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鑫
近年來,一到夏季,一些品牌飲料會有“再來一瓶”的有獎促銷活動。這本來是消費者得實惠、商家擴大知名度的雙贏活動,可是現在卻有點變了味。
近日有長春的消費者反映,他們遭遇了“再來一瓶”兌獎難問題,其中不乏康師傅、百事可樂等知名品牌。連日來,新華社記者走訪了長春市同志街、長慶街和永昌路的幾家便利店和街頭冷飲攤,所有經營人員均表示,不管什么品牌都不能兌獎,有的攤位索性高掛“不兌獎”的“免戰牌”。(據《新華每日電訊》)
看了這篇報道,筆者想起一件事來。一位北京的朋友在快餐店買了瓶飲料,當場打開發現瓶蓋有“再來一瓶”字樣,便向店員兌換。店員說不能兌換,可以到隔壁飲料店兌現,可是當他走進飲料店,得到的答復也是不能兌換,被告知說在哪買在哪兌。朋友火了,又回到快餐店質問,店員表示道歉,但仍不答應兌換。他于是撥通了飲料瓶上的促銷廣告聯系電話,哪知道電話一直打不進去。
這不是把人當猴耍嗎?我勸朋友何必呢,不就是一瓶飲料么,算了。朋友說,正是因為像我這樣妥協的消費者太多了,才讓許多商家占了便宜,他不是貪那一瓶飲料,而是要討個說法,商家既然促銷“再來一瓶”,就得很好兌現,否則就是欺騙,否則就別搞促銷。
筆者今天上網查閱驚訝得知,因為兌獎難,有店員竟然被顧客捅傷,還有飲料零售攤主孩子被消費者燙傷。看來“再來一瓶”兌換難并不是一時一地的小事。
“兌獎難”的根子恐怕還是出在兌換的管理上。零售攤主、小賣店主之所以拒絕兌換,極有可能是他們無法保證自己從其他途徑得到補償,而他們和消費者距離最近,很容易成消費者的出氣筒。但不管如何,從事實來看,許多消費者的確有被忽悠欺騙的感覺,他們手中的“再來一瓶”最后成了空頭支票。這樣的結果,是緣于無意的疏忽,還是有意設置障礙?這種現象是否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是否違反了市場經濟秩序?
同事說,其上學時經常拿一堆蓋子去小賣部換飲料,很順利。只是,為什么現在反而難了呢?對企業和行業來說,誠信就是生命。如果存心忽悠消費者,遲早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不知道作為政府授權監管市場經濟秩序的主管部門工商部門,對此“兌換難”現象又有什么看法?
|
|
|