育而沒有其他癥狀,叫做單純性乳房早發育,具體原因不明。衛生部專家認為嬰幼兒的單純性乳房早發育多是“微小青春期”所致。這對不少中國人來說是一個新名詞,因為此前沒有中文文獻有此說法,對中文醫學論文的檢索結果是零。于是被懷疑為衛生部專家替圣元奶粉辯護而杜撰出來的術語,網上出現了一些對此揶揄諷刺的文章,說是“神奇國度的神奇專家的神奇發現,2010年諾貝爾醫學獎非他莫屬”。
這實在是高估了中國醫學專家的水平,英文文獻早有這種說法(寫作mini-puberty或minipuberty)。國際期刊《兒科內分泌學綜述》在2005年曾發文討論這個術語是否恰當。無論如何,它描述的現象是存在的。性激素是性腺(卵巢和睪丸)分泌的,它受下丘腦和垂體分泌的激素的控制,“下丘腦-垂體-性腺”被稱為生殖軸。在嬰兒時期生殖軸已經相當成熟,出生后促卵泡激素(能刺激雌激素的分泌)在女孩中顯著上升,在出生2~3個月時達到峰值,然后逐漸下降,直到12~18個月時降到青春期前兒童的范圍,但是直到4歲時其含量仍比青春期兒童的高。在這段時期有的女嬰會出現乳房組織增大和陰道黏膜的變化。
單純性乳房早發育是一種良性狀態,其實算不上病,無須治療就會自己消失,只需定期檢查以排除潛在的其他病因。但是國內臨床醫生卻往往把它當成疾病治療,例如用“滋陰瀉火”、“行氣活血”等中藥治療,效果當然都非常好(本來不治也會好嘛),這些藥物有什么副作用、會對女嬰的健康產生什么不良影響則是沒人管的。
醫生即使不開藥,也會要求患者忌口,避免吃牛奶、雞蛋、雞肉之類的被認為含雌激素比較高的食物。傳統上有“病從口入”的說法,一生病就想是不是吃了什么不對勁的食物引起的。嬰兒出現異常,馬上就鎖定是奶粉。國產奶粉已有過很糟糕的記錄,指控起來更覺理直氣壯。連男嬰出現性早熟癥狀也有人認為是吃圣元奶粉所致,似乎圣元奶粉中的性激素有智能,能根據性別的不同發揮不同作用。
很多食物的確都含有雌激素或類雌激素,以奶制品最為突出。不同牛奶樣本的檢測結果有所差異,但其中雌激素濃度大約都是每毫升幾十皮克。即使一天喝一升牛奶(一般人不可能喝這么多),即使牛奶中的雌激素全部被人體吸收(實際上不可能),也不過幾十納克。但是青春期之前的兒童身體自己制造的雌激素的量每天已達到大約10微克,是牛奶的數百倍。所以牛奶中的雌激素微不足道,不會對身體產生影響。另外,母乳中的雌激素含量并不比牛奶的低。
有人認為奶農給奶牛注射雌激素催奶,因此會導致奶粉中雌激素含量高。實際上,如果給奶牛注射雌激素,那將會抑制產奶。養牛業用來增加牛奶產量的激素是生長激素。牛奶本身含有微量的牛生長激素,注射過生長激素的奶牛產下的牛奶,其生長激素的含量并未明顯增加。生長激素受熱會失去活性,而且它是一種蛋白質,口服它將會在消化道內被消化掉,無法被人體吸收。
其他食物中的雌激素量更少(德國一項調查表明食物的雌激素60%~80%來自奶制品),為此忌口完全沒有必要。這些食物往往是營養價值非常高的,完全不讓吃反而對嬰兒的發育不利。
對食品安全問題,人們往往是寧可信其有,何況還有多種品牌可以選擇,圣元奶粉或許就此一蹶不振。我與圣元公司沒有利害關系,本不值得為之惋惜,在這個事件中某些媒體、醫生、“乳業專家”和普通公眾表現出的知識缺乏和科學素質的低下更值得關注,這種狀況不改變,類似的恐慌還會一再出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